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层“信息避责”是一些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出于避责需要,在向上呈报信息时采取一些策略性行为,致使上报信息失真的一种现象。“信息避责”呈现出选择性、粉饰性、掺水性、投机性、敷衍性五种基本类型。其既降低政府治理效能,危害民众利益,减损政府公信力,又挫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治理基层“信息避责”,可从德、能、制三个维度共同发力,让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既担得起责,也避不了责。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源头着手,完善管权治吏的体制机制,更加常态化、长效化地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完善管权治吏的体制机制,是更加常态化、长效化地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的关键,需要在“选人”“做事”“监督”“容错纠错”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3.
容错纠错机制,主要是针对因主动作为、改革创新而出现失误的领导干部,目的在于鼓励实干、坚持创新。新时期的容错纠错机制对于加强党政机关执行力、提高改革创新者积极性、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贯彻落实容错纠错机制,能够有效遏制"庸政懒政"现象,是实现从严治党的有效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容错是党组织为党员干部个体的行为担责,可容之错有着严格的范围界定,具体包括程序及规范类错误、创新及探索类错误、抢抓机遇及应对突发事件类错误等情形。容错不是放任错误,必有纠错相对应。依据致错原因分类纠错,是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基层治理中更好地贯彻监督执纪,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能动性,亟需在加强基层监督执纪的同时,坚决地推进基层激励创新机制、容错纠错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干部培养机制以及县乡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以期构建制度体系协同、制度绩效互强的基层现代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正>容错纠错机制是干部的"减压阀"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容错纠错机制在今天显得尤为突出、更加重要。让领导干部轻装上阵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之福。容错纠错机制是干部的"减压阀",为干事创业者减压;容错纠错机制是支持干部勇于担当的"护身符",引导领导干部分得清、看得明干事创业中的失误和违纪违法行为的显著区别。在纪律作风上为干部拧紧螺丝的同时打开干部心锁,为支持改革、埋头苦干的干部保驾护航。——陕西省安康市人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效果显著,但领导干部不作为问题日益突出。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是对领导干部不作为问题的针对性举措,也是当前党建中的热点问题。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笔者在此对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初步探讨:明确制度目标、界定错误边界、规范操作程序是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的基本要求,其中明确制度目标是基础,界定错误边界是重点,规范操作程序是保障。  相似文献   

8.
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具有鲜明的逻辑指向,一是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加强党的建设;二是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从政环境;三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创造依法行政空间;四是促进民主政治现代化,努力打造现代政府。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在思想维度,要重视容错纠错机制功能,明晰容错纠错机制边界;在运行维度,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程序,规范容错纠错机制实践;在管理维度,要加强容错纠错机制管理,保障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在制度维度,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法制,提升容错纠错机制效能。  相似文献   

9.
李永康  薛博  夏鸿博 《前沿》2024,(1):104-112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方针对我国基层官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基层官员避责行为仍屡见不鲜,为我国基层治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借助压力模型可以发现,基层官员避责行为的生成原因包括个人政治晋升形成内部压力,以及组织内部的权责失衡、府际避责催生责任压力、“乌卡时代”的风险加码和公众舆论的收紧触发外部压力,通过官员“理性经济人”的价值选择最终引发避责行为。为了防止基层官员避责行为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需要优化组织权责结构、完善内部评价体系、建立基层官员的压力疏导与缓解机制,以减少基层官员避责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改革是探索与创新的过程,改革道路绝非坦途,注定路途中要出现重重挑战与风险。当前,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需要改革创新者层出不穷,更需要培育改革创新精神,尤其需要干部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啃"骨头"、涉"险滩"。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干事担当的干部保驾护航,这对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要落实好容错纠错机制,需要  相似文献   

