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2 毫秒
1.
为解决银行不良债权风险加剧和国企资本金不足、债务负担过重问题,1999年中央作出了对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实施债转股的决定。从1999年4月开始步入实际操作阶段到现在,国家经贸委共分四批向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银行推荐601户实施债转股的企业名单,企业拟转股金额4590亿元,已先后与中国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债转股协议。在这一过程中,债转股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转换机制、实现扭亏,以及盘活银行不良资产、降低金融风险等方面的作用已日益被人们所认知,而操作中出现的企业借机逃废债、银行利息实收率下降等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大家关注。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债转股的债权主体,更是必须正视现实,深入解读债转股的重大意义和操作中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债转股脱困政策出台并付诸实施以后 ,迅速在国有企业中形成了一股争相要求跨入债转股门槛的热潮 ,认为只要债转股一搞 ,银行可以就此甩掉不良资产的包袱 ,企业可以大幅度减轻债务负担 ,就此脱困 ,存在于我国经济中的金融风险就可以化解。但我们认为 ,对债转股的作用不能盲目夸大 ,不能认为一转就灵。国企扭亏不能单纯依赖债转股 ,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 ,主动开拓市场 ,加快机制转换 ,强化经营管理。(一 )对债转股认识的几个误区1.国有企业债转股不承担任何成本。对于债转股 ,国有企业是最为积极的 ,他们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债务豁免期 ,…  相似文献   

3.
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提出,债转股能否真正见效,达到这项政策的目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选择可以实行债转股的企业;二是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必须深化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尤其是后者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机制及通道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红 《岭南学刊》2001,(3):43-46
面对国有企业债转股这一热门话题 ,笔者认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入债转股企业是必要的 ,而建立健全退出债转股企业的股权通道也是必要的 ,它们均关系到债转股这一重大举措的成败 ,而且后者更是关系到确保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 ,关系到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重大问题。在此文中 ,笔者重点研究和探讨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机制及通道。  相似文献   

5.
一、化险主体不同 ,利弊风险各异债转股一方面有利于化解银行的风险 ,增强企业活力 ,减轻财政负担 ,但另一方面又会加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1 对于银行而言 ,由于大量呆帐、坏帐存在 ,造成资产质量和效益下降 ,这已成为威胁金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对贷款实行债务重组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全银行资产 ,减少损失 ,化解银行风险。同时 ,有利于推进银行体制改革 ,提高国有银行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并加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银企关系。2 对于企业而言 ,债转股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企业对债转股的响应也是很积极…  相似文献   

6.
贾哲奎 《湖湘论坛》2001,14(6):77-78
(一)“债转股”是指国有企业将拖欠银行的债务转化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国家开发银行对企业的持股权,即银行的债权转换为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从而达到削减负债,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最大的债权人,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背着沉重的包袱,大量的呆账、坏账构成了金融系统运行中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债转股”第一位的目标是化解金融风险。而对企业和银行来说,可以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丢掉包袱,轻装上阵,提高市场竞争力。一部分前景看好但被债务拖累的企业可以“起死回生”,再创辉煌。但是,“债转股”…  相似文献   

7.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有凝聚力,而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起到了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做为国企三年脱困的重要举措的债转股经历四年的风雨 ,在实际操作中渐渐显现出它的负面影响。如何针对其负面影响采取对策 ,发挥其辅助国企改革的积极作用 ,是当前债转股的着眼点和要务。  相似文献   

9.
江沂斌 《学习与实践》2000,(12):55-55,59
降低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增强其流动性,是化解目前金融体系中潜伏的金融风险的关键。债转股,就是商业银行按照不良资产的解决顺序,将企业对银行的一部分过度负债,由银行出面委托第三者管理,变成第三者对企业的投资和注入的资本金,由第三者负责盘活资产,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化解潜伏的金融风险。债转股能否真正地解决银行资产的风险问题,取决于债转股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豫政办〔2 0 0 1〕 87号 (二○○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  实施债转股是国家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 ,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一项重要措施。债转股在我省实施以来 ,经过各有关部门和企业的精心组织、认真协调 ,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今年以来 ,债转股工作进入公司章程谈判、资产评估、工商登记、新公司成立阶段 ,遇到不少新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规范债转股工作 ,促进债转股企业的改革、管理 ,加快企业债转股工作步伐 ,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规范操作 ,确保债转股工作质量1.债转股签约各方要严…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于1999年下半年正式批准的《关于实施债权转股权若干问题的意见》,是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又一重大举措。据有关部门估计,国企实施“债转股”的总量将可能达到 12000亿元人民币,“债转股”后将直接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每年减少数千亿元的利息支出。然而,债转股作为一项前所未有的金融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要使“债转股”政策效力能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企业和银行“双赢”的局面,在债转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问题 公司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最完善的体现形式得到…  相似文献   

12.
近日,在国企跨世纪发展研讨会上传出信息:国家将主要采取十项措施,力促国企完成三年脱困任务。这十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加大企业兼并破产力度、积极推进债转股工作、发放技术改造贴息贷款、采取贷款  相似文献   

13.
债转股不仅降低了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初步改善了债转股企业的资信条件。但是,融资条件的最终改善有赖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清偿能力的提高,否则债转股将演变为“债务大赦”。 债转股将银行功能导入企业的治理结构中,也将有利于改造和完善企业的微观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国企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实行债权转股权。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就债转股运作中存在的“不良资产”定价、组织机构与治理结构的安排、对债转股企业的税收政策和资产剥离政策在现实中难以如愿、以及未能实现国有股权的分散化等现实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并提出了债转股过程中亟待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进入1999年以后,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一季度以后,针对国内需求增长后劲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力度,增发600亿国债扩大政府投资,提高工资、开征利息税扩大消费,提高出口退税率扩大出口等,同时把教育作为一个产业鼓励发展,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实行“债转股”促进企业脱困,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淘汰过剩生产能力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这些努力对防止经济增长回落,抵消经济内在收缩的力度,逐步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年初确定的7%的经济增长率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新东方》2020,(2)
201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工作正式全面铺开。各省在启动与落实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工作中遇到了一些法律问题,如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政府行政干预,侵犯市场主体自主选择权利;部分企业因债转股产生逃废债务的思想,趁机"搭便车"掩盖风险等。海南在建设自由贸易港背景下进行新一轮的金融机构债转股工作应对标世界上先进的债转股制度,即以更加开放的指导思想,有效地研究分析债转股的实施机构准入门槛、债转股分业经营的法律制度设计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与对策,为全国债转股工作提供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7.
陈莉花 《新东方》2001,10(3):84-87
债转股是一项贴近我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战略性措施,顺利实现债转股,能为国企脱困带来一系列的有利效应。但是,债转股要想成功,行政权力的运筹帷幄不可或缺。作为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代表,政府在债转股中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和监督者三重角色。  相似文献   

18.
在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中,如何解决企业负债过重,改善企业负债结构,增强企业脱贫解困的能力,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债转股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国有企业脱困措施之一的债转股正在全国大面积展开,在实践中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1.对债转股内涵的再认识。所谓债转股是指在国家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依法处置原有不良资产的基础上,对部分企业的银行贷款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实行债权转股权。这是把原来银行与企业的债  相似文献   

20.
高霞 《青年论坛》2002,(6):115-115
债转股对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及国有银行盘活和加快回收不良资产 ,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但也本不是灵丹妙药 ,债转股只是国企改革的手段之一 ,而非唯一手段 ,且目前资本市场欠发达 ,债转股还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各方面应权衡利弊再行定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