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冷战后,美国围绕欧亚大陆全面展开其维护、扩展、强化霸权地位的战略,而欧盟、俄罗斯、中国三大力量则对欧亚大陆的战略格局和全球战略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美国欧亚战略成败的关键因素.从这三大力量各自走向和相互关系的发展趋势看,欧亚大陆的战略格局正在向着摆脱美国霸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美国霸权是冷战后世界秩序中最重要的特征。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中国崛起引起了人们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广泛争论。奥巴马政府高调宣布“重返亚太”战略,中美之间围绕亚太地区的博弈愈加剧烈。全球格局/战略与地区格局/战略息息相关,本文立足对后危机时代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判断,对美国亚太战略的基本目标和政策手段以及中美关系的新博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9·11"事件是美国霸权战略的分水岭."9·11"事件为美国送来一个明晰的战略对手,强化了美国以保守主义为基础的霸权战略大调整.美国霸权由主导型霸权向帝国式霸权转化.美国的这一霸权战略必将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但现实的图景则使美国霸权的前景似乎不被看好.  相似文献   

4.
衰落是霸权的宿命,但霸权国既不会主动放弃国际政治中的主导地位,也不会静待霸权体系崩溃。处于衰落阶段的霸权国期待维持与崛起国之间的权力差距,以延长霸权的寿命。然而,权力转移等国际关系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导致离岸平衡和军事打击等传统手段难以在衰落阶段奏效。相比之下,“安全化”为霸权国家的霸权护持行动与选择——如领域撤退或强制惩罚——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同时,由于霸权的同心圆特性,核心利益被触动会引发霸权国在核心和外围领域的全方位的打压,进而泛化议题和对象。衰落中的霸权国通过“危机感知”—“构建并接受安全化诉求”—“泛安全化”的传导路径,将维持霸权地位的诉求以泛安全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然而,美国霸权衰落的经验事实表明,泛安全化作为衰落阶段的霸权护持手段不仅与理论预期相反,而且成效也不尽人意。面对美国霸权的泛安全化,中国应当保持战略定力,坚守并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 随着国家软力量在国家力量中地位的突出, 大国开始看重一种特殊的能力即利用自 身软力量的优势来影响它国的能力。国际政治领域中也由此出现了“ 文化霸权” 、“ 信息霸权” 、“ 制度霸权” 等名词, 或统称为“ 软霸权” 。美国利用其软力量中的世界理念、大众文化与媒体、对国际制度的影响力等来 为其全球霸权战略服务;但美国利用软力量称霸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认清在“ 文明” 、“ 合法”的外衣 下的软力量所形成的“软霸权”与凭借军事等硬力量推行的扩张政策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由此要对美国的 “软霸权”提高警惕,并通过捍卫、弘扬自身的民族文化特性, 加强自身的软硬力量建设, 来有效地维护国家 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安全。  相似文献   

6.
美元霸权的困境及其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美元世纪"之说之所以日渐盛行,多半因为当今国际金融体系的许多规则及制度的制定都与作为一种世界货币的美元密切相关。冷战结束后,支持美元滥发的经济基本面已不复存在,当世界其他国家再也无法忍受美国的过度透支行为而不再愿意借钱给美国并开始放弃使用美元时,美元的信用就会发生严重危机,进而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崩溃和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动摇美元的世界中心货币地位,引发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衰落。与此同时,正在形成之中的美、欧、亚三足鼎立的国际货币格局预示着国际金融权力正从"霸权"结构向"均势"结构变革。  相似文献   

