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莉 《湖北社会科学》2005,(11):116-118
从美学角度对尤金.奥尼尔悲剧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奥尼尔的悲剧创作取得了较高成就。一是作为悲剧主体的各类悲剧人物对生存权利、独立自由要求的张扬,对爱情、亲情、友情的渴求,对人格尊严的维护,对自我实现的超越,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二是悲剧主体对社会现状的否定、对家庭束缚的突破、对伦理规范和宗教信仰的悖反、对国家法令的违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悲剧主体的意志、情欲以及在抗争或超越中显现出来的情感力度是强大的、不可阻挡的,主体在悲剧性超越中所迸发的激情具有动人心魄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孙丽君 《思想战线》2011,37(2):90-93
中国式悲剧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对故事的选择和叙述过程之中。中国戏剧创作者的身份起源于俳优,中国式悲剧的取材、戏剧冲突、戏剧结局和叙事风格等方面都和这一身份定位有关。在现象学的视野中,中国式悲剧的审美经验本质上是对自我有限性的经验,这一有限性经验使得观众获得了自我与自我构成因素的和解,而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文明是这一有限性经验来源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美国戏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十分推崇中国的道家文化,道家思想不仅融入他的人生,影响其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而且渗透他的戏剧创作,使其作品闪耀着道学的智慧与光芒:如阴阳对立、循环回归、自然无为等观点。奥尼尔从承载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道家思想中汲取甘泉,寻求使人们走出迷茫、痛苦困境的生存方式,并探索西方文明摆脱精神危机的救赎之路。他对中国道家哲学的精神诉求,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文化对西方文明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曹禺     
《长江论坛》2012,(3):97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1929,曹禺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的悲剧分别产生在两个十分相似又同样伟大的时代 ,它们在精神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文艺复兴后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古典悲剧的精神逐渐走向了衰亡。  相似文献   

6.
吴童 《求索》2010,(7):184-186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缺乏悲剧精神的民族,因而也缺乏纯正的悲剧传统。然而,事实上,在我国的太古神话中,悲剧性神话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与古希腊神话一样,中国同样不乏悲剧传统和悲剧精神,反抗神祗的悲剧就是中希神话注重表现的一个共同内容。本文考辨了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悲剧特征及其底蕴,分析了两者不同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特征。研究认为,中希悲剧神话分别代表了西方的海上诸文明的聚合形式和东方的内陆诸文明聚合形式,这两种聚合的作用表现出的重伦理与重哲理之别,必定消解古希腊式悲剧在汉语世界出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人们最熟悉的人物莫过于诸葛亮了。本文试通过分析他的悲剧形象,从儒家的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他的影响,来分析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杨丽 《前沿》2007,(1):229-230
尤金.奥尼尔的《漫长的旅程到黑夜》不仅是他杰出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同时是表现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作。本文主要分析了奥尼尔在此力作中所运用的表现主义手法,即象征和奥尼尔式意识流式的独白。  相似文献   

9.
陈军 《求索》2011,(7):138-139,106
尼采将"存在"理解为求权力意志的虚无世界,基于此,在尼采的思想体系中,通过创造虚无,艺术(尤其是悲剧)成为把握"存在"的本源性方式。换言之,尼采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经典戏剧美学思想,他不再把戏剧艺术作为模仿或显现理念的工具,而是把戏剧艺术理解为创造存在之意义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天边外》是“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早期戏剧创作的典范。奥尼尔主要通过剧中露斯对自主爱情的追求和对男性的依赖,以及剧作家本人对男性的丑化,展现了一个在男权中心文化中深受男权思想毒害但又不甘向命运屈服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剧作家对女性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并以此唤起人们对女性遭受歧视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悲剧作为一种崇高的美,是西方古代的一个主要美学范畴,“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语用中包含三层意思:一、作为一个戏剧种类;二、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三、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在西方,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发源地古希腊、古罗马,由于作为戏剧类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新东方》2016,(6)
戏剧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样式,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就戏剧理论体系进行一定的构建。然而到了20世纪,传统古典主义话语权开始式微,这为现代戏剧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与此同时,现代戏剧理论也成功突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藩篱,它主要是针对《诗学》的悲剧原则与喜剧原则、"情节整一性"原则以及"文学本质"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挑战。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通过对悲剧中的两个层次——分裂与冲突、死亡与和解的分析,探究了人类生命悲剧的必然性和悲剧的多种内在矛盾。本文从《精神现象学》的人文关怀出发,论述了黑格尔悲剧观中关于悲剧的起源、悲剧的本质、悲剧的结局和悲剧的体验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赵国春  刘进 《求索》2012,(11):116-117,28
西方传统文化素来以诸多二元对立为其构建深层结构和表现形式,其中古希腊神话中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更是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分庭对峙不仅造就了早期的悲剧,更是长期影响了西方社会结构和人类心理结构的塑造。西方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精神革命过程和悲剧正是对这组二元对立相互斗争的扣应。分析西方文学作品中人物人格分裂在日神和酒神精神悖论之悲剧,能够从文化本质上理解西方文学所揭示的人性对善、美渴求和自我失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创造性和毁灭性。  相似文献   

