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韩宁 《法学》2012,(4):3-9
微博实名制要求微博用户在注册微博账户时使用真实身份信息(后台实名),此后,微博用户在使用微博的各种功能时,并不需要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前台自愿)。微博的功能具有多元性,并非所有的功能都与行使言论自由有关。在使用与言论自由有关的微博功能时,微博用户发表的言论内容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微博实名制作为实现此种限制的一种方式,存在多种潜在的消极后果,并不具有完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资讯     
《中国律师》2012,(7):88
中国立法实名制管理论坛、微博等网络服务6月7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实名制、网站准入条件、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意见稿明确了使用论坛、博客、微博客等互动服务的用户用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法治焦点     
我国将实名制管理论坛微博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实名制、网站准人条件、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意见稿明确了使用论坛、博客、微博客等互动服务的用户用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的要求,规定在这个办法施行前已经从事提供由互联网用户向公众发布信息的服务,或者提供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的,应当依照办法的规定办理许可手续。12名民警因云南晋宁系列杀人案被追责云南省晋宁县晋城镇发生多人失踪案件后,公安部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目前该案责任倒查工作已经结束。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经云南省公安厅建议,依照法定程序和干部管理权限,对12名责任民警作出处理决  相似文献   

4.
吴灿 《法制与社会》2013,(19):19-20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及其应用的普及产生了一些网络侵权行为和网络犯罪活动,为了净化网络环境,实名制开始得到推广应用。网络实名制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便于侵权等的确认,但由于网络技术自身的原因以及相关信息数据管理者的个人道德等问题会导致该种信息的泄露等,从而造成对于实名制网民隐私权的侵犯。本文从隐私权入手,在分析网络实名制环境下隐私权保护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民法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5.
2013年11月1日,被国人喻为史上最严格的手机实名制在我国施行已满两个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将手机实名制上升到法律层面,一旦电信运营商违反实名认证相关规定,即将面临1万~3万元的处罚。此规定一出,各地掀起手机实名认证浪潮。  相似文献   

6.
微博的实时便捷受到众多微民的热捧,微民在享受微博带来的信息爆炸同时,隐私权可能正受到冲击。本文通过对微博语境中隐私权泄露、微博对隐私权的影响以及我国对于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等方面分析,尝试提出在微博语境中如何应对隐私权被侵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实名制”与患者隐私权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广泛推行就诊“实名制”的同时,患者隐私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在分析患者隐私权保护的特点的基础上,试探讨“实名制”给患者隐私权保护带来的问题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电子身份管理制度构建需应对挑战的基础上,剖析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发展瓶颈,构建基于我国国情的互联网电子身份管理模式,探讨该模式可能引起的运作机制、信息安全保障、个人隐私权保护和法源依据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保障建议。  相似文献   

9.
政法要闻     
《政府法制》2013,(28):30-31
电话实名制9月1日起实施 9月1日起,所有新入网、转入网用户必须在办理通信业务时登记真实用户信息,未登记的老用户在办理新套餐业务时将重新登记真实用户信息。工信部规定,如果运营商不配合登记,将被强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相似文献   

10.
个人数据隐私权“被商品化”的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主体因其个人数据隐私权"被商品化"而不胜其扰,传统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被动模式应当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即不仅关注对隐私权侵权行为的司法救济,更应当注重对用户隐私内容泄漏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因此,个人数据隐私权保护面临着法律架构上的创新,并在技术层面、用户层面以及政府监管三方面设置屏障以充分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杜晓佳 《法制与社会》2011,(34):266-266
微博因其具有便捷性,开发性,广泛性等特点,使得微博侵犯隐私权变得轻而易举,因而对在网络环境中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分析了微博特征和其对隐私权的影响以及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后,进而对微博侵犯隐私权的法律规制的进行法律探析,力求达到保障公民隐私权的合法权益与促进微博的发展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2.
移动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网络服务项目,因其所提供的是一种大众交流平台,对用户编辑的内容的合法性很难完全充分的保证,因此存在间接侵权的法律风险,其中包括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肖像权、姓名权等。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微博侵权行为,需要不断地完善网络立法建设,改善立法滞后的问题,从现有立法出发,可以从几个方面加强对微博的管理:及时履行审查义务,正确适用免责制度,网络实名制。  相似文献   

