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长期以来,东北亚区域的经济合作关系一直受到有关大国之间关系的重大影响。而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直接有关的大国有中、日、苏、美等4国。在这4个国家中,中国和日本属于区域内国家,它们对区域经济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苏联和美国虽然不是东北亚国家,由于  相似文献   

2.
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要求努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并确立了“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四基地一区”的建设将改善我国对东北亚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扩大从东北亚国家引进自然资源和原材料;加强同东北亚国家发展农业合作;促进东北地区同东北亚国家科技合作的发展;推进同东北亚国家的国际生态安全合作和劳务合作。  相似文献   

3.
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要求努力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并确立了“四基地一区”的目标。“四基地一区”的建设将改善我国对东北亚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扩大从东北亚国家引进自然资源和原材料;加强同东北亚国家发展农业合作;促进东北地区同东北亚国家科技合作的发展;推进同东北亚国家的国际生态安全合作和劳务合作。  相似文献   

4.
东北亚战略安全新变化根源于东北亚战略结构的演变。东北亚战略安全新变化导致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压力增大,面临不同意识形态挑战的压力持续上升,与周边国家合作成本增加,国家合作将更加困难。中国维护东北亚战略安全必须以包容性增长为东北亚战略安全合作发展的前提条件;确保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维护东北亚战略安全的基础;和平解决朝核危机,维护朝鲜半岛安全是维护东北亚战略安全的关键;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稳定周边环境是维护东北亚战略安全的必然选择;积极倡导探索建立新的安全合作机制是维护东北亚战略安全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5.
区域旅游合作是新兴而又被关注的领域,近几年东北亚各国的旅游合作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学术界对该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滞后,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为了掌握该地区的旅游环境,尤其是旅游软环境的现状,东洋大学"环日本海地区各国旅游软环境研究"课题组在东北亚地区的5个国家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对中国天津市的调查样本汇总,部分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天津市民出国游去向的选择大多以东北亚国家为目的地;被调查者最想出游的国家依次为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和其他国家。同时调查结果还表明了出游与个人条件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区域化,但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却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东北亚的主要国家——中、日、韩尽管拥有相近的文化,但彼此间的文化认同程度并不高;东北亚地区难以建立起经济合作区域化机制;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本身尚存在六大固有障碍因素;新民族主义势力抬头也成为阻碍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的又一因素。因此,在东北亚各国间建立一种固定的对话与交流机制应当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1 .世界经济形势与东北亚各国经济形势分析 ;2 .东亚各国经济发展与改革问题研究 ;3.中国与周边国家区域合作研究 ;4 .中国加入WTO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 ;5 .亚太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研究 ;6 .东北亚各国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 ;7.东北亚地区旅游业的开发 ;8.东北亚区域内各国双边、多边贸易投资及跨国企 业的发展趋势研究 ;9.东北亚地区各国投资、融资现状及前景研究 ;10 .东北亚交通、能源合作研究 ;11.东北亚区域人口研究 ;12 .东北亚区域国际法研究 ;13.2 1世纪东北亚战略格局研究 ;14 .东北亚国家…  相似文献   

8.
亚洲金融危机后 ,东北亚区域合作更具现实意义。但目前东北亚合作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该地区的“结构性矛盾”及其“特殊性” ,因而东北亚地区难以建立国家范畴的合作体系。根据韩、中、日各国学者的研究 ,笔者认为 ,东北亚的合作格局应该依照时代要求逐步地实现。  相似文献   

