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学课堂上,一名白发老人正在认真讲课,听众却只有3名学生。下课时,年过七旬的老师说道:"谢谢你们3个来捧我的场……"近日,这样一组逃课的图片在网上热传,让网友很受触动。数万网友传播这条消息,并在微博及网上相互转告:同学,下周记得一定要去上课啊!当记者将这事情告知这位方老师时,他说道: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不能怪学生,他自  相似文献   

2.
“衷心感谢何钧老师对我们的悉心关爱,让我们重新感受到生活的阳光!”前不久,一对刚刚步入婚姻殿堂的恩爱夫妻手牵着手到杭州江干区凯旋街道的“凯益荟”给何钧老师送上锦旗,一次又一次地表达对何老师的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3.
“啪——”一叠厚厚的奖状证书重重地甩在我面前,刚从招生办回来的父亲怒视着我说:“这有什么用!”望着眼前的奖状证书,我不禁黯然泪下…为了中考关键的两分,父亲为我四处奔波,可是却没有半点佳音,得到的,唯有众人的半点同情。奖状证书,落到了地上,一本、两本……鲜红的奖状证书呀,那是我生命血液的痕印;是我灵魂的留影。“嘶——”一大叠奖状,在爸爸手中变成了碎片。爸爸,您撕碎了我的心,撕破了我三年后当老师的梦。我,只觉心脏,在无端地跳动;血液,在  相似文献   

4.
正乔友林,知名的肿瘤流行病与预防学家,同时也是农工党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笔者作为教育委的联络员,对乔老师这位"医学大咖"进行了一次专门采访。尽管之前做了许多功课,但还是有许多忐忑:和受访人可是相差太多"段位",乔老师的各种医学术语我能听懂吗?我的问题在他看来会不会太"low"了……而当敲开乔老师办公室的门,他笑呵呵地如一位久违的老友般随手递给我一瓶可乐后,所有顾虑就抛到九霄云外了。我对乔老师的认识,就从他那堆满医学书  相似文献   

5.
《台声》2020,(18)
正王晓波老师走了。自得知王老师重病后,我就计划下次回台湾探亲时一定要去拜访王老师,不成想,噩耗传来,计划成了终生遗憾,感慨之余,我不禁想起了一些与王老师的往事……第一次见到王老师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那次我是受命参与接待王老师率领的台湾史研究会学术交流访问团(简称"台史会团")。行程的第一站是厦门,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故事,国王要将阿尔卑斯山上春天最美的一束桃花,奖励给贡献最大的人。于是,伟大的诗人来了,杰出的画家来了,卓越的医生来了……,国王知道:诗人是伟大的、画家是杰出的、医生是卓越的……,可是国王在等,等到一片霞光,迎来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师……这时,国王深情地对老师说:“没有您,也就没有伟大的诗人,杰出的画家和卓越的医生!”这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和莫大的褒奖!因为这个故事,我选择了我现在的职业;也因为这个故事,我爱上了我的职业———幼儿教育事业。历史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孩子,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  相似文献   

7.
师傅与徒弟     
青舟 《民主与法制》2020,(15):64-64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很多技能的学习,都要靠老师的引导。和老师日常相处中,自热会发自内心的尊敬。实际上,老师也对学生有着感情。而那种感情,也许只有真的当了老师,才能体会得到……这几天出差,因为路途遥远,我和刚招录的律师助理小徐轮流开车,还有两位同事也一道搭乘我的车。  相似文献   

8.
“小时侯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这是李锡英老师最爱唱的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李锡英是江苏省实验小学、常州市武进区  相似文献   

9.
线索     
胡有甩呼乔安的时候,乔安正悉心地擦拭他那把心爱的手枪,子弹立在玻璃板上摆成一排,发着黄灿灿的光,很是悦目。乔安看了看BP机上的时间是差5分4点。他心说这点钟胡有甩呼我干吗?胡有甩原在离县城不远的一个村子里住,因为偷电线被判劳教两年,出来后在省城的新华集贸市场上混日子偷点敲点的。乔安因为一个案子,和胡有甩打过几次交道,算是认识。乔安按BP机上显示的号码给胡有甩回了电话。在电话里,胡有甩忙不迭地说:“我有重要情况报告。”胡有甩说到这儿故意停顿了一下。乔安说:“别在那头卖关子,快说有什么事?”胡有甩说…  相似文献   

10.
温柔的效应     
“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这是大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这篇文章里对温柔、敦厚的蔡老师的一段描写,体现出了蔡老师对学生的温柔、宽容和慈爱。我上初中学这篇文章时就曾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这样的老师。当我真正成为一名教师以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温柔、慈爱对于教育的重要。孩子们的心中…  相似文献   

