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智障者作为社会青年的一部分,有加入中国共青团的权利.本文以殷行街道阳光之家团支部的成立和发展为研究基础,探索如何在阳光之家更广泛的建立团支部,更好的实现并保护智障者的权利,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解决的是社会经济作为有机整体如何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因此,以社会科学中流传已久的、但被法学所忽视的生物学传统——整体主义观念研究经济法问题不失为一条可欲的途径,以此考察经济法中的权力(权利),不论是作为政府的权力还是个体的权利,其起源都是社会的需要和人们的承认,目的都是为了主体功能的发挥,因而都是功能性权利,且从构成看都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目前处在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社会管理模式都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改变。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担负着执行刑罚、改造罪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神圣使命。在新形势下,社会对监狱工作的期望越来越高,对监狱人民警察的要求就越来越严,无论是从管理模式、执法理念还是执法手段,不论是从监狱外在的形象还是管理内涵,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参与的核心含义在于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影响决策和公共生活,它本质上是公民权利的实现。作为当前在中国兴起的"新公共运动"的核心,参与不论是在国家的宏观政治生活中,还是在微观的行政过程中,都被理解为健全国家民主制度、提升公共生活民主性和公共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参与的权利实现功能,在我国备受关注的公共生活领域——高等教育方面值得期待。作为一种公民权利实现方式和合法性补强的手段,参与为我们重新审视高校学生处分打开了一扇窗口。  相似文献   

5.
"权利的成本"理论从"权利依赖于税"这一常识出发,立足于权利的可行性,厘清了传统权利观念的种种误解。法律权利的实现需要公共成本负担,因而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两分法并不适当,一切权利都是积极权利,都需要政府的积极保护。公共资源有限,权利的实现需要平衡,因此具有相对性,而非常见的绝对性。这也论证了权利与责任的内在一致性,提倡从权利话语到责任话语的重构。个人自由在本质上依靠社会合作与政府行动,私人权利也具有公共属性和促进社会整合的功能。这超越了权力与权利的零和博弈,从一个新的角度为面临危机的自由主义宪政体制做出了论证。但在中国独特的语境下,应注意保持这一理论作为自由宣言书的底色,避免其沦为行政擅权的辩护词。同时应正视税收对宪政的促进作用并完善公共预算改革。  相似文献   

6.
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社会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各国都在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美国和日本作为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拥有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而我国台湾地区享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美称",有着中小企业发展的特色模式。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与政府的金融政策对我国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权利为基础实行的一系列政治行为是实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功能的手段。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功能为导向形成了"领导、合作与协商"的功能结构。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三大职能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功能权能的评价方式。在我国政治实践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功能权利的赋予主要来自政治层面,而作为组织体系的权利属性则相对较弱,因此,影响了其功能和职能的发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权能在理论和实践中是契合还是分离,决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职能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李爱荣 《中国司法》2006,(10):78-81
一、问题的提出从1985年的“一五”普法教育开始,乡村的法律教育已进行了二十多年。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试图将统一的法律知识和观念推向农村,以此实现法治现代化。法治就其内容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即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权力的限制,这一点不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不应有任何不同。就其内容来说,权利作为一种利益或是一种资格,能给当事人带来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认为乡村社会会对其加以抵制。因而在乡村社会的法律控制中,我们必须研究作为法治主体的一个部分,乡村社会,特别是普通的村民,他们对待法律的态度到底是什么,他们是不是总是处…  相似文献   

9.
覃晴 《法制与社会》2010,(36):174-174
传统的法理学或者法学习惯于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视为法律领域最重要的法现象,将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关系作为分析和解释所有法律问题的两个基本的范畴,可是对于"权利"和"义务"的内涵,以及"权力"的地位如何,"权利"和"权力"的关系又如何,却是模糊不清,而"权利义务关系"更是停留于表面,而不去深挖"权利"、"义务"、"权力"背后所潜藏的社会性内容,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留有极大缺憾。  相似文献   