9.
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联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剑 《东北亚论坛》2004,13(5):8-12
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趋势的国际大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合作已经形成了联动发展的趋势。东北振兴为东北亚搭建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广阔平台;东北亚合作为东北振兴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科学而合理的制度供给是东北振兴与东北亚联动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立跨行政区的东北振兴协调机制或组织,加快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是促进东北振兴和东北亚合作联动的有效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一、由中国(主要是东北地区、华北地区)、日本、韩国、北朝鲜、蒙古、俄罗斯(主要为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6个国家组成的东北亚地区,被公认为亚洲太平洋地区中最为活跃、充满生气、富于开发前景的地区,它有可能较快地形成一个区域合作集团近5年,上述6个国家以及对此感兴趣的其它国家和地区相继召开了关于东北亚经贸合作的国际研讨会,出版了一大批专门著述.有的国家或机构还编辑出版东北亚合作的报纸及杂志.一些专门研究东北亚的科研机构也纷纷问世.如中国黑龙江省出版了《东北亚经济报》,成立了东北亚研究会.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增设了东北亚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东北亚研究所.吉林省出版了《东北亚论坛》和《东北亚研究》等刊物.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全面论述了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方面,如东北亚地理概念与范围;东北亚合作的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东北亚合作的前景与可行性;为推进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与东北振兴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各国毗邻,经济各有优势、自然资源差异明显、互补性强。如何利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优势,加强东北亚区域环境合作,加快东北经济结构调整,拓展东北经济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地区发展农业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东北地区同东北亚各国广泛开展农业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东北亚地区农业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应加强农产品的出口,促进农业劳动力对外输出,吸引日韩企业参加东北地区农业开发并加强同日韩的农业技术合作开发与引进。  相似文献   

13.
东北亚交通物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及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包含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管道等主要运输网络的东北亚交通物流体系已基本建成。但是,东北亚交通物流体系仍存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物流设施发展不平衡、交通物流布局不合理、交通物流通道瓶颈限制、非经济因素障碍等问题。因此,应加强东北亚交通物流合作,以经济一体化为动力,从"分建共用"到"共建分有"、"共建共有",最终实现交通物流政策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各国的合作开发与开放政策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东北亚各国合作开发与开放政策的共同点体现在东北亚各国都把区域合作与本国经济发展相结合,开展各国间的经济合作,并结合本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开发区、自由贸易区或新区建设,以此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各国政策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它反映了各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反映了本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东北亚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东北亚交通物流体系的完善成为区域内各国和地区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东北亚各国和地区积极展开了交通物流领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东北亚区域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管道等交通物流体系方面已初步形成一个基本框架,以此框架为基础,建立一体化交通物流网络,将在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冯卓 《东北亚论坛》2006,15(6):17-20
随着国际环境和东亚区域内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东亚各国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东亚合作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机遇。然而,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仍充满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在通往东亚共同体的道路上仍困难重重。东北亚各国应认清目前的国际环境和发展态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抓住历史机遇,东亚合作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态势:俄韩经济合作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关于合作的发展前景和模式方面,各国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尽管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着诸多障碍:各国间政治关系复杂,社会差异巨大等,然而,在近年来的合作实践中,双边或三边合作在清除障碍、提高区域合作方面却取得明显的效果,形成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态势。在双边合作中,俄韩经济合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实效鲜明,对其进行探讨,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模式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aims first to illuminate the key aspects of Russia's energy diplomacy toward the EU and how the EU copes with it and then to apply the pattern found in Europe to Northeast Asia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Europe, Russia has been quite effective in consolidating its dominant position as energy suppliers, and has been equally successful in nullifying the EU's collective attempts to produce a united front by forming individual energy relationships with various EU member states. A strategy of ‘divide-and-rule’ has been at the center of Moscow's energy diplomacy toward Europe. In Northeast Asia, by contrast, the progress of energy cooperation between Russia and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has been slower than both sides initially hoped. Overall, it could be attributed to Russia's failure to gain the trust of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in the course of its energy diplomacy under the Putin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19.
The puzzle of why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do not have any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comparable to Europe's successfulregulatory regime even though both regions have borne similarconditions of the atmospheric problem has been explored. Inorder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e author shed light on someof the conditions in Northeast Asia that would be necessary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to take place, by examining the factorsthat shape the environmental foreign policy of sovereign states.The success of Europe's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dealing withacid rain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lens of interest-basedand epistemic community approaches. The interest-based approachprovides two factors –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nd economiccost – to show why some countries have taken more activepositions than others. In addition, the author argues that onemore factor is necessary, the existence of an epistemic community,out of the knowledge-based community perspective, because evenself-interested states have difficulties in defining their interestsdue to high 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 about developing goalsand preferences. After applying the two perspectives to thecooperation of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it is found that lackof domestic and regional consensus on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to transboundary acid deposition and the high economic costsof reducing emission have contributed to slow development ofthe cooperation of Northeast Asia. In addition, the lack ofsolid expert communities in Japan, as a leading country, couldhinder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from speeding up the transitiontoward regulatory regime formation from the current informationsharing cooperation. Received for publication August 12, 2005.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December 22, 2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