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英华 《新东方》2011,(3):30-34
“六祖革命”是指慧能对传统佛教观念及其修行方法所做的一系列变革、革新.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使中国佛教表现出明显的入世性、儒学化与心性化特征.这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基本完成.“佛教中国化”给予后人深刻的历史启示,即必须确立一种文化自觉精神、确立中华文明的自性,以“逢佛杀佛,逢祖杀祖”的无上智慧铲除、廓清...  相似文献   

2.
佛性童心性灵──禅宗与诗话理论关系探讨之一胡遂大约慧能禅宗对印度传统佛教的最大改造,就在于高度倡扬人本精神,彻底否认对外在权威的迷信,坚信我即是佛,成佛之道在自力自度自救。这是源于慧能排宗最基本的思想──佛性论而来的。佛性论是慧能心性理论最根本和核心...  相似文献   

3.
苟世祥  胡东力 《重庆行政》2010,12(3):97-100
达摩禅系在中国传到第六代祖师慧能时,慧能对禅宗进行了重大改革,形成了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南宗禅。自六祖慧能后禅宗大师辈出,五家七宗相继建立,开创了佛教中国化的新局面。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试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六祖革命如何使禅宗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在中国社会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理学与心学是宋明理学中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作为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心即理”、“发明本心”等心性思想使宋明理学更进一步接近“中正仁义”的“人极”指向.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与禅宗的有关心性思想皆为陆九渊心性论的重要来源,而后者往往为学界所忽视.通过将陆九渊以“心即理”为核心的心性论与禅宗北宗神秀、南宗慧能的心性思想作相关比较,分析与诠释其对早期禅宗代表人物神秀、慧能心性思想的借鉴、融合,有利于了解宋明理学与禅宗之间的相互融摄关系;发现儒佛两家在为学理路、思想旨趣等方面的具体差别;并对宋明时期儒家心性思想为何由传统之人生、伦理视角转向心性本体层面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过去认为佛教为西来之学,严格来讲并不科学,中国化的佛教在理论上和思维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探究了中国禅宗的形成原因,并阐释了六祖慧能提出的一些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6.
王捷 《广东民政》2008,(5):48-49
位于韶关市南曲江县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宇,创建于南北朝时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初名宝林寺。唐仪凤二年(667年),禅宗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发展禅宗南派,故佛教徒对南华寺有祖庭之称,据说六祖慧能的著名偈语菩提本非树,出典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禅宗上承印度佛教的传统,下启佛教中国化的新格局。唐宋时期禅宗的兴盛流行,使佛教从印度文化直接过渡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禅宗蕴含丰富的心理学资源,解读禅宗文化,体会机锋语录,认识心性思想,寻求自在解脱,可以直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在当今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维克多·E·弗兰克尔发明的意义治疗被称为继弗洛伊德学派和阿德勒学派后的维也纳第三精神治疗学派。意义疗法具有超越的涵义,启迪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安顿着这个意义虚无时代人们的心灵。本文拟以禅宗经典《坛经》的心性思想与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进行范畴比较,从心性本净与意志自由、随方解缚与矛盾意向、道由心悟与活出意义等角度进行解读,深化对《坛经》心理治疗思想的认识,增进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8.
李天保 《求索》2010,(12):257-257
《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乃禅宗经典著作,初为慧能的言行记录,后经禅宗僧人的踵事增华,形成不同的版本流传。吴平先生的研究认为,《六祖坛经》按照学术价值的分类,大致可分为四种有代表性的版本,即:(1)敦煌本,有两种手抄本,该本不分品目,在各种流传版本中最为古老,最接近原本;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是张文勋教授近年来的又一部新著。如果说,作者的《诗词审美》(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侧重于结合古代美学理论,阐释剖析古代诗词的审美形态与审美意蕴,令人耳目一新,那么,此书则展示了张先生对古代美学思想本身的纵深探究,具有更强的学术性和理论价值。全书以论文集的形式结成。这些可以各自独立成篇的文章,却又都贯穿着一个较为明显的逻辑结构,即以儒道佛的美学思想为经,以各种具体的审美意识、审美命题为纬,着力于勾勒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演进、发展,其深层哲学背景,及美学层面的丰富内涵。换言之,作者紧紧抓住儒道佛美学思想既差异又融合这条主线,深入剖析美学家们在审美创造、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0.
正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石窟造像七十五处,造像五万余尊,铭文十万余字,所以享有"石刻之乡"之美誉。大足石刻在内容上集佛、道、儒三教造像之大成,以浓厚的生活化、世俗化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其中以佛儒造像为最,使源于印度的佛教造像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在大足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佛教传入巴渝时,儒学占有显著的地位。由于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儒学的忠、孝、节、义思想有相违背,所以他们互相攻击和对抗。佛教为了在中国得到发  相似文献   