7.
主权国家存在一种整体性的利益,这种利益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最高利益,为社会各阶层所共享.对整体国家利益的界定,构成了国家制定外交战略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安全、经济、文化等具体国家利益重要性的基本依据.本文从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来界定其整体国家利益,并将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分为两类:霸权国和一般性大国.霸权国的整体国家利益是巩固和提高霸权实力地位与霸权制度地位,而一般性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则从长期和短期的视角来界定.从长期来看,一般性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是获取霸权实力地位和霸权制度地位;从短期来看,一般性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应该限定在获取霸权实力地位,以及在条件下允许的情况下获取地区主导地位.和平发展、先融入后适度改变国际制度体系,应该是一般性大国崛起、霸权地位和平转移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从区域性霸权走向世界霸权的,而拉美政策是其巩固国家安全,实现深度发展的逻辑起点与重要保障。在崛起过程中,美国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制订了既务实、灵活又不失原则的拉美政策与战略,妥善处理了与霸权国之间的关系,在加强自身硬实力的同时注重软实力建设,既确保了自身利益,又充当了拉美地区利益的代言人与维护者,为其确立在西半球的霸权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永成 《国际观察》2004,30(5):66-72
进攻性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 ,认为大国必然出于安全目的而为自己的世界权力份额最大化相互竞争。但是 ,仅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米尔斯海默的理论是片面的 ,还必须着眼其理论所阐述的霸权逻辑及其对美国的大战略含义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它。米尔斯海默的理论认为 ,由于巨大水体的阻遏力量和核优势的无法实现 ,各大国谋求全球霸权的努力是徒劳的 ,充其量只能谋求地区霸权地位 ,并努力阻止其他大国成为地区霸主。根据这样的霸权逻辑 ,进攻性现实主义反对美国奉行“帝国战略”和为之服务的单边主义方式与先发制人战略 ,认为“离岸制衡”才是美国大战略的明智选择。因此 ,进攻性现实主义不是单边主义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和平与发展》2021,(5):18-33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美国面临数字技术领域的激烈竞争,中国在数字科技领域的地位提升,极大挑战了美国的数字霸权。为维护和巩固其霸权,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措施。通过将数字技术政治化、安全化和壁垒化,进一步加大技术封锁、打压竞争对手的行业和企业,强化数字供应链管理、巩固数字治理规则制定权优势,加强对技术研发和能力提升。美国人为制造"数字铁幕",对华发动技术冷战,强化保护主义政策,这种恶性竞争破坏了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国际环境,不利于世界各国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缩小数字鸿沟、数字技术产业的开放性合作,最终也会削弱美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中国须充分认识美国数字霸权的严峻性、破坏性和持久性,主动谋划、积极施策应对。  相似文献   

11.
美国经济霸权与全球经济失衡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美国的逆差持续扩大,且顺差国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东亚经济依附于美国经济霸权的必然结果。由于对美国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存在着双重依赖,东亚地区成为当今美国经济霸权最重要的支撑者。正是由于双方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这种不对称地位,调整失衡的压力将主要由东亚来承担。  相似文献   

12.
主权财富基金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正成为国际金融领域令人瞩目的重大事件。本文在简要分析该基金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它与美国金融霸权之间的关系,包括其背后的美国因素、对美国金融霸权的影响以及美国的应对等。本文认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大规模出现是主权国家对美国过分推进金融自由化的一种必然反弹,是经济全球化遭遇的一种政治后冲。只要美国不停止其对金融霸权红利的过度享用,该基金就会对美国的金融霸权形成挑战,并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美国企图在亚太地区构建的是一种结构性霸权,即美国自身在保持各领域、全方位优势的同时,通过适当提升盟友的力量、更多发挥盟友作用的间接方式来实现和巩固自己的霸权。  相似文献   

14.
自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以中国为假想敌、不断调整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安全战略态势从离岸平衡转向中心主导,军事基地布局从一线拒止向二线打击延伸,军事同盟结构由权威等级向利益扁平化发展,总体军事基调愈益锐化,呈现出霸权转型之势。美国亚太军事霸权转型大体遵循以权势霸权弥补制度霸权失效、借力同盟增加权力安全距离的思路,最终目的在于霸权护持。然而,美国亚太军事霸权转型效果并不理想,虽取得短期成效,但同盟嫌隙持久存续,秩序重塑漏洞百出,美国的霸权主导难以维系,被迫逐渐向霸权护持过渡。  相似文献   

