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英国殖民统治海峡殖民地①100多年,在此期间颁布了大量法律法规,婚姻法是其中的一类。海峡殖民地婚姻法有由判例组成的不成文婚姻法和在立法会通过议案形成的成文法两种形态。二战前海峡殖民地形成了世俗婚姻法和宗教婚姻法两种平行的婚姻制度。海峡殖民地婚姻立法改变了当地居民的家庭婚姻习惯,形成了多元法律文化。对它的考察有助于认识独立后新马法制和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殖民时期法国法在黑非洲的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永红  瞿栋 《西亚非洲》2006,1(1):59-63
殖民时期,法国法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移植到黑非洲:一是法国法直接在非洲殖民地适用;二是制定专门针对殖民地的法律。移植到非洲的法国法分为两种:一是由法国殖民中央制定的法律,二是殖民地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国法移植到非洲后,并没有完全废止非洲习惯法。因而,法属非洲殖民地在殖民时期的法律可分为3类:殖民中央法、殖民地法和习惯法。这些非洲国家独立后继承了法国法,成为大陆法系国家,同时,非洲习惯法仍然适用。  相似文献   

3.
印度与南非同为印度洋沿岸国家。印度洋为双方提供了相互勾通和联系的桥梁。早在古代,环印度洋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就十分繁荣。19世纪下半叶,印度劳工大量涌入南非,两国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与南非有着被掠夺、被奴役的共同经历。这种...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后半期,朱拉隆功改革的成功,使泰国避免了沦为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朝着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方向发展,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独特的发展道路。但是,改革之后,泰国的君主制度依然保存,经济上没有象日本那样迅速起飞,文化教育也落后于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和英国的殖民地缅甸。从现代化或近代化的意义上看,改革后的泰国仍然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甚至落后于殖民地缅甸。1910年  相似文献   

5.
“殖民地和其他不發达国家的农业和农民状况”一書,是一部以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闡述殖民地和不發达国家农业和农民的基本状况的著作。除前言和結束語外,全書共分八章:第一章概述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不發达国家的剝削,說明殖民地和不發达国家是帝国主义超額利潤的源  相似文献   

6.
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后,除了走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或重新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外,有没有可能走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呢?一、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此一问题的论述和我们的看法早在二十世纪初,正当亚洲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开始蓬勃发展时,列宁在1914年的《论民族自决权》  相似文献   

7.
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当时的国际历史条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并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一般说来是不可能的。但是,二次大战后,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政治独立。而由于这些国家的国内条  相似文献   

8.
与殖民地时期相比,东南亚国家在独立后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相对的政治不稳定。在过去压倒一切的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退居次要地位以后,各国内部不同种族、阶级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表面化、尖锐化,各种政治纷争和政权的更迭不断发生。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争取民族独立过程中形成的党派统一阵线缺乏新的凝聚力抗日、反殖的共同目标曾经是东南亚各国一度出现的各阶层、各党派联合的政治基础。获得独立以后,各新华民族国家面临的是如何治理受到战争和殖民统治创伤的问题。但是,除了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和柬埔寨政府在…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的地位是由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因素决定的。换言之 ,上述各种因素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地区或国际上的地位。一旦地位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一、越南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地位变化1.从法国殖民地到社会主义的前哨在法国殖民者入侵前 ,越南是东南亚地区一个独立的国家 ,拥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悠久的历史。自从法国殖民者入侵后 (十九世纪中 ) ,几乎所有的对外活动都由法国人控制 ,在地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事务中 ,越南不再拥有发言权。封建的越南国家在恢复国家地位中完…  相似文献   

10.
沈燕清 《东南亚》2005,(2):46-51
一、马来西亚联邦的建立及分裂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在世界各地拥有庞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二战中殖民地对英国有着重要的意义,殖民地是英国重要的兵源补充地、后勤供应基地和物资中转站。“对所有殖民地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单独的可变因素,在于殖民地提供宗主国中心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可利用程度”。①英国在战争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殖民地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对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要保持其在战后的世界大国地位也离不开殖民地。海外属地的价值和发掘其价值的能力决定了殖民主义国家在战后收复殖民地的决心。英国…  相似文献   

