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 先有地区性的局部统一, 再逐步向多元一体过渡。从西南的地理环境、早期的文化起源、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及中原王朝的互动关系、郡县制度对西南民族融合的影响和西南民族内部多元一体的形成等方面看, 这一历史规律在西南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指导,从人类考古发现、重要古代发明创造、龙文化的起源、"汉"字的产生、神话传说等方面,结合十堰地区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汉水文化的有关内涵、特点及其多元生成性,阐释了中华文化起源的多元性,汉水文化是中华文化起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3.
郑君雷 《人民论坛》2010,(12):163-165
从考古学上进行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形成研究,需要超越物质文化层面的认识论基础和考古人类学的视野。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八种模式,这些边远地区串连而成的四条考古学文化地带和民族走廊构成了中国历史边疆基础轮廓的内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表现出显著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考古学上进行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形成研究,需要超越物质文化层面的认识论基础和考古人类学的视野。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的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八种模式,这些边远地区串连而成的四条考古学文化地带和民族走廊构成了中国历史边疆基础轮廓的内圈,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表现出显著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教授在分析、概括中国民族和文化的总特点时指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色的多元统一体。”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概念。并指出这一格局中一体包含着多元,多元中拥戴着一体的最大特点。这一高瞻远瞩的著名论断,科学阐明了中华各民族在多元一体的大格局中各展所长,既创造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又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此格局的形成已经过了6~7千年的历史。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各个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折射出来。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的民族服饰,也自然会鲜明地反映出多元一体格局的这个特点。当我们在宏观上从整体来考察56个民族的服饰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格局的客观存在。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观察、分析某些兄弟民族特别是百万以上的民族,其传统服饰也往往呈现出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就是说,一个民族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他的服饰是其中的一个元;而其众多的不同服饰对于该民族,又是其中的若干个不同的元。在实际生活中,这种例子可列举很多。 一、服饰文化的多元及个性  相似文献   

6.
<正> 一、炎黄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源典精神炎黄文化是史前文化向文明时代发展延续的文化类型,它具有很典型的原生性,是中国文明的母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总体格局成型的决定因素。炎黄文化的原生形态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1、文明始祖与民族共同体的分合及扩散中华民族起源的人类学基础发生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晚期氏族、部落群体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的原生形态,从史前文化所反映的时空的巨大模糊性可以对民族起源有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认识。神话与传说所衍射的“史影”,是史前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附丽于炎帝、黄帝的诸多神话传说,将其直接拟构成中华文明的始  相似文献   

7.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是自南岛语族以语言共同体方法被“识别”后最被关注的问题,不同学者先后提出了新几内亚说、马来说、台湾说和大陆说,综合南岛语族相关考古学文化及其人群关系进行论证,才能够更加切实、准确地为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提供多学科证据链。考古学研究中以“亚洲东南海洋地带”和“农业-语言共扩散”理论勾画的南岛先民自华南大陆沿海地区向台湾、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的迁徙路线证实了“南岛-壮侗一体”所见的史前华南土著族群的同源关系以及南岛语族的大陆性起源与海洋性扩散。古基因组学则从人群遗传结构层面很好地印证了古今南岛语人群紧密的遗传连续性和考古学研究观察到的“南岛-壮侗一体”,并进一步发现华北粟黍农业人群、长江下游稻作农业人群和亚洲东南海岸线采集-渔猎人群共同塑造了南岛-壮侗人群,并经台湾至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的南北线进行早期扩张;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考古学研究观察到的南岛-壮侗共同始祖文化及人群环南海迁徙与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8.
一、古“百越”民族后裔与大和民族关于万物形成的原始文化 具有多元一体格局而形成的中华民族,古代的神话传说包含有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及其邻国诸民族的原始文化渊源。为此,在我们进行比较研究过程中。须得从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与古“百越”民族及其后裔壮侗族和日本大和民族展开比较。  相似文献   

