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由省会城市武汉和周边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和天门8市组成,俗称“1+8城市圈”。从2003年3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把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作为当年的工作重点到2004年4月省政府发出《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2.
《湖北宣传》2009,(3):31-32
两圈驱动: “两圈”指的是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8个城市(黄石、鄂州、黄冈、孝感、成宁、仙桃、潜江、天门)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简称“1+8”)。  相似文献   

3.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敢于先行先试;2、狠抓循环经济;3、实施项目带动;4、共谋经济一体化。长株潭的做法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武汉周边八市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都表现出空前的使命感、主动性和求实精神,对相关改革的认识已趋于深化,特别是在同武汉经济“对接”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期待;八市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研究上已形成有价值的初步成果;八市“两型社会”建设已主动起步,发展势头良好;八市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诸多值得重视的建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在协调机制上有切实保障;必须在先行先试上有重大突破;必须在发展环境上有重大创新;必须在政府改革上有重大进展;必须在资源整合上有重大举措;必须在两型经济发展上有政策支撑;必须在产业转移上有通盘考虑;武汉市自身必须做大做强,增强集聚力与辐射力,在“8+1”城市圈中真正发挥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4.
借助“两型社会”综改区落户武汉城市圈.曾经与“大上海”齐名的“大武汉”卷土重来,但其范围远超过曾以汉口为中心的商业辐射区域,拓展到被寄予改革厚望的“8+1”武汉城市圈。  相似文献   

5.
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平原腹地,有“三乡宝地”之誉(即全国有名的“文化之乡”、“棉花之乡”、“内陆侨乡”及“佛祖圣地”)是武汉城市圈成员之一(武汉城市圈,又称“1+8”,即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成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中国首届百强县(市),连续多年被评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  相似文献   

6.
温强洲 《学习与实践》2005,(5):19-23,37
武汉自1985年提出“中心开花战略”,1987年省市委又正式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已有20个年头。这20年来,武汉同自己比确实发展了,进步不小,但同全国城市发展比,不仅没有崛起,反而位次后移,地位下降,作用萎缩,边缘化、离心化、去武汉化现象严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深层次上讲是武汉崛起观缺失造成的。要真正实现武汉崛起,  相似文献   

7.
借鉴和参考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内14城市的定位。大武汉城市圈的8个城市要避免雷同化、正确定位,达到“双赢”、“多赢”目的,必须实行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梯度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有产业支撑。以资源节约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为特征的“两型”产业为发展的重点,通过“两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来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住在武汉     
今年的全市区级经济工作会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陈训秋同志提出:中心城市要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围绕“住购学游”四个重点产业,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住在武汉、购在武汉、学在武汉、游在武汉”的格局,把武汉建成适宜居住生活和投资创业的可爱城市。“住购学游”的提出,不仅明确了城区经济的发展方向、产业重点,其最终指向,将是武汉的城市功能的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0.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十二五”时期武汉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武汉应立足内需市场,实施“高端起飞”战略,突出城市转型,辐射长江中游城市群,谋求从“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政策》2009,(2):F0002-F0002
2003年11月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打造武汉城市固.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9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发展》2009,9(6):F0002-F0002,F0003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威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13.
陈华志 《政策》2008,(8):35-36
近年来,鄂州市华容区按照主动融入、快速融入、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思路,抢抓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战略机遇,围绕武汉、依托武汉、支持武汉、服务武汉,奋力争当“两个率先”的“排头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部崛起需要有龙头城市即实力强大的中心城市带动。武汉和郑州是中部地区综合实力居于前两位的中心城市,但它们中任何一个都难以单独带动整个中部地区。但如果两市联手形成“汉郑轴心带动、南北双龙引领”的格局,则是最佳选择。汉郑两市具有一定互补性;以两市为中心所形成的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实力最强的城市群;汉、郑之间还排列有许多中等城市,从而强化了“汉郑轴心”;并且两市各有较大的腹地支撑其发展;加上两市又分别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大西安城市群和重庆市相联通,这些有利条件决定了武汉和郑州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07,(8)
武汉象一个没有坐标的城市。现代与原始在这里融合,先进和落后在这里交织,武汉成了一个大门紧闭、门槛已弃的初级开放城市,“城市病”和“乡村病”俨然并存。  相似文献   

16.
武汉作为地处长江中游、居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位置上的中心城市,近些年来与同饮一江水的其他沿江城市一道为开发长江、发展自己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湖北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以沿江为重点”的发展战略,要求武汉“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武汉是湖北的“龙头”,又是长江中游经济带的一个支撑点。 近几年来,武汉依托全省、服务全省,与省内地市州合作项目达2000多个,项目新增产值8亿元以上。同时,武汉又是沿江四大经济协作区之一武汉经济协作区的发起单位、成员单位,武汉经济协作区跨湘、鄂、赣、豫25个地市,人口达1.1亿,沿江的黄石、武汉、岳阳、沙市、石首、宜昌、九江等城市都在这个规划布局上,已逐步形成大运量、大耗水、大耗能为特点的工业群。为呼应、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由沪、宁、汉、渝4市发起,长江沿岸23个中心城市于1985年便开始联合协作,并组成了一个上下结合、纵横结合的经济协调会,沪、宁、汉、渝4市轮流担任主席方;由交通银行总行和沪、宁、汉、渝4市政府发起、沿江31个城市政府、交通银行沿江28个分支机构以及沿江386个大中型企业共同参与组成了长江经济联合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两年  相似文献   

17.
近日,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泉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情况征求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省政府参事、省文史馆馆员的意见和建议。党外人士认为,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了战略机遇。湖北党外人士就如何搞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具体建议:一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武昌首义与武汉城市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昌首义与武汉城市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武汉城市现代化是武昌首义的促成因素之一;武昌首义又进一步加速了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首义历史文化资源,是将武汉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俞思念 《学习与实践》2002,(9):35-36,43
武汉一向被称为“火炉城”,国人谈“热”色变,“敬而远之”。有一位武汉籍学者曾为家乡鸣不平,列出历史性数据说明武汉并不比周围其他城市气温高。其立意当然是好的,但这无助于改变武汉形象。  相似文献   

20.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鄂东城市群发展、加强武汉与周边城市联合协作”和“依托全省发展武汉、发展武汉带动全省”的战略思想,有利于各城市从战略高度寻求合作的结合点,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共同繁荣。发展武汉都市经济圈是湖北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