11.
战后和当前国际局势中主要特征之一是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斗爭的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英国是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殖民地至今仍分布世界各洲,因此,民族解放斗爭的高涨首先重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者的殖民利益。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拉美文化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混合文化,它形成于殖民地时期,独立后又得到巩固和发展。其主要成分是从16世纪起就移植来的欧洲一基督教文化和残存的美洲土著文化,以及伴随奴隶制而来的非洲黑人文化。由于伊比利亚国家的殖民扩张,这些异质文化得以汇集于美洲土地上,经过碰撞和冲突之后,趋向相互妥协、调和与适应,最终它们都偏离其原型而融合在一起,构成现今拉美的混合文化。本文将着重探讨这种独特的混介文化结构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文化构型。  相似文献   

13.
“英属马来亚”是一个历史名词,是二战前英国在东南亚的主要殖民地,它包括现在属于马来西亚国西马部分的马来半岛和现成为新加坡共和国的新加坡岛。“英属马来亚”是除中国以外世界上华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地区),全地区总人口五百多万人中,华人约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以闽、粤、琼三省籍人为主。当时的“马来亚”只是英国殖民地,华人中只有少数人属英籍民,其余大部分还是没有公民权的中国国籍的华侨。在国家观念上,  相似文献   

14.
序言作为战后初级产品出口国家,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国家作为初级产品出口国家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乃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使这些国家成为农业殖民地以后的事。除泰国以外,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在二十世纪前半期已经分别作为美国、荷兰、英国的殖民地而形成了专门出口  相似文献   

15.
一、独立前殖民地产业结构的性质与特征东盟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在其政治独立以前均受西方殖民者的长期统治或支配。西方殖民者在其帝国主义阶段把这些国家的经济塑造成为它们工业制品销售市场、资本投资场所、原料供应地和廉价劳动力供应地,使它们发展成为具有畸形发展的单一种植制殖民地经济结构。这些国家的殖民地经济结构在社会经济体制方面的特征(这是殖民地经济结构的最  相似文献   

16.
一、独立后国家民主—竞争型政体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令世人瞩目。在战前,东南亚十国中,除了泰国之外,其他九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印尼、文莱和菲律宾)都是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战后,各国陆续取得了民族独立,纷纷建立起不同的政治制度,有的实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或君主立宪制,有的则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二战后东南亚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出现如此多元、复杂的情况,主要是与它们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道路的不同有密切的关系。东南亚的绝大部分国家都…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联邦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在768.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仅有1800多万人口。澳大利亚的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因其大陆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故海岸线长达20125公里。澳大利亚原为土著人居住地,17世纪被西方殖民者发现,177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01年,澳大利亚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原来的6个殖民地成为新兴国家澳大利亚联邦的6个州,但至今仍是英联邦的积极成员。  相似文献   

18.
192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东南亚华侨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严重、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蔓延到欧洲和日本,最后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并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危机不仅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国家,使其生产倒退了好几十年,而且也沉重地打击了工业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东南亚地区除了泰国外,当时都是欧美的殖民地,这一地区又是华侨人数最多、华侨经济力量最为强大的地区,世界经济危机在给东南亚经济造成重大打击的同时,无疑地也  相似文献   

19.
引言战后,相继取得政治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改造殖民地经济结构,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抗御帝国主义垄断资本的扩张和掠夺,都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国家资本,使国家所有制经济迅速增长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国家资本已成为战后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争取经济独立所采取的一种普遍战略。印尼原来是荷兰的殖民地。独立后,印尼的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这个政权的性质便决定了它选择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国内较严重的封建经济势力和强大的帝国  相似文献   

20.
“民族教育”,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是被压迫民族反抗外国殖民统治的一种有力武器,是发扬民族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水准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唤起民族觉醒、推进民族解放运动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