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公众参与反腐倡廉的影响因素及其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公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主要因素包括三大类:参与能力、参与意愿、参与机会。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反腐倡廉的积极性比以往有所提高,尤其是在网络普及率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网民积极揭露腐败现象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总体来看,公众参与反腐倡廉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高,公众参与反腐倡廉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公众对腐败的危害认识不够;对腐败的容忍度仍较高;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公众参与反腐败的渠道不畅通等。要提高公众参与反腐败的效果,需要提升公众参与反腐败的动力——强化公众参与反腐败的意愿;提升公众参与反腐败的素养——培养公众参与反腐败的能力;健全公众参与反腐败的制度——创造公众参与反腐败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传统行政管理组织的不透明性、严格的等级制度等,造成了一系列的政府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政府,即"开放型政府"。开放型政府是一个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循环体,公众参与即输入的过程,信息公开则是输出的过程,而"开放"就是由一个输入和输出构成的不断互动的环路。建设开放型政府是全球化和知识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是民主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各国政府建设的必然趋势,它对中国意义更加重要。目前开放型政府建设还存在诸如信息公开不足、公众参与不够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开放型政府建设应该从这两方面入手:通过转变观念、加强立法等促进信息公开;从扩大基层民主、拓宽公民参与渠道等推动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H市庭院改善工程与B市地铁5号线加站两个案例的比较研究,得到如下结论:政府动员下的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不一定低于自动自发的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其在"公众参与的成本"指标中的表现甚至优于自动自发的公众参与。原因在于,公众参与中的"信息渠道""互动方式""决策权分配"影响了公众参与行动的有效性。而公众参与行动聚焦的公共议题的性质通过影响"政府对公众参与行动的态度",决定了公众参与行动中信息渠道是否通畅、公众与政府的互动是否充分以及公众是否拥有决策权。那些涉及公众私人空间、公众与政府利益耦合的公共议题中的公众参与更能够被政府接受,甚至得到政府的动员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我国信息社会进程发展迅速,微时代的特征日益显现,以微媒体为代表的传播方式正迅速改变、重构着信息传播生态,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既有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完善、政民沟通交互性增强、公众参与积极性提高等机遇,也面临着政府公信力受到威胁、舆情引导任务繁重、政府信息管理难度增大等挑战。我国政府应主动适应微时代洪流,从汇聚微动力、提升微服务、改善微传播三方面入手,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深入创新。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1,(3)
2015年《立法法》修改,不仅赋予了设区的市人大立法权,还进一步对公众参与立法方面的制度进行了完善和补充,这标志着我国地方立法和公众参与制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公众参与设区的市人大立法十分必要,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仍出现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普遍性受限、信息获取不充分、实效性有限等问题。因此,从建立公众参与的权利保障体系、健全公众参与的程序运行规范、增强公众参与的信息交流等方面发力,可以促进该制度的落实。  相似文献   

6.
杜学文 《理论探索》2011,(3):115-117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实施后,我国"阳光政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信息公开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对基层政府而言绝非易事。目前,一些基层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空"、"假"、"慢"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些官员对公开政府信息的认识不到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本身存在一些盲区,政府信息公开实践中存在着误区,对政府信息公开缺乏有效监督。因此,加强基层政府信息公开,要提高基层政府公开政府信息的自觉性,建立、完善和全面实施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加大公众对基层政务的参与和监督。  相似文献   

7.
善治强调政府与公众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公民社会也倡导公众积极参与公共决策。但今天的公众参与仍然是单向性的,缺少信息、组织和渠道,因此需要优化参与路径,实现公众与政府的双向互动,公开政府信息,公众有组织、多渠道地有效参与到公共管理中,从而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推进政务公开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扩大公众有序参与是构建新型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内容。政务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前提,公众参与是政务公开的动力;政务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初级阶段,公众参与是政务公开的最终目的。当前,推进政务公开与公众参与的有机结合,除了要加强制度层面的建设外,还需要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根据议题的具体情境,有效利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科学设计公众参与程序和方式,将政务公开贯穿到政府决策的全过程。通过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与有效合作,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相似文献   

9.
徒法不足以自行,有效的制约与充分的激励是法律制度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在政府信息公开的法治实践中,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尚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其失衡主要体现在权利结构、公开范围、公开方式、救济途径四个方面。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从失衡走向平衡,就必须变革公共选择机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确立公开推定原则、保障公众参与、完善监督救济、健全权力平衡制度,从而构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制约机制与充分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公众参与成为提高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应有之意。从实践来看,政府现代公共服务理念薄弱、公众参与动力和能力不足、公众参与制度保障缺失、参与平台建设创新力度不够、公共服务信息公开不到位等已严重影响公共服务中的公众参与效果,参与流于形式。只有进一步培育和塑造现代公共服务理念、加强示范引导培育现代公民、完善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配套制度建设、创新参与平台和途径建设等才能进一步推动公众的积极、可持续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