15.
一、悲剧的诞生张晓风的舞台剧创作始于1971年,她以颂扬基督救世精神的《画爱》跻身剧坛,紧接着又以摒弃世俗人生,追求理想天国的《第五墙》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这以后,在张晓凤迄今所发表的多种作品中,人们不仅清楚地看到了一个为这个世界的苦难而忧心忡忡的神的身影,而且更强烈地感受到了一个迷恋于剧场的剧作家感人至深的救世情怀.的确,从《画爱》到《位子》这部封笔之作,张晓凤一直是从基督教的认知视角和经验背景出发来观照现实人生,力图将她乃至于整个人类所遭遇到的现世问题置于那种交织着天国诗意光辉和人间悲苦情调的戏剧冲突中来加以体察、关怀和解决.正是这种写作态度和剧场实践,使得张晓凤的作品以一种独特而浓厚的宗教气息在台湾当代剧坛独树一帜.与此同时,我们也同样清楚地感到,在张晓风实际上并不太长的舞台剧创作过程中,写于1972年的《武陵人》实际上是她创作的一个转捩.在这之前创作的两个剧本:《画爱》和《第五墙》不仅其写作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实验与尝试的痕迹,而且它们所体现的人生经验与宗教意识,也有一未及定型的神秘主义倾向.在《第五墙》这部作品中,作者实际上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宗教精神日益淡薄、神圣信仰日渐式微的时代中,人生空虚、意义沉落、生命暗淡无光的现世图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傣族叙事诗《娥并与桑洛》与西方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悲剧有不少相同或相似的主题,但它们的悲剧审美却有很大的差异。这和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等各方面有着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曹禺的《雷雨》与奥尼尔的《天边外》确实有诸多相似之处,在主题、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等方面,显现得尤为明显、突出。这种巧合绝非偶然,似说明《雷雨》对《天边外》有所借鉴与承袭。不过,曹禺在创作《雷雨》时,已对此进行了妥善处置,即根据创作主旨,把我国传统戏剧的传奇性与国外戏剧中的一切有益成分,诸如人物命运的偶然性与巧合性等予以很好地融合。这种对国外戏剧成功的借鉴、吸收与本土化,最终成为助推《雷雨》成为我国现代戏剧奠基之作的合力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单正平 《新东方》2001,10(3):57-61
现实中的中国人,尤其是在美国的中国人,对中美文化关系的理解,复杂而微妙。戈登医生是中国人想象中的理想美国的化身和代表,他对三个中国女性的态度,大致可以视为美国人对中国的三种态度,而三个中国女性则分别象征着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戈登医生》表现了作者对中美文化融合的美好愿望,而这个爱情故事的悲剧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中美关系的艺术象征。  相似文献   

19.
当一个人生命存在的时候,他有权利享受生命的意义,而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自我生命的存在被社会忽略,视而不见。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位黑人在白人主宰的社会中,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甚至作为人的存在都被社会所忽视,人们仿佛看不见他的存在。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失去自我、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艰难心路历程的分析,揭露了后工业社会中,文明世界人为的精神歧视导致黑人失去了自我的精神悲剧。  相似文献   

20.
高岩 《求索》2014,(5):138-142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及《麦克白》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在悲剧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中,莎士比亚更是既注重展示人物的外部冲突,又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在这两种冲突中完整地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他巧妙地把人物性格中存在着看似矛盾的特质协调地联结在一起,让它们在不同的情势下交替出现,达到内在和谐与外在整一的艺术高度,从而凸现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