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位是用来分析当前国际关系的一个新视角。本文从这样一个视角来分析当前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并认为当前中日关系发展的症结在于中日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位优势之争。  相似文献   

2.
荣誉是影响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荣誉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分析了荣誉的概念、特征、理论基础和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荣誉为基础的国际关系理论分析框架。该框架从人性的多元性出发,分析了荣誉因素影响国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原因、方式以及造成的后果。荣誉在国家的外交政策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既能导致国际危机升级也能通过维持国家内部的群体认同改变国际格局。它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马丁·怀特是当代西方最杰出的国际关系理论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对英国学派的建立及其学术传统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尊为"英国学派之父"。怀特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他本人研究议题和视角的改变,他由早期的现实主义转向了后期的理性主义。怀特长于运用历史方法分析权力政治、国家体系和国际关系思想,并试图从伦理角度对国际关系作出价值判断,其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关于国际关系三大思想传统的分析模式。他的思想对英国学派乃至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当代国际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义桅 《美国研究》2003,17(4):22-41
本文首先提出了评判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层面 :“作者性—国家性—时代性” ,并在此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层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突出地表现为美国性 ,即美国不仅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主体 ,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客体 ;美国不仅主导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论 ,而且主导了其本体论、认识论 ,导致所谓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话语霸权现象。本文无意批驳这种现象或强化类似认识 ,而旨在考察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根源 ,即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政治文化、国家使命与国家性格如何塑造其国际关系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从这一个案出发进而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性问题。认为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必须另立门户 ,提出全新的体系与学说。  相似文献   

5.
作为方法论的三个基本要素 ,假设、模型、范式在社会科学语境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完整的体系。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虽然流派众多 ,分歧各异 ,但就主流学派而言 ,它们都共享无政府状态的公理性假设和国家中心论、理性国家论等核心假设 ,并注重将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结合起来 ,在研究模型上趋向体系化和结构化 ,在研究范式上 ,逐步走向可通约的理性主义范式。与此形成对照的是 ,马克思主义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研究起点 ,建构主义采纳了与因果理论相异的研究范式。假设、模型和范式三者的密切联系与互动组合 ,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 ,从这三个方法论核心要素角度理解国际关系理论 ,有助于把握流派分歧背后的内在同一性 ,发现学科建设的本质要素 ,理清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主线 ,推动国际关系学科的分层研究。  相似文献   