13.
刘琼 《法制与社会》2012,(33):140-141
近年来,开放平台发展趋热,它即体现了互联网"资源共享"的本质,又代表了互联网未来分发展方向。网络开放平台的迅猛发展极大的增加了用数字化形式保存信息的容量,个人获取、处理、存储、传播这些信息的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升,而未来的电脑技术的进步无疑会不断扩大这种能力。与此同时,侵犯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对网络开放平台用户利益的维护,不仅关系到对人权的尊重,还关系到网络开放平台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分析网络开放平台的现状与发展分析了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实困境,从宪政角度阐述了网络开放平台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绪慧 《法制与社会》2014,(15):170-171
韩国网络实名制作为网络环境下公民个人权利保护的一次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其发展产生发展到失败的过程虽然短暂,但是给予了其他国家特别是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非常重要的经验。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倡导下,个人信息保护理所应当以法治为基石,以隐私权作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法理基础,而网络实名制不应该成为时代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目前拥有5亿用户的微博无疑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信息量大、更新多、速度快,而在微博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问题。为了限制网络言论权的乱用,便实施了微博实名制。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普及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网络隐私权的侵犯就是其中之一。使用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多种活动,如购物、发微博、上论坛,作为实现评论权重要手段的网络已经越来越受到欢迎,而且随着众多贪官、腐败官员经由互联网用户通过互联网披露他们的丑陋恶行,互联网的使用也成为揭露腐败黑暗的重要方式,但我们也应看到有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恶意攻击他人、诋毁他人、侵犯他人隐私的现象。本文就中外对网络隐私权的监管现状以及中国目前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完善我国的立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7.
余悦 《法制与社会》2011,(31):189-190
“人肉搜索”不当利用侵犯他人隐私权与名誉权时,信息泄漏者与网络媒体作为责任主体在承担责任时应区分对待。采“实名制”下,信息泄漏者应承担过错责任,在责任的具体承担上为主要责任;网络媒体侵犯他人隐私权时在规则原则上应采过错推定原则,在责任的具体承担上为补充责任,墟名制”下的网络媒体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侵犯他人隐私权时应与信息泄露者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政府开始成为收集和利用公民信息的最大主体,公民隐私权遭到公权侵犯的风险随之加大,因此隐私权的公法保护模式逐步呈现和凸显。隐私权公法保护的本质,是要求国家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隐私利益之间作出必要衡平。这种衡平需要从隐私权的效力位阶层级、公民隐私信息的价值指向以及公民的身份等三个维度来具体展开,因为这三个维度共同决定了个人隐私利益在何种程度上应当退让于社会公共利益。在区分和考量上述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设置绝对公法保护模式、严格公法保护模式、一般公法保护模式和弱公法保护模式等四种不同模式来展开对公民隐私权的公法保护。  相似文献   

19.
据信息产业部的消息,我国将从法律层面对手机入网实名登记制作出强制性规定,消息一出,人们褒贬不一,持反对意见者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实名制可能带来的隐私侵权问题。本文试从推行手机实名制引发的争论出发,讨论手机实名制与隐私权保护的关系问题,从而证明推行实名制是为了实现社会正义而作出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0.
重庆高考"加分门"事件中,公开违法变更民族身份行为的相关信息自不待言,但公开31名造假考生的名单则必将侵犯考生的隐私权。尽管违法行为的信息是"公共信息",但个人对其中的个人信息依然享有隐私权。在公开违法行为信息的同时也应保护个人隐私。通过区分处理,将其中涉及的足以识别个人身份的个人信息加以隐匿、删除,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公开违法行为的信息,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又可以顺应国际潮流,保护个人隐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