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礼恒 《理论学刊》2013,(9):97-100
何启、胡礼垣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一个特色鲜明、系统完备的社会改革方案,而民权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其政治改良思想的核心。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何启、胡礼垣民权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西方的天赋人权思想则是何、胡二氏民权思想来源的主渠道。康有为曾自视为近代中国首倡民权思想的第一人,事实上,何启、胡礼垣才是中国民权思想的首倡者。  相似文献   

2.
何启、胡礼垣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一个特色鲜明、系统完备的社会改革方案,而民权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其政治改良思想的核心.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何启、胡礼垣民权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西方的天赋人权思想则是何、胡二氏民权思想来源的主渠道.康有为曾自视为近代中国首倡民权思想的第一人,事实上,何启、胡礼垣才是中国民权思想的首倡者.  相似文献   

3.
李超 《世纪桥》2013,(3):74-76
"直接民权"思想是孙中山宪政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孙中山的宪政改革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本文围绕"直接民权"思想的基本内容,探讨其思想来源、历史价值和局限性。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借鉴了西方民权思想和最新发展趋势,并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良。"直接民权"思想反映了直接民权、全民政治的宪政精神,并对民权的实施和保障作了考虑。尽管如此,"直接民权"思想存在制度层面的超前性和目的层面的功利性等问题,使得这个思想最终没有实现。"直接民权"思想为中国的宪政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民族思想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民权思想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不过,一般教科书对此都是笼统介绍。如谈及旧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只讲其基本内容为“建立民国”;谈及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只说主张国家权力“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其实,无论是旧三民主义还是新三民主义,其民权思想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一、五权分立 “五权分立”是孙中山关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机构组织原则的具体设想,也是孙中山终生的政治主张。这种设想早在1902年就初步形成,到了1906年则更具系统。 当时,孙中山提出将来的中华民国宪法要创一种新的主义,“希望在中国实施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纠察权(后又称为监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①这新设的“两权”,据孙中山1906年的解释是,考试权即“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要“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监察权除监督议会外,“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②由此可见,新设“两权”的根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义是其革命思想的集中体现,民生主义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将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民生主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涵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这一思想的缘由,再归结到其后南京国民政府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最后加以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是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研究中,孙中山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民生思想,也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在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后的今天,正确分析和认真总结孙中山先生的民生观,对不断加快民生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宪政思想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宪政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宪法至上是邓小平宪政思想的前提。发展民主是邓小平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行法治是邓小平宪政思想的核心原则。保障人权是邓小平宪政思想的目的。掌握并运用邓小平宪政思想的基本理论,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宪政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志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是马列主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其重要补充。胡志明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升华和提高的过程。1924年11月前,他认为新三民主义是"一个改革的纲领",之后把新三民主义概括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三个原则,并以此作为越南的民主革命纲领。1927年前,他对新三民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1927年至1945年间,他将新三民主义运用到越南民族解放革命运动中,并发展成为具有越南民族特点的三民主义,即民族独立、人民自由、改善人民生活,其核心是民族独立。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后,他在治国纲领中运用三个原则,争取越南民族统一,扩大民权,发展民生。随着越南历史发生巨大变化,胡志明对外来理论的研究和吸收逐渐从新三民主义转到毛泽东思想上来。  相似文献   

9.
朱执信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一生,在其短暂的一生,不断探索中国民主革命之道路,一生追随孙中山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忠于宣传孙中山三民主义,结合实际加以创新。其民权政治思想也有自己独特见解和主张,在民主革命道路探索中提出民主宪政,实行直接民权和地方分治以铲除专制统治,保障人民政治权利,实现政治民主。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宪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法治。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制约等构成了邓小平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宪政思想对当前增强宪法意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尹红  李亚平 《世纪桥》2008,(7):17-18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它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论武器。这一利益集团利用民权政治思想与封建势力利益集团进行博弈,对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公共行政中宪政主义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从杰斐逊到沃尔多、弗雷德里克森、奥斯特洛姆至登哈特的思想传承。宪政主义受自由主义价值理念的影响颇深.其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自由主义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对占主流地位的管理主义思想进行批判的过程发展起来的。目前,宪政主义在美国公共行政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以自由观和平等观为基础的,其理论核心是五权分立和权能分治:即人民有四种政权,政府有五种治权;用人民的政权来约束政府的治权,从而实现政权和治权的和谐统一.在宪政的实施上,孙中山提出了革命程序论,即通过"军政"推翻专制政体,建立共和国;通过"训政"培养人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最后实现"宪政".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政治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产物,自1903年提出至今,已近一个世纪。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时代,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作为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总纲而提出的,因而它始终与近代中国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的多样化,导致了不同政治观点对三民主义的诠释呈现歧义乃至附会与曲解。如何正确理解与评价三民主义在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各种政治观点的相互关系,应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中有意义的课题。贺渊的这部  相似文献   

15.
张耀灿 《唯实》2003,9(3):4-8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具有以民为本的鲜明特色 ,这是他的德治思想的集中表现。在孙中山德治思想中 ,关怀国计民生是其核心、目的和归宿 ;实行教育立国体现了对国民心性文明的关注 ;建立民主政治是治国思想的本质、推行德治的中介和保证 ;倡导为民服务则是推行德治的关键。由此可见 ,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正确认识和处理法治与德治关系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在史学界几乎人人皆知,而新三民主义概念的提出过程却鲜为人知。孙中山虽然在国民党一大闭幕词中认为,大会是“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但是他确实一直没有明确地把三民主义学说区分为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作出这一科学区分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起,到1940年1月毛泽  相似文献   

17.
《世纪桥》2016,(11)
孙中山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平等和自由付出了毕生心血,三民主义是其思想精髓。毛泽东继承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平等自由。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蕴含了民族平等、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的思想,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的平等思想,形成了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平等理论。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主义宪政具有内在的契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必须依赖宪政为其设计良好的制度基础,宪政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民主参与机制,通过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控制机制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而宪政文化能确保宪政成为调控和维护社会的有效形式,因此,加强宪政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路径应当是:弘扬宪政文化,发展宪政民主,健全宪政法治,保障宪政人权。  相似文献   

19.
林芊 《当代贵州》2011,(7):60-60
地方自治是近代欧美民主政治发展中逐渐健全起来的一种国家制度,核心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地方自治运动被视为向民主过渡的宪政发展进程。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自治先行,认为“布地方自治之制”,“实宪政之精髓”。  相似文献   

20.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它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论武器。这一利益集团利用民权政治思想与封建势力利益集团进行博弈,对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