11.
人生最大的事情是什么?是生与死!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在中国,儒道释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说尽其存在的意义。"生死即涅槃"是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本文从佛教的本体论(缘起论)、轮回论、涅槃论三方面对佛教的生死观进行简要阐述,并在佛教生死观的基础上对佛教了脱生死的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也是需要加以介绍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们分两次介绍。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因崇奉佛和阐扬佛的言教而得名。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教。佛教于西汉末年(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或东汉初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13.
赵敏  潘清 《传承》2013,(8):140-141
《菜根谭》历来被视为处世修身之宝典。其蕴含的德育思想积淀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菜根谭》德育思想既立足于儒家思想,又从道、佛思想中寻求精神支持。它既主张保持气节,又主张要学会保全生命,还把对社会现实的感悟、把被迫归隐后实实在在的心情和佛、道思想融为一体,寄托在发自内心的言语之中。  相似文献   

14.
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道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出路就是把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落实到中国的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层面,即把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价值信仰资源与建构公民社会之公民信仰相结合。信仰的指向是文化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儒道互补而推衍出"天道"、"和谐自然"、"公正"三个概念,是儒道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三个理念对于中国在21世纪构建公民社会中,培塑公民信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6.
胡遂  胡果雄 《求索》2012,(7):121-123
佛教自汉代传入后,于六朝达到兴盛之顶点。然而随着唐代门阀制度的进一步衰微,佛门失却权贵稳定之物质依托,这就为凭依朝廷权门而昌显的贵族化的北宗,最终为拥有广大信众的平民化的南宗所取代。在南宗争取上层士人并"名渐闻于名贤"之时,王维受到南宗神会禅师弟子的谒拜,随之和神会等禅师交流佛理,其后受托撰《六祖能禅师碑铭》。南宗在逐渐取得正统地位的过程中,获得具有极大影响号为"诗佛"的王维的鼎立支持。  相似文献   

17.
服务视点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他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其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大体在公元前后的两汉之际。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中国佛学也逐步发展成熟。封建社会后期,汉传佛教衰落,戒律废弛。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均得到一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传佛教界首先与全国人民一道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了…  相似文献   

18.
1988年,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佛教的论文有30多篇,其中对佛教心性论、佛性论、禅宗哲学、玄奘哲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现分别概述如下。一、佛教心性论和佛性论的研究张春波认为,佛教学说至隋唐达到鼎盛时期。然而至唐末以后,却骤然衰微下去。这种升降沉浮,应从其所反映的社会存在中寻找答案。印度佛教心性论所提出来的基本矛盾是“真如”与“无明”的矛盾。印度佛学由微而盛,由盛而衰,正是由于“心性”中真如与无明这对基本矛盾对立统一乃至最后解决  相似文献   

19.
荣格的东方研究,涉猎范围极广,他的关于"东方思想"的论著约16篇,从中国的道家、《易经》、藏传佛教、净土佛教,到印度的瑜伽、日本的禅学,几乎无所不包。可以说,荣格思想最有创意的部分都可以看到儒道思想的精灵居间跳跃。正如Richard Wilhelm所提及的那样,将荣格归入"东方道路上的伟大先行者"是一个错误,但因此将荣格对东方主义及其异母姐妹比较宗教的贡献轻描淡写,试图抹去荣格在这两个领域所作的给人以大致印象的学术研究所起的模范作用,也同样是个错误。本文将以荣格与他的分析心理学为例,观照20世纪初西方精神危机背景中分析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国道家与佛家思想。  相似文献   

20.
高二《思想政治》上册新教材第58页有这样一段话:《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教材接着又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这一问题不能准确把握,甚至个少教师对慧能的观点也不能正确剖析。实际上这涉及到中国佛教小有关禅宗的知识,现就这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禅宗,这是中国佛教各个宗派中最为中国化的一个宗派,它分为神秀的北禅和慧能的南禅,前者讲“渐修”,后者讲“顿悟”。自从唐朝安史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