6.
国际关系学从来都不是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即使西方一直在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也仍然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统一体。纵观国际关系学的发展历史,美国的现实主义受到了结构理论和历史社会学、批判理论的挑战;从学科现状来看,西方的狭隘主义正在逐渐消失;从美国以外的区域来看,欧洲大陆学者在战略研究、冲突研究等一些主要的国际关系学次领域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欧洲的国际关系学者开始探索非西方世界尤其是中国、日本和阿拉伯国家的国际关系著述,这种新的研究潮流对单纯使用英语造成的思想偏狭能够起到有益的抵消作用。因此,国际关系学并不存在霸权,学术传统、研究方法和研究议程的差别一直存在,而且这种判断也可能适合欧盟和北美之外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愈来愈重要。就现状而言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仍处于草创和摸索阶段 ,尽管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但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冷战结束后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更是面临着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本体论 ,是关于国际关系中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 ,是构成任何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从建立学科之时的理想主义流派 ,到最新的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本体论在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由于国际关系本身就是人类整体社会关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 ,哲学对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本体论有着很大的借鉴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在本体论上的思考 ,正是以西方哲人长期的哲学思考为背景和基础的。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本体论的哲学基础 ,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 ,而且对于我们尝试建立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也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指出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兴起 ,主要得益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国际格局的急剧转换 ,大国关系的调整。接着 ,本文提出从新纪元开始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宏大目标是构建中国式国际关系理论体系 (国际关系学 )及为实现此目标必须完成的六大任务。最后认为中国南方国际关系研究具有自己的优势 ,可以在构建中国式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冷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解释了与国家"硬权力"相对应的"软权力"的缘起及其基本内涵,并对国家"软权力"与"硬权力"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进而阐释了构成国际关系中国家基本权力的"软权力"和"硬权力"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Liberal international theory foresaw neither the end of the east–west rivalry nor the fall of the Soviet Union. However, from the 1960s up through the 1980s, several liberal international theorists put forward insightful analyse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old war, its changing importance in world affairs and the problems that increasingly confronted the Soviet Union. Well before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several liberal international writers sensed that the cold war was abating, that this abatement was important for world politics and that the Soviet Union was having serious problems in maintaining its status as a superpower with an Eastern European empire.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3.
2014年8月在大连市召开了"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在"甲午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议题方面有一些新特点。一方面,研究的视角不断扩大,在以两国政治关系为切入点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了经济交往、思想文化、计量分析等新的视角,使甲午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影响的研究趋向多维化。另一方面,研究理论与方法亦呈现多样化,由于该议题涉及近代东北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因此围绕战争对当代中日关系影响的研究,除使用传统的实证史学、比较史学等方法外,还多运用现代化理论、国际关系学、地缘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理论进行了交叉研究。此次会议展示了国内学界有关甲午战争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处理当代中日关系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The article links reflections about Brazilian race relations with institutional transnational dialogues between Brazil and ‘Africa’. I point out that although racial/cultural mixture and the ‘brown’ census category have traditionally reflected much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Brazil, Brazil today is increasingly spelling out its blackness, both on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cenes. I highlight that, not by coincidence, this fact is happening at a historical moment when programmes of ‘black’ affirmative action and other differential politics in favour of Afro‐descendants are taking off in the country, and also at a time when Brazil is expanding its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rests in Africa.  相似文献   

15.
Drawing on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this article explains why the cold war ended in 1989 rather than 1953. Numerous scholars have used IR theory to discuss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but most of the circumstances they highlight were also present in the spring of 1953, right after the death of Joseph Stalin.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ree broad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hat deal with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t then shows how these approache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1953 and 1989. In particular, the article emphasises the importance of time. In the spring of 1953, 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 was very brief—only a few months, which was insufficient for the two main cold war antagonists to overcome their deeply entrenched suspicions and make far-reaching adjustments in their policie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980s, by contrast, the sweeping reorientation of east–west relations occurred over several years, giving policy-makers on both sides sufficient leeway to adapt and to 'learn' new ways of interacting.  相似文献   

16.
The article argues for the need to develop more multicausal account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 uses the Estonian–Russian political crisis over the relocation of the Bronze Soldier monument in 2007 as a case in point, showing how the ideational, material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within the wider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teract. As such, even cases with clear identity-political root causes can benefit from other factors being inserted into the equation when it comes to analysis.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arguing that it is only by embracing multicausality that our chances of arriving at fuller and consequently more truthlike accounts of the events out there are improved.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全球化进程加快 ,跨国直接投资对此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跨国直接投资呈现出新的特征 ,本文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变化及对国际经济关系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以广义系统论一般模式的构造为基础,从国际政治体系的结构和层次、国际政治体系的功能和环境、国际政治体系的稳衡和变革四个方面,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思想史中的主要理论,加以梳理、比较和分析,进而揭示系统论对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彰显诸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终,希望通过对科学知识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相互借鉴关系的辨明,能够在更广阔和深远的背景下建构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9.
A European scholar explores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integration processes within the Eurasian Customs/Economic Union in the new context created by the Ukraine crisis. The article examines positions adopted by member states Russia, Kazakhstan, and Belarus before and after onset of the crisis in Ukraine. Several rationales for justifying the Union are derived fro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nd documented in the rhetoric of actors from these three countries. The evolution of conflicting rhetorical postures mirrors a slowdown of the Eurasian integration process and growth in the bargaining leverage of Belarus and Kazakhstan vis-à-vis Mosc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