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案件简介 某年3月,某市发现一具未知名男尸.被张某(男)和王某夫妇二人前来认尸,怀疑死者为其儿子张某某。为此提取死者肋骨(1号).张某(2号)和王某(3号)血样.对死者、张某、王某进行DNA检验,采用ID plus试剂盒(AB公司)扩增检测,三者STR分型见表1。  相似文献   

2.
1案情简介2006年4月16日,公主岭市某印刷厂副厂长张某离奇失踪。张妻当夜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调查走访,发现张某过去的情妇王某有作案嫌疑。公安机关随即对王某及其丈夫刘某进行询问,二人均矢口否认。调查中还发现,张某某失踪当日上午,与他联系最频繁的手机号码是:13009304310。  相似文献   

3.
[基本案情]被害人王某受雇于李某某牧羊。一日,被告人张某某开一辆卡车至王某牧羊的地方(位于新疆荒山野地,四周无人烟)对王某说:“你家主人把羊(共计29只)已经全部卖给我了,让我用车拉走。”王某不信,让张某某叫主人来当面说明。张某某又说:“那我们把羊装上车,带你一同去找你主人问个清楚。”遂张某某把羊全部装上车,让王某站在后厢上。张某某发动车辆急速向前驶去。驶出不到一里,王某发现不是去主人家的路,于是大声喊叫让张某某停车.张某某置之不理,继续开车前行。王某情急之下跳车,张某某不知。由于车速过快.王某前额碰到石头严重受伤,因无人救助,流血过多而死亡。请问,对张某某的行为如何认定?  相似文献   

4.
李霞 《中国审判》2010,(3):88-89
1999年4月,李某、郝某与张某、张某某4人投资组建了一家有限公司,其中李某、郝某占公司股份的50%,张某、张某某占公司股份的50%,在经营过程中李某、郝某与张某、张某某之间产生分歧,造成公司于2002年底停止经营。2005年张某、张某某对公司变更了法定代表人和公司章程,并—直经营至今,期间张某、张某某曾用挂号信的方式通知股东李某、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通州市林建华门:张某与李某系合伙关系。为催一客户所欠合伙货款,张某请王某驾摩托车汪某无证、照)载其去索款。途中王某将赵某撞伤,王某负主要责任。后经村委会调解,张、李、王三方达成了各承担1/3赔偿费用的协议,*协议并规定不得反悔。但李某事后反悔。现赵某提起诉讼,要求王某赔偿。请问:1.王某是否属于在执行职务中发生交通事故,张、李是否应为赔偿义务主体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2.村委会制作的调解书是否对张、李有法律拘束力,这种协议是否为反悔即无效?3.如王某对赵某承担赔偿责任后,是否有权依据调解书向张某…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社会》2006,(5):37-37
问:王某和张某有矛盾,一天,王某拿着大锤冲进张某的房间,打击了张某几锤,后被邻居拉开。当时张某被打到在地,王某占了上风。两人被邻居拉开后,张某拿起桌上的水果刀刺向王某.致王某重伤。请问:张某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吗?  相似文献   

7.
基本案情及分歧意见案例一被告人张某某的房屋(无人居住)与坟地(家族坟地,共计37穴)因香港某公司开发旅游区而拆迁,拆迁公司与张的母亲王某(已改嫁)签订拆迁协议并领取8万余元拆迁费。张某某与其姐张某认为母亲未经他们同意擅自签订协议,与母亲和其他亲属发生争吵。后张某姐弟找到香港公司负责人,要求增加拆迁补偿及精神损失费(因拆迁造成亲属不和而造成的精神损失)61万元,否则就要向有关部门举报该项目开发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8.
王某于1998年10月份的一天,窜至某小区居民马某家行窃,被马某堵在屋内。王为逃跑,用手将马某打昏后逃窜。当地公安机关决定对王某劳动教养二年,后王某之父通过熟人找到某劳教所管教张某某,多次宴请后提出将其子放走,张某某答应并于1999年1月的一天,利用让王某外出买食品为名,将王送至劳教所门外,告诉他别回来了,致使王某脱逃,后被公安机关抓获。张某某案发。一、关于张某某私放劳教人员案的管辖权问题有人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1998)第1号关于印发《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范围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彭颖  马峻 《中国律师》2010,(6):66-67
2007年底.被告人张某受王某等人邀请参与赌博,张某输去赌资4万余元。一年后,张某从朋友处听说王某与人赌博时“出千”(赌博时作弊)被抓,遂怀疑自己一年前赌博输钱系王某“出千”施诈所致.于是张某找来朋友陈某、李某等人,一起去王某家讨“说法”,要求王某退还“出千”作弊赢取的赌资3.5万元。由于王某拒不同意退还.张某就动手打了王某两耳光.并扬言如果王某不退还这3.5万元,就要砸烂王某的汽车、拆毁王某的房屋,还对王某进行人身威胁等。王某报案后不久,张某等3人被公安机关抓获。随后,对张某的行为究竞该如何定性,出现了三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0.
[案情]王某醉酒后无证驾驶一部轻型普通货车,从甲镇往乙镇方向行驶.行驶至乙镇某村路段时.与相对方向由张某驾驶的二轮摩托车及魏某驾驶的二轮摩托车相碰撞,造成张某当场死亡、魏某受轻伤。事故发生后,王某驾车向前逃选六百米后.车辆碰撞到路边的树木后侧翻,致王某及车上乘坐的岑某、张某平受伤(轻微伤)。经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王某负此事故的全部责任.  相似文献   

