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中央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要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健全统筹协调体制,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因此,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13,(12):38-39
海南省文昌市位于海南岛东北部,自然灾害多发,灾害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严重。2005年以来,文昌市先后发生4次重大自然灾害,因灾倒塌民房1350间,直接经济损失40多亿元。尤其是2005年的超强台风“达维”和2010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灾害发生范围之广、受灾人口之多、因灾造成损失之重,历史罕见。为推动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文昌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13,(12):41-41
定安县位于海南省北部,地处南渡江中下游,自然灾害多发,救灾任务十分繁重。近年,为提高灾害救助应急管理能力,提高救灾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定安县切实加强自然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县、镇(农场)、村(居)委会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全县减灾宣传、灾害预警、灾情收集、灾后救助等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
马宗晋是一个用心灵解读大地纹路的地质学者,也是一个用责任把握大地脉搏的减灾专家。他潜心地质研究40余载,创立了节理构造定性分析、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他提出了“灾度”概念,统一了多种灾情强度的评估标准;他将以往灾害科学的单纯自然变异取向,引伸至社会承灾能力及其灾情风险评估的综合减灾科学道路;他组织完成了《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和分论,统编了七大类灾害统一体例的灾害年表,为推动我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贵明 《中国减灾》2008,(10):37-37
近年来,吉林省以综合减灾知识传播为手段,提高社会公众灾前预警防范能力、灾中避险逃生能力、灾后自救互救能力,大力推进科学减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声音     
正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要强化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加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健全统筹协调体制,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10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中央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要  相似文献   

8.
减灾工作绝不是任何一个单灾种管理部门所能做到的。从灾害预防、应急反应、紧急救援和善后救济诸环节可以看出,我国目前还未形成完善、规范的减灾体系。因此,为了有效应对灾害风险,建立综合减灾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2,(3):4-4
2012年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减灾委员会主任回良玉主持召开国家减灾委员会全体会议,深入分析当前灾情形势,全面部署减灾救灾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扎实做好监测预警、抢险救援、群众生活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切实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14,(12):30-31
为切实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湖南省民政厅始终坚持防灾减灾“重在行动、贵在坚持”的理念,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深入排查灾害风险隐患,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是衡量该地区城市灾害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是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该系统包括灾前预警能力评价、灾中应急能力评价和灾后恢复能力评价等三个分系统以及12个子系统,并用综合评价表对政府部门的应急反应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潇烨 《中国减灾》2013,(13):23-25
江苏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跨长江、淮河南北,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频发的自然灾害给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影响。面对各类灾害的威胁,在民政部的关心指导下,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各级民政部门坚持科学防灾减灾理念,紧紧依靠全省军民,坚持"以防为主、主动防范"的原则,扎实推进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减灾体系构建、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灾害预警预报、灾害救助、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近日,本刊记者就江苏省防灾  相似文献   

13.
<正>甘肃省陇西县巩昌镇通过夯实灾害排查预防、信息上报、紧急救援工作网络,组建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及早整治安全隐患,修订细化灾害应急预案等,健全了综合减灾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遇灾不慌、抗灾不惧、救灾有序,有力提升了基层防范灾害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4.
苑迪 《中国减灾》2008,(9):F0002-F0002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首个用于灾害监测预报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从1991年到2008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经过17年的建设.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和汗水.终于初战告捷。成功发射“环境减灾”A、B星,是提升我国综合减灾能力、构建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的重大举措,它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强大灾害监测能力,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减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完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5.
减灾与发展 灾害将要来临,到避难场所暂时躲避一下,等灾害过去后再安全回家。这是目前我国一种有效的避灾方式。 2011年9月16-19日,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组织调研组赴福建南平、浙江舟山开展地方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情况、灾后恢复重建情况以及巨灾应对情况专题调研。福建、浙江两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两省内多丘陵和山地,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甘肃省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议强调,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目的是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增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灾害管理由“应急救助”向“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转型。甘肃省是全国自然灾害高发易发省份之一?素有“十年九灾”、“无灾不成年”之说,特别是近年来多灾并发、重灾连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经受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后,甘肃省民政厅深刻体会到,建立和完善“综合政策”、“联动共享”、“综合减灾救灾责任”三大体系,是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的基本手段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要求: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抓紧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和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提升全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辽宁省辽阳市把工作做到平时,坚持常态减灾。推行农房保险保障了农户的财产安全,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增强了全市的灾时应急能力,强力打造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更是为全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辽宁省辽阳市地处辽东山地与下辽河平原过渡带,境内河流交错,地质构造及地质环境复杂,易发洪涝和地质灾害。为降低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辽阳市把常态性减灾作为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9.
田恬 《中国减灾》2012,(3):28-31
素有“彩云之南”美称的云南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气候,自古灾害多发。干旱、泥石流、地震……一次次触目惊心的灾难撞击着云南百姓的心。 为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云南省整合多方力量,积极构建全面的防灾减灾战略体系,科学系统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将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进一步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减灾》2013,(2):22-22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又多丘陵和山地。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自然灾害频发。一直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减灾救灾工作,切实加强对减灾救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灾害救助制度和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制定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组织开展一系列防灾减灾活动,加大减灾救灾的经费投入,有力提高灾害应急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全社会综合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