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化德育是以尊重每个学生生命发展为前提,以每个学生的人生幸福为价值取向,把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人性化的德育方式和途径.真正实现道德与生命融合的德育。  相似文献   

2.
论人文德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一直以"权威"态势开展,主要采用"灌输"、"说教"的方式,但其效果微乎其微。新时期,"权威德育"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伴随着人文关怀的德育愈来愈为人们所接受,高校德育只有从"权威"走向"人文",构建德育的科学观、人本观、生活观、艺术观、平等观,才能使高校德育真正肩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杨波 《奋斗》2004,(11):37-38
一、我国加入WTO对高校德育的挑战 首先,给德育主客体带来了挑战。一是德育主体的观念面临着挑战。不少德育工作者在思想观念没有真正意识到加入WTO、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高新科技发展对德育提出的挑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很少去思考我国高校德育应该做出什么回应。一些人仍缺乏对西方文化侵蚀的警惕性。二是德育主体的素质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4.
情境德育是指德育者根据德育目的和受德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贴近受德育者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融入其中,鼓励受德育者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并在情境中加以训练与体验,以促进受德育者道德品质内化和道德习惯的形成。这是一种在情境之中充分利用情境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5.
关心德育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美国,其代表人物是伦理学家、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关心德育具有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等特征,这些是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相符合的;再者,关心德育的一些教育方法,如对话、认可等,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是同样可以使用的比较好的方法.在高校,关心德育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加强,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关心德育模式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美国,其代表人物是伦理学家、教育家内尔·诺丁斯,关心德育具有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等特征,这些是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相符合的;再者,关心德育的一些教育方法,如对话、认可等,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也是同样可以使用的比较好的方法。在高校,关心德育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和加强,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学校德育的对象——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考虑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新德育内容;调整德育目标;改善德育方式;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道德行为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的对象--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考虑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新德育内容;调整德育目标;改善德育方式;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道德行为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构建高校和谐德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高校德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和谐的德育。人是德育的主体,以人为本是高校和谐德育的终极矢的。转变德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人本性德育的实效性是高校和谐德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创设与构架:交往德育主体间意义关系之情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文忠  彭未名 《求实》2004,1(5):82-85
有效的德育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人格精神的相遇、意义关系的建立来实现的。德育主体间的交往是意义的交流 ;意义是相对性和多元性的统一 ,是物质和精神发生关系的产物。意义关系的情境作为一种典型情境 ,是一种适于师生交互主体性发展的自主性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1.
当代道德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认识:提高人的道德觉悟、思想水平重要的在于找到人的本质、人的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实现对人一劳永逸的把握。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德育。它的产生主要是受实体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本质主义由于本身存在的流弊,无法解决道德教育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与问题。反思和批判本质主义德育,实践思维和德育叙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的归属性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基础,高校德育环境的变化,激发大学生强烈的归属需要,也是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基础.要适应大学生的归属需要,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把握大学生德育面临的新问题和就业价值的新取向,真正适应大学生归属需要,确立科学正确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生活德育模式之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艳 《探索》2005,(2):140-143
远离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模式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社会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应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建构生活德育模式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相似文献   

14.
杨柳  金雁 《探索》2005,46(6):112-115
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出“和谐德育”的新理念,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德育本质的要求。无论在群体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德育对人的和谐性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认真研究人的发展规律,努力倡导和谐德育,用全新的德育理念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是荀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宗旨是培养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围绕"化性起伪"这个中心,文章论证了德育的价值选择、可能性、目标和路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陈立影 《世纪桥》2012,(19):76-77
脱离生活世界的德育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应源于生活世界,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让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本文针对高校德育脱离生活的现状,进一步主张构建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模式,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以实现德育与生活世界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气候问题的日益严重,全球化的“低碳革命”正在兴起,人类也将因此进入“低碳时代”,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全新时代。在此背景下.高校的传统德育应由传统的人际德育向新型的生态德育转变。生态德育作为一种全新的德育观和教育实践活动,是对传统德育的继承、发展和超越。高校德育生态化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忧患与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感受自然美、在自然中陶冶自我情操的能力,以真正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与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网络时代,随着人与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加,高校德育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审时度势,面对现实,优化与构建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一、一校一品的德育现状带来对中国德育的根的思索针对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假、大、空,无力低效的现状,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要求。一时间,学校德育工作者努力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注入德育新理念。生活德育、生存德育、生本德育、网络德育、生态德育、希望德育等等如春笋般破土而出。德育工作者们无比惊喜于自己的发现,并执着地研究。然而,伴随惊喜,德育工作者又渐渐地走入了迷茫。在途径、方法的不断创新之时,德育的效果仍值得深思。德育到底是什么?德育的根是…  相似文献   

20.
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是荀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宗旨是培养人的优良道德品质.围绕"化性起伪"这个中心,文章论证了德育的价值选择、可能性、目标和路径,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