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减灾》2013,(12):38-39
海南省文昌市位于海南岛东北部,自然灾害多发,灾害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严重。2005年以来,文昌市先后发生4次重大自然灾害,因灾倒塌民房1350间,直接经济损失40多亿元。尤其是2005年的超强台风“达维”和2010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灾害发生范围之广、受灾人口之多、因灾造成损失之重,历史罕见。为推动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文昌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通过出台有关防灾减灾救灾的政策制度,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和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基层灾情管理水平,加大信息化建设进程等,不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向纵深发展,有力提升了全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山东济宁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等各类自然灾害每年都有发生,因灾损失严重。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2008年,  相似文献   

3.
田恬 《中国减灾》2012,(5):29-31
云南是一个以多民族、多灾、贫困、山区为特点的边疆省份,特别是各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十一五"期间,全省因灾经济损失达804.49亿元,每年平均超过160亿元。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全面加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近日,本刊记者就云南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采访了云南省民政厅副厅长姚国华。  相似文献   

4.
周长生 《中国减灾》2013,(5X):26-27
<正>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因灾带来的种种创伤与阵痛,足以让我们对自然灾害"刮目相看"。抛开导致灾害发生的客观因素不说,单因人类自身原因诱发的灾害已屡见不鲜,而防灾意识淡薄和侥幸心理居上是重要原因。由于经验主义导致大众对自然灾害常常进行错误判断,人们总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定式去思考问题,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却并没有在人们的心中打下坚实的烙印。笔者认为,加强防灾减灾要将儿童作为重点,增加防备意识,加大宣传引导,强化应急演练,是抓好防灾减灾工作的根本所在。防灾减灾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于学龄前的娃娃来说,从小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正贵州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形势复杂多变,灾害损失呈加剧加重态势,因灾致贫、返贫问题尤为突出。贵州省民政厅、省减灾办发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综合协调职能作用,加强沟通协商,精心组织安排,推动省减灾委成员单位和全省民政系统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系列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理念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防灾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合地方和部门工作实际,努力推动防  相似文献   

6.
<正>湖北地处祖国中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科教实力雄厚,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然而,湖北境内地貌类型多样,江河纵横,湖库众多,雨热同季,特殊的地形气候条件使得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防灾减灾救灾任务艰巨。历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在有力应对多次重特大自然灾害、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同时,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取得了丰硕的成  相似文献   

7.
正贵州省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范与救助工作,全省上下全力投入,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各级减灾委统一指挥职能地位不明确、综合协调能力不强,各部门单打独斗、条块分割,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投入不足,重灾后救助、轻灾前防范等问题仍然存在。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防灾减灾救灾的工作部署,  相似文献   

8.
《中国减灾》2014,(23):34-35
正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近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强化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为增强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条件下的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2010年,云南省政府第46次常务会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筹措资金3.275亿元,在全省实施作,近年来投入人民群众防灾减降低自然灾害给政府第元,在全省实施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全球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态势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各类自然灾害对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甘肃省生态环境脆弱,地形复杂,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致灾因素日益复杂多样的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的复杂性、突发性、异常性、难以预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灾害社会学的视角,在全面调查近年来甘肃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科学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世福 《中国民政》2010,(12):49-50
<正>2010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的立法宗旨贯穿于救助准备、应急救助、过渡性安置、灾后救助的全过程,集中体现和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条例实施后,对减轻我国自然灾害损失,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其预期功效将主要显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江西历来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素有"五年一大灾、三年一中灾、年年都有灾"的说法。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江西织密扎牢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全民参与的氛围,提升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全面完成,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农村低设防"的现象在特定领域和地区依然普遍存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仍面临较大的挑战。本文建议通过健全农村地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摸清农村地区自然灾害隐患底数、建强乡村应急人员队伍、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等,提升农村地区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它既是自然灾害的承受者,也担负着灾后快速响应、第一时间进行救援的职责,在灾害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近年来,广西在社区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此同时,工作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广西在社区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广西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7月24日,贵州省六盘水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联合印发《六盘水"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该规划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预防为主、综合减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级负责、属地为主""依法应对、科学减灾"五条基本原则,以自然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工程、隐患治理和灾后恢复重建工程、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5.
吴玮 《中国减灾》2023,(17):12-15
<正>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是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基础,可以为防灾备灾、应急救援和灾后救助提供全方位的决策支撑信息,对于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增强灾害处置能力、保障救灾救助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开展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的重要意义和工作现状,介绍了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的内容、方法体系以及业务实践案例,并对全过程自然灾害评估业务未来的发展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作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创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对陕西省提出了新挑战。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提高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的要求,切实增强全省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相关涉灾部门履职尽责的职能作用,有效推进全省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根据省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以无人机为代表的先进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领域,并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打开了"空中之眼"。一旦发生重特大自然灾害,在信息中断交通受阻的情况下,无人机可迅速越过高山河流阻隔,通过摄影、摄像或其他遥感手段获取灾情,及时为抢险救灾提供准确信息;同时在人力救援和查灾核灾无法直接介入的情况下,可完成  相似文献   

18.
王东明 《中国减灾》2012,(23):22-23
根据《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防灾减灾人才是指专职或兼职从事自然灾害科研和教学、防灾工程与技术以及灾害行政管理等工作,并具有一定的防灾减灾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的人员。防灾减灾人才大致可以分为科研与教学、工程与技术、行政管理、专业抢险救援(灾)等四类,虽然这四类人才之间有所交叉,但每一类人才所从事的内  相似文献   

19.
正榕江县地处高原向丘陵过渡的边缘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加之雨量充沛,极易发生各类自然灾害。榕江县又是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解决因灾致贫的有效途径。为此,榕江县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减灾安居工程等建设,并统筹相关部门,联合对避灾搬迁群众进行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减灾》2014,(12):28-29
针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吉林省不断完善省、市、县三级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开发运用灾情监测和灾害信息管理软件,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以综合减灾知识传播为手段,着力提高社会公众灾前预警防范能力,灾中避险逃生能力,灾后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