9.
董琳 《前沿》2014,(11):61-64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的国家,尤其近代以来,在各民族共同生活的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到自觉形成,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表现出了复合型民族的特征和宗教信仰的“多元通和模式”,这是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的民族结构类型和其他宗教河系不同的信仰模式。从二者的历史进程和结构上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多元”在事实上和意识上都有着不可割舍的“一体”性关联,成为“命运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同源论”与“同终论”是民国时期的主流民族历史叙事模式。前者认为国内各族有着共同的血缘起源,后者认为各族已经同化成为一个高度同质化的中华民族。这两种民族话语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号召各族团结抗战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它们对国内各族的族际差异与自我认同缺乏包容性,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个更包容族裔差异的历史叙事模式,为现有“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叙事奠定了基础。这段历史表明,民族建构是有限度的,在民族建构过程中要对各族的多元差异给予尊重与包容。我们要探索与完善我国既有的“多元一体”民族建构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台湾选举中人际传播的兴盛及其社会、历史根源,论述了其发展演化的状况,以及国民党、民进党在这方面的差异,着重分析了2008年“大选”中马英九阵营的“LongStay”这种直销式人际传播的效果、政治效应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贵州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框架 ,贵州的经济文化类型在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之下 ,表现为“山林刀耕火种”、“山地耕牧”和“丘陵稻作农耕”三种类型 ,其各个类型的空间分布和文化标示自成一体。千百年来 ,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在发展过程中 ,在完善自身的同时 ,也在不断发生更替或转型 ,它们共同丰富了贵州的农耕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江山市公安局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农村警务工作中,推出"1 X"分级管理模式,实现警力下沉和整合社会资源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在农村警务建设中,要注意顺势而上,乘势而为;要依靠党委政府,借力发展;要突出主体,专群结合;要超前谋划,长期经营。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安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同时也是一门关系营销的学问。江山市公安局自实施“1+X”警务分级管理模式以来,较好地解决了“谁做”的问题,而“营销式”警务正是解决“怎么做”的课题。它所倡导的是“主动警务”理念,着力于提高警务区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营销式”警务强调,顺应民需,练好内部营销;广聚民智,强化外部营销;巧借民力,深化借力型营销。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理想化模式试图通过否定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 ,塑造理想的道德人 ,其结果造成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误区和对人的自主性的束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发了“经济人”的主体活力 ,却又在许多方面造成道德价值观的失落与困惑。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整合是这一发展过程的否定之否定阶段 ,其目标在于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6.
为先进生产力服务是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物质基础 ;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服务是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是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新时期统一战线只有以“三个代表”为旗帜 ,把人心、智慧和力量凝聚在这面旗帜下 ,才能有“位”有“为”。  相似文献   

17.
深化“两课”教学改革 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影响高校“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因素,以及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指出进行“两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以学生为本是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许建良 《桂海论丛》2007,23(5):28-31
"智德"是福泽谕吉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先"智"后"德"的程式.智德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没有智慧的道德就是"无德",智慧是道德的导标和保证.社会的发展,光有道德绝对免除不了罪恶,只有追求"智德兼备",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社会才能趋向真正的文明;应用开发智慧的方法来发展道德,营建"人心风俗".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琐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拉康的象征秩序中,男性是超验的能指,女性扮演的角色是男性主体的"他者"、客体,是从属于男性主体的边缘人物,而边缘的内涵就是被统治、被压抑和被排斥.在《琐事》中,格拉斯贝尔却解构了这种格局,她将女性从男性主体中剥离重建,从被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异化"的状态中解救出来,让女性从一个被动客体转变成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从而颠覆了女性的绝对服从地位,也颠覆了男性的权威.本文拟从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尝试分析《琐事》中的两性关系和同性关系,揭示格拉斯贝尔对男性神话的消解.  相似文献   

20.
社会发展需要并刺激着媒体发展,而媒体行业的看涨无疑又刺激更多的人选择这一职业。似乎媒体的发展与记者的关系是良性的促进,但事实并非如此。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方面,花钱就能挖到名记者,名记者也能要到更高身价;另一方面,记者却在不断抱怨自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甚至有人以“民工”自比。在市场规律和经济杠杆的作用之下,媒体和记者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双方应该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彼此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稍作探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