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产生的后果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稀释、降解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环境适宜于人类生存的程度就会降低。忽视了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我们也许根本无法理解科学发展内涵的完整性和科学的发展逻辑。从广义上讲,社会进步基础上的高新技术应该全面地造福于人类.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看,作为社会进步的主体和承担者的人应该全面地运用高新技术既解决当下的生存问题,又谋求较好地解决承载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要使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实现完美的统一.为和谐社会建设和民生关怀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须要依赖于自然界,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作为“社会化的动物”的人,又是自然界的主人,它能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并在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使自然界不断改变,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的需要服务。所以说,人口──态──经济──文化是互为因果的循环圈。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由光、热、大气、水、土、岩石等无机物质和动…  相似文献   

3.
传统经济的高速发展,虽然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但同时也消耗了人类无法估量的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的加重,使地球的自然生态环境失去了平衡,人类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窄。按照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经济的过度增长将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从而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使人类能够在一个良好而洁净的生存空间长久地生存下去,近些年来,人们在实践中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那么什么是循环经济?为什么要发展循…  相似文献   

4.
有如自然生态一样 ,社会生态平衡与否同样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状况和可持续发展。人的存在方式的个体关系、群体或集团关系、民族或国家关系 ,构成了与人类生存发展最直接的社会生态系统 ,它不仅影响人类现实的生存质量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而且还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解决 ,关注社会生态平衡 ,是人类面临的迫切课题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问题逐渐成为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生态经济作为实现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高度统一的经济样态,从宏观上看解决了人与环境之间矛盾的环境伦理问题,却依然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环境不正义问题。在此从环境正义的视角出发,对民族村落生态经济发展进行考量。研究发现:代内正义上存在着环境权利和环境义务不对等;代际正义上存在着资源禀赋的过度开发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种际正义上则需要注重保护其他非人类物种的"内在权利"。  相似文献   

6.
将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简单地归结为人口多和增长快,与事实不符。中国目前所遭遇的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及人们消费与生活方式变化的结果。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本身就是一个人均资源消耗不断增多的过程,国民贫富与人均自然资源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对人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对人口发展的要求不完全一致,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城市作为一个人口高度密集地区,是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干预比较强烈、破坏比较严承的区域。一般而言,城市具有低自然环境资源储备、高耗能、高物耗、高环境污染的特点,相对自然生态系统而言,城市生态系统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但城市建设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加之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04,(8):26-27
人类工程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如资源、能源的开发,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活动。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目前的建设和创造能力极大地加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以空前的速度急速发展,并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灾难。  相似文献   

9.
人在现实世界中应具有主体性、本位性和责任感、使命感。应着力从人的主体行为视角探讨各种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由及其对策。人们在不断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应明确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系统发展观、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观,这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思想前提。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中内涵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是在人们对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行反思之后,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在这种发展观之下,衍生出相应的自然生态道德观和行为原则及规范。本文试图对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视野下的自然生态道德进行基本的探讨,并做一大致的概括总结。(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在远古时代,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能…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危机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背景,人类若要避免各种危机,必须从青年生命教育做起。青年生命教育以生态文明未来建设者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是生态文明对教育的需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在我国,近年来努力开展青年生命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对生命的认识、生命观的认识上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等方面,与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现状还不容乐观。生命教育中应树立"生态人"教育目的观、"天人合一"的生命观、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幸福观,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应为生命教育创造生态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生态意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认识、新价值判断和新的社会实践.农民具备高度的生态意识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我国部分农民欠缺应有的生态意识是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的重要原因.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国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民生态意识,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的事业中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和物质基础。本文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民族地区产生的危害,探讨了保护生态环境与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治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最后总结了六点可借鉴的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美学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清 《思想战线》2003,29(2):54-57
生态美学的研究不仅要为美学视野中的生态环境创造必要的理论准备,而且还要直接为生态建设提供指导。生态美学可以为生态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可以为人类利用自然提供合理的尺度,可以促进生态文明活动的开展,可以指导人们摆正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建设审美化的先决条件是把握生态美的基本特征,生态美具有偏重形式美、呈现多样性等特征。生态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真、善、美兼顾。生态建设要以真为基础,遵循生态规律;要以善为灵魂,力求美善合一;要以美为主旨,追求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5.
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天更蓝、水更绿、生态宜居"的顶层设计,其法律内涵包括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旅游发展三方面内容;其核心是平衡多元价值。乡村生态振兴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污染源头多样、治理难度大,制度供给乏力以及治理方式单一。乡村生态振兴法治保障可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以国家立法为基础,突出地方环境立法的补强功能,形成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规范体系;其次,推动政府主导的单轨环境治理机制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双向互动治理机制转变;再次,发挥法治与德治在乡村生态振兴中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广西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林 《桂海论丛》2010,25(2):90-94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广西吸引资金,提高金融业整体的竞争力和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广西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实现区域经济金融安全。目前广西金融业存在总体规模偏小、资源配置不优、信贷投放单一、市场结构失衡、产权制度缺陷、信用体系未立、法律制度不全、经济基础薄弱等制约因素,需要制定适宜发展的金融政策,设计进退有效的市场路径,打造流通顺畅的融资平台,构建灵活有效的监管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产权制度,构筑全面立体的信用体系,完善规避风险的法律制度,创建稳定协调的长效机制,助推方兴未艾的县域经济,调整产业失衡的经济结构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论甘肃生态环境保护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思路在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研究国家水战略及南水北调工程中甘肃受益问题;搞好全省自然保护区的提升和自养发展;将生态环境建设与21世纪甘肃反贫困战略有机结合;构建长期支撑甘肃生态环境建设投资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一些身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却用他们的“生态智慧,,实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解决人类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生活在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使鹿鄂温克族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小民族族群。他们是目前唯一的“使鹿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这些猎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适应环境、并利用和改善环境,体现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本文用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总是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相关。一方面,文化多元性是人们在生态多样性的环境下适应性反应的产物;另一方面,在趋同的生境状况下,由于生产力低下和外来文化影响等原因,多元的民族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又呈现出同一性特征。乡土传统文化模式的重构推动着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鸿 《思想战线》2005,31(5):78-82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在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不断创造适应生存环境的生态文化。但随着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尖锐化,创造新的生态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