11.
犯罪嫌疑人张某,男,24岁:犯罪嫌疑人王某,男,23岁。张某、王某系小学同学,二人初中毕业后均在家待业。一日,张某在公交车上扒窃他人钱包一个,钱包内有现金人民币2000元。扒窃得手后,张某找到王某,告知自己扒窃他人钱包的事实,并表示因怕被事主和公安机关发现,想尽快和王某一起将2000元花掉。王某当即表示同意,并建议同去某高档场所消费。此后的一天时间里,张某、王某在该高档场所吃饭、洗浴、唱歌,将2000元挥霍殆尽。被害人报案后,公安机关经侦查将犯罪嫌疑人张某、王某抓获。  相似文献   

12.
正案名:张某故意杀人案【基本案情】被告人张某,女,1973年11月13日出生,汉族,北京市人,初中文化程度,农民。被告人张某与被害人张某某(男,殁年47岁)均系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南堤寺西村村民。张某1993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子,夫妻感情较好。2004-2006年间,张某在村里的某某有限公司上班,张某某任该公司车间主任。据张某供述:张某某于2004年8、9月份的一天晚上,趁张某在公司值夜班之机将张某强奸。张某因  相似文献   

13.
一、案情简介 张某,男,28岁,高中文化,农民。 2006年3月27日深夜,张某从苏北某县乘长途客车前往上海,当晚12时许,客车由北向南行驶至204国道某市境内的路边个体修车店换补轮胎,张某乘店主王某换胎之机,到王某店内拿二只热水瓶到车上。后王某发现少掉两只热水瓶即查找,张某拒不承认。反而与王某争吵,并打王某一拳,后车主将热水瓶还给王某。  相似文献   

14.
张某、李某密谋用药物麻醉的方法强奸王某、赵某。按照预定的方案,张某购买了麻醉药物,李某则假意与王某、赵某相好。在四人聚会时,张某乘王某、赵某不备,将麻醉药物投放到王某、赵某的饮料之中。  相似文献   

15.
王某侵占运输物品的行为该定何罪万龙,玉军张某临时雇请王某用手扶拖拉机运送货物,每趟运费为50元。张某随车押运。第一趟王某按约将一批货物运到。第二趟运送途中,张某叫王某停车等他一下,他到旁边商店里买点东西。王某见张某下车走进商店里,便驾驶拖拉机将价值8...  相似文献   

16.
一、基本案情 2004年至2008年间.张某利用担任某市经济开发区副主任的职务便利。在负责的相关工程中为个体包工头王某谋取利益。2004年到2008年的近5年间,王某借春节拜年之际向张某行贿,张某先后收受王某贿赂人民币20万元。2008年6、7月份,张某因内心紧张,担心事发受到法律制裁,遂将20万元贿赂款一次性退还给王某。2009年春节,王某再次向张某行贿时,被张某拒绝。2010年3月案发。  相似文献   

17.
被告人周某伙同粮库护场员张某,于2001年3月至2002年4月间,利用张某值夜班之机,先后多次盗窃粮库大豆15吨(价值26940元)。二人又于2002年1月至4月间,伙同另一被告人张某某,利用张某值夜班其间,盗窃该粮库大豆20吨(价值35920元)。赃物大部分被销赃,被告人周某获赃款3万余元,张某某获赃款8千余元,案发后张某在逃。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张某诉王某离婚一案,法院判决张某每月可探视儿子一次,定于每月第一个星期日,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由张某接送。由于王某阻扰张某行使探望权,张某申请法院执行。对此案如何处理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对张某的探望权法院已作出判决,王某的行为违反了婚姻法第四十八条之规定,应依法对王某强制执行,并要求王某所在单位协助执行,经教育王某仍不履行法律文书确认的义务,可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对王某进行民事制裁。另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王某离婚后因探望儿子之事经常争吵、辱骂,甚至威胁,不利于儿子的身心…  相似文献   

19.
简要案情2005年9月16日上午10时10分,张某未戴安全头盔驾驶与准 驾车型不符的两轮摩托车,途经海安县城海阳国际大酒店东侧转盘处,由北向南行 驶。此时,王某驾驶苏F-20708号轿车,与张某同向行驶。王某的轿车在超越张 某的摩托车时,张某跌倒受伤,摩托车受损。交警部门在勘查中未提取到碰撞痕 迹。2005年9月28日,交警部门作出事故认定书,事实无法查清,责任难以认定。 事故处理中发现,2005年6月29日,某保险公司为王某驾驶的涉案轿车 设定了第三者责任保险,最高保额为人民币5万元。根据张某的计算,其因交 通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检察官》2010,(6):69-69
[案情]为解决两地分居问题,张某一直希望找一个背景“比较硬”人帮忙。经朋友介绍。张某找到王某,请王某想办法解决两地分居的事情。王某提出,必须准备一笔钱用于打点相关工作人员。张某应王某的要求分多次交给王某现金共计15万元。王某每次要钱打点关系时,均声称是送给机关某个具体工作人员,并拒绝张某一同前往。半年后,张某始发现自己上当受骗,遂到有关部门告发。经查,王某将15万元中的大部分用于自己挥霍.仅有3万元分别送给了相关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