15.
地缘经济学竞争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冷战结束后,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 题。美国在尚未放弃以军事实力为主作为称霸手段的同时, 又开始采用更为隐蔽的手段, 通过“海 外投资”、“经济渗透”、“出口贸易”、“抢占和控制世界市场”来维护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金融 霸权、市场渗透、贸易磨擦、经济制裁、技术壁垒等已成为地缘经济学在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竞争形 式。  相似文献   

16.
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洪华 《国际观察》2006,46(1):17-24
20世纪是美国霸权的时代,其间三次国际秩序建设的诉求都是与美国霸权目标直接相关的.伍德罗·威尔逊的世界秩序设计和霸权目标是奠基性的,制定了20世纪美国的外交政策议程及其霸权方式.富兰克林·罗斯福接过其世界秩序的火炬,促成了联合国的创立,以此为基础的国际制度体系,将美国推上了西方世界霸权的宝座.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乔治·W·布什遵循具有帝国特征的单极秩序逻辑,体现了美国大战略的转轨.鉴于多边国际制度作为建构未来秩序的基本原则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美国当前的单边主义战略难以奏效.  相似文献   

17.
美元霸权对于美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地位至关重要,使美国能够享有"嚣张的特权"。欧元诞生后成为美元"唯一的竞争者",也成为美国警惕和遏制的对象。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为继续维系货币霸权,利用国际货币体系这一机制向欧元区转嫁风险,具体做法包括金融机构在市场做空欧元、评级机构打压欧洲债务国、舆论唱衰欧元前景、政府拒绝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要求等。受此影响,欧洲金融安全受到严重冲击,银行业坏账大幅上升,欧元国际地位下滑,经济陷入"双底衰退",欧元区甚至一度面临解体风险。为保障金融安全,欧洲采取了多项措施:通过建立欧洲稳定机制、银行联盟等手段加快弥补单一货币区的机制缺陷;执行严格的紧缩政策,提升经济竞争力;欧洲央行政策弹性增加,更多承担"最后贷款人角色";严格规范评级市场,尤其警告美国评级霸权。通过对欧洲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难以形成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意志"、整体战略资源有限、在安全问题上难以摆脱对美依赖等因素,欧元区维系金融安全的主要思路是"自我修复",针对美国的应对措施和能力有限。这意味着,美元霸权将继续是影响欧洲金融安全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的加速崛起,美国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知:中国崛起挑战美国霸权和中国崛起与美国霸权并存。据此,美国内形成了两种对华政策取向:以压力制衡为特点的强硬政策和以国际体系制衡的温和政策。这两种认知虽有差异.但仍表现出诸多共性,这是理解美国政策的关键之点。  相似文献   

19.
美国强大的原因可以从势、道、制、术、器与士(即国际格局与国际力量对比、美国的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政治经济与社会制度、科技与战略政策制定、经济与军事硬实力、人才培养与储备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由于新兴国家崛起,美国单极体系已经终结,美国霸权相对削弱,但是美国仍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维持“一超”的地位。从劳动生产率、基础科研实力及研发投入、高等教育体系、外资投资环境、人口结构以及新兴产业等因素考察,美国经济长远来看仍具有较大的相对优势。未来美国霸权依然存在,美国二战后所确立的以“结构自由主义”为特征的国际秩序是美国霸权能够持久的最重要的基础,也是二战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能够超越“零和”博弈格局的重要原因。美国对华战略并非遏制,而是“对冲/两面下注”。中美之间存在超越历史上传统大国“零和”博弈的可能,中国领导人提出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议反映了这种战略远见。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美国通过加强与日韩的军事同盟,发展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试图在东北亚建立以霸权稳定体系为基础的安全秩序。东北亚不断变化的地区形势使这一体系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美日韩军事同盟加剧了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困境,中俄日对美国霸权给予了强有力的制约,民族主义的兴起限制了美国霸权稳定体系向纵深方向发展。安全合作体系作为一种新型的多边安全机制,能够有效弥补霸权稳定体系的缺陷,必将成为东北亚地区安全的主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