11.
陈朋  戚宋旸 《群众》2022,(4):53-54
<正>正确的路线制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在国家治理中,干部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特殊的角色期待。一直以来,我们党就注重激发干部队伍的工作效能。激励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容错机制深受关注。当前,需要深入思考“为什么要把容错机制作为一种激励方式”“容错机制发挥激励效能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发挥容错机制的激励效能”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容错与纠错均旨在正确处理失误,容错重在科学地认识问题,纠错重在科学地解决问题,二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融合、缺一不可。从抽象层面的宏观理论辨识、实践层面的中观系统结构和微观的运行过程三个方面探讨容错纠错机制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机理和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本质上是人们干事创业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新征程领导干部的“标配”。从党性和党性修养角度深度挖掘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因为这是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应以加强党性修养激发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以完善体制机制提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信心,以容错纠错为领导干部干事创业撑腰鼓劲。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突破政府系统内部阻力,重塑单一制国家权威。然而,以常态化、制度化巡视为主要手段的负向激励,刺激了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官员的避责动机,促使其采取以"空转"为策略的避责行为。同时,基于多项条件和机制形成的"避责生存赛"进一步导致个体避责行为扩散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空转"现象。要解决该问题,可以从调整激励方向、完善问责制度、培育社会力量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韩兆柱  何晗 《长白学刊》2023,(4):119-128+2
数字时代,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已成为一种共识和趋势。数字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运作逻辑体现为工具主义、化约主义和避责主义。虽然数字技术为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现代化的曙光,但数字技术并不能独自带领基层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坦途。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证明“基层社会治理+数字技术”并不是实现现代化的万能公式,相反,两者会在耦合互嵌的过程中产生一些价值悖论,这主要表现为“协同与分化”“高效与低能”“自由与束缚”“赋权与集权”等多元目标之间的冲突和张力。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就要从制度、理念等多角度入手对二者之间的价值悖论进行调适,缓和数字技术与基层社会治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意见》释放出为改革创新者"撑腰护航"的坚定信号,让广大干部吃了"定心丸"。但是,在实践中要注意防范容错纠错机制虚置、滥用等潜在风险,从解决三个"不平衡"问题入手,进一步完善优化机制建设。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解决  相似文献   

17.
<正>全面深化改革是当前时代的重要主题,由于改革是探索与创新,决定了工作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因此需要构建科学的制度机制来保护改革创新者。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要求,这适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对推进现代化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容错纠错是有前提的。容错免责的范围如何界定,"错"与"非错"的标准如何予以明确,是构建容错纠错机制的核心。何谓可容可纠之"错"?笔者以为,要辩证分析,区别对  相似文献   

18.
突发事件的特征决定了只有建立起有效的学习机制,才能够真正有效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通过构建一般性的中国政策学习机制模型,并结合突发事件的特征,规范分析了突发事件学习机制的特殊性,进一步构建了包括调查和评估、问责和容错、改革和纠错三个相对独立又衔接连贯的子机制的突发事件学习机制模型。基于这个模型,对我国突发事件学习机制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调查评估机制缺失或定位偏差、问责容错机制初衷扭曲、改革纠错机制乏力,以及学习机制整体缺乏设计等问题,进而提出了多项改进和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政府系统,容错纠错机制是指:当政府官员因改革创新、主动作为而出现过错时,政府系统要有容受和纠正这类过错的制度机制,以鼓励改革创新和行政有为。在肯定容错纠错正当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容错纠错机制适用的风险。文章在讨论容错纠错机制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容错纠错机制的可能风险,提出了对风险实施管控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问责政治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问责与避责相伴而生。从责任、因果关系和时间层面来看,问责与避责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之间的对立可以从机构性、表象性和政策性策略三个维度理解。这种对立观的形成,源自对问责概念的片面理解和对避责行为的单一认识。要超越两者之间的二元对立而相互促进,就需要重新认识问责概念的沟通意涵、正视避责行为的正面效果、建立问责与避责相连接的机制。从根本上讲,问责与避责关系认识上的分歧,是由特定的文化所形塑的,只有深入到不同责任政治的文化情境中,才能够深刻理解问责政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