11.
一、关注学生的亲情教育尽管今天我们无须再去倡导古代的“孝道”,但在班级工作中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珍视亲情,学会善待家人,进而把爱心和责任感推及他人乃至社会,还是十分必要的。一次,我在翻阅班上一位男生的日记时,发现日记中写到:老师,我越来越讨厌我妈,不。应该说是母老虎,整天喋喋不休的……现在连她做的饭,我也觉得恶心啦……为了及时对其教育,在学校的后花园,我给他讲述了曾在报上看到的一则报道:杨澜去美国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籍华人崔琦,得知他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一字不识的农民,他母亲是省吃俭用把12岁…  相似文献   

12.
参加省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归来,学校安排我做一次讲座。我到教师中去了解教师们想听什么,一位教师说:现在新课程不是讲研究性学习吗,能不能用案例谈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听来的案例。在一所小学里,有一天自然老师正准备上课,几位学生把老师请到窗前,指着窗户外的三棵树对老师说:老师你看,那同一品种的三棵树,为什么一棵长得郁郁葱葱,充满活力,一棵树叶  相似文献   

13.
4月30日,浙江省教育厅刘厅长给我打电话,在电话里他说:"请转告老师们,农村教师的岗位津贴政策就要出台了,代我问候老师们。"当时,我们全校师生刚好在操场上做晨间活动,当我把刘厅长的电话转告给他们时,老师们当场感动得哭了……  相似文献   

14.
今年年初,我参加武安市新课例评比,获得了一等奖。学校领导将此喜讯在校园进行了通报。第二天,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张字条:魏老师:祝贺你在武安市新课例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我们为你骄傲,为你自豪!90班全体学生看过这张字条,我感到异常兴奋。此后一个星期,我一直处于一种愉悦状态中,讲课也特别有精神。事后,我不断反思,作为已近不惑之年的我,本该宠辱不惊,为什么学校的一次表扬,学生的一次鼓励,会令我这样激动呢?这难道说不是赏识在我身上发挥的效应吗!老师需要学生的赏识,学生更需要老师的赏识。我在担任82班班主任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的老师们: 辛苦了! 第一眼看到你们的杂志,就再也无法释怀,有一份温馨、有一份亲情温暖着我、浸润着我,目光所及的文字尤如一根根针抽取着我心底的郁闷,依依不舍地合上这本心仪的杂志,我整个人好像久病初愈,往日沉重的心灵好似接受了一次洗礼,骤然间轻松倍至。豁然开朗…… 哦!原来这搞不懂弄不明的纷繁世界正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构成,我又何必太苛求自己?世《事》  相似文献   

16.
有人曾就这样一个问题做过一次调查:你知道文化馆吗?文化馆是做什么的?不同年龄段的人做出了不同的回答。老年人说:“文化馆是文化教员,我在那里识过字,学过歌……”中年人说:“我上中小学的时候,在文化馆看过电影.猜过谜语,也看见过不少老人在文化馆里听戏、下棋……”青年人说:“文化馆是什么?噢,对了,文化馆是音像制品商店,是蓝宝石歌厅,是粤菜馆……”文化馆在老年人的脑海中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在中年人的记忆里是老人、儿童娱乐的场所,在青年人的印象中就只有文化馆牌匾下那些醒目的商业设施了。这实在是文化馆的悲哀。  相似文献   

17.
第一节哲学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十个字:哲学能给人以聪明智慧。开始我有些怀疑,我想,哲学对我来说,仍然是一颗等待发现的明星,我有这个水平吗? “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老师就象一位挚着航标灯的领航员,引导着我们在哲学的海洋里航行。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节题为“集体生活需要合作”的六年级思想品德课,课进入第二环节,老师要组织一次课堂活动,一高一矮两名学生被老师请到了讲台前。老师:“学会合作是现代生活必备的品质,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大家也许看到过。”老师边说边操作电脑,大屏幕上出现两个字:双簧。全体学生眼睛都盯住了屏幕,有的在小声地念着。  相似文献   

19.
正投笔从戎,报考黄埔父亲李庭宦(钦文),1922年生于云南保山小板桥村。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令中国大地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6岁的李庭宦再也无法安心读书,决定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他的启蒙老师段云伍劝他说:"当今兵荒马乱,你就好好攻读诗书,当个私塾老师或医生,也好平安度日。"可李庭宦回答说:"日寇入侵,国土沦陷,我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一定  相似文献   

20.
驻足兵马俑     
一支纵横天下五百年的军队回到了出发地,留下的是完成了历史使命的静默。它所留下的是否仅仅只是历史?我看到的是两千年前祖先们的目光:进攻,开拓,天下者舍我其谁?……一股英雄豪气再次从我的脚底升起,直冲脑顶……“秦王扫六合”的雄风再次从眼前扫过,势不可挡地直冲苍穹……那显得单薄的青铜头盔,那显得短小的青铜兵器……当年的秦国并不缺乏青铜资源,冶炼技术和生产规模也是七国之首,没有理由将兵器造得短小——一切都在证实:秦军的字典里没有退缩和畏惧,只有征服,胜利!华夏文明经过三千年的碰撞磨合,终于走到了第二次大融合大统一的门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