10.
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定义和内涵有着诸多争议。古典自然法学就认为"人权"就是人的自然权利,来自于自然法的规定,是"天赋人权"观念的直观体现,但自然法是什么?又规定了哪些具体的权利?这些都是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有学者将"人权"定义为"人作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但这一释义也有其模糊之处,"人权"这一概念究竟是人作为人的外表和属性才享有的权利,还是一种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享有的权利?基于此背景,本文将以人权在我国宪法中的具体适用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人权保障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宪法关于人权的基本条款及其适用现状,并提出了相应改善建议,以期为我国法制化建设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后代人权利"直接保护的对象是地球环境,而不是后代人的人身和财产利益;与地球环境这一权利客体相对应的"后代人权利"的真实主体是整个人类,而不是所谓的后代人;并且,"后代人权利"的重心及其实现都在于人们普遍承担的环境保护义务。如果从权利视角观之,"后代人权利"实质上就是人类整体对地球环境所享有的权利,即人类权利,而非"后代人"的权利。认清"后代人权利"的人类权本质,对环境法理论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实践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意味着个人主体性的凸显以及对于他人主体性的尊重。个人对其利益的追求促使人们积极地改变社会,而权利是个人利益正当化的依据和体现,是利益的法律性表述。社会正义的实现与社会和谐的保障依然离不开个人权利的昌明和社会权对弱者的保护。权利观念中渗透着个人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现出法律对于"自尊并尊人"和"互为主体"观念的保护。以人为本实现的基础就是法律的现代化,要实现法律现代化就必须重视现代法律文化系统的建构,而现代法律文化系统的根基就是权利意识和国家对权利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公民权利的发展凸显出部门法律的滞后,同时新时代的权利观念也在执法现实中带来很多的误区和冲突。监狱作为国家的暴力机器,始终应当置安全于第一的位置,罪犯又要最大的实现应有或者认为应有的权利,这就必须实现二者的协调,同时还必须与当前国情下的监狱的相关条件相一致,包括警察的权利的保障问题。而在当前的监狱条件下,人们对后者的忽视又显得格外突出,形成了重罪把权利而不言警察权利的非平等格局,而这一切都又与当前国情下的监被权力的行使相关联。如此情况就愈显厘清监狱应有的执法理念和健全监狱的法律规章的迫切性。监狱管理更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权刹观念,而不仅仅是趋于功利的仅仅关注某个群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郑曦 《法制与社会》2010,(29):100-101
关于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解决,无论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还是人民法院的审判实践,都强调以保护在先权利的原则作为解决冲突的首要原则。其实,知识产权的"无形性"这一重要特征决定了在后权利人即使尽了合理的注意义务,也可能进入在先权利人的权利范围,因此,在权利冲突的解决问题上不宜过分强调尊重在先权利。在解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时,既要坚持尊重在先权利的原则,也应遵循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在保护在先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应对在后权利人的正当权益给予关注,否则,将可能导致实质上的不公平。本文将以一则案例为切入点,从"公平"、"效益"的角度出发,反思当今司法实践中解决权利冲突的"禁令救济"方式的缺陷,探讨如何建立公平解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谢平 《法制与社会》2011,(32):296-296
在中国"个人权利"传统是几乎没有的,而这却是民法精神的内核,很显然没有个人的权利自主性,就无法形成社会整体的自主性和行动性,也就不会产生象西方国家那样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正的博弈规则。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商标法没有关于商标权利限制的规定,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一连串问题就在我们的法律保护下还是得不到解决。而国外立法一直都有很细致的关于这方面的规定,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作者认为中国可以结合本国的国情确定自己的立法模式,以解决长期以来的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17.
传媒与司法的冲突及其调整──美国有关法律实践评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传媒与司法的关系中,有两个问题较为引人注目,一是媒体对司法行为的自由批评与法庭威信之间的冲突;另一是传媒对终审前案情的报道和评论与刑事被告获公平审判权利之间的冲突.它们的妥善解决,不论是对于促进新闻自由和舆论监督还是对于维护司法公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这两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改革开发30年来的历史经验标明,社会的发展是以个人权利的张扬为前提的。没有个人权利的彰显,社会终将还是"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可怕局面。近一段时期,某些公权力机构借口损毁"名誉"而假借"诽谤罪"之名假公济私,已经对国家公权力造成了非常负面的恶劣影响。从2006年重庆的"秦中飞案件",到刚刚发生的"跨省刑拘王鹏案件",恶意行使公权力事件的轮番出现,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保障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19.
推开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的门,迎面笑吟吟走来的,正是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副总干事兼秘书长——应松年教授。作为我国行政法学界的专家、知名人士,他与记者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行政法,尤其是将于今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本刊记者:行政管理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行政处罚又几乎涉及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这种深入社会生活的行政处罚作为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是应受羁束和规范化的。这已是一个阶段以来人们的共识。因而这次制定(行政处罚法)不论是在草案审议中,还是正式通过后,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相似文献   

20.
犯罪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董士昙 《法学论坛》2005,20(2):97-105
在以“罪犯本位”的价值追求影响下 ,犯罪人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而处于刑事诉讼另一极的被害人的权利却没有受到同等程度的关注与尊重 ,以至于使他们逐渐成为“被刑事司法遗忘的人” ,整个司法制度完全失去了平衡。二战后 ,随着国际人权保障运动的广泛开展和被害人学研究的蓬勃兴起 ,加强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成为世界各国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 ,目前很多国家建立了十分完善的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 ,而我国尽管超常规地赋予了被害人当事人地位 ,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程序和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 ,被害人“告状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加之我国没有建立起国家补偿制度和诉讼外的社会援助制度 ,因而 ,除极少数被害人能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得到部分损害赔偿外 ,绝大多数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难以得到应有的赔偿。这对确保包括我国刑事司法在内的法治秩序的信赖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将产生重大不良影响。所以 ,改革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 ,切实建立起被告人赔偿、国家补偿和社会援助有机结合的被害人权利保护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