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去生活化是造成当前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德育观念上过度理性化,德育对象缺失主体地位,德育过程脱离学习主体的生活以及德育情境脱离社会实际等。回归生活是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回归生活的内核是回归实践、回归多样、回归应用和回归交往。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学校德育观念、德育目标等均需要发生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德育方法有效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强德育方法的有效性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德育方法的有效性表现为德育方法对德育工作者的适宜性、对德育对象的针对性和对德育目标的服从性;增强德育方法的有效性,就是使德育方法与德育工作者的特长相结合,就是要充分调动德育对象参与德育实践的积极性,就是要使德育方法紧跟德育目标变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道德文化传递论、主体性德育论与科学主义的德育观是当前社会上广泛流行、颇有市场的德育理念。这些德育理念既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 ,也存有或忽视教育对象的内在发展需求、或忽视道德要求的社会性、或忽视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等缺陷。分析指出这些德育理念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 ,可以为我们探索建构更为符合时代需要的德育理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素质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德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素质德育与应试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着显著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方面,素质德育是对应试德育的矫正。研究素质德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德育理论创新的需要,是高校德育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德育的对象是人,人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马克思曾经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1]。人的存在实质上就是人的精神存在,德育的实质就是人之自我的精神建构的实践活动。然而,面对德育实践不尽如人意的效果,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我们有价值取向很好的教育内容,为什么德育却难以达到人们的预期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的德育态度。一、对影响当前德育态度失衡的因素的分析毋庸置疑,德育态度的形成是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但当前的德育环境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某些缺失,需要进一步改进。1…  相似文献   

6.
所谓"滋补"德育,就是在德育过程中,针对德育对象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德育措施和方法,以补代惩,引领学生成长的教育过程.就像身体虚弱的人一样,差什么补什么,达到身心两健.  相似文献   

7.
肖浩 《探索》2005,(3):128-131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的启示是:1、要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认识和定位德育的功能。2、要转变教育的对象观,树立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要注重德育中的隐蔽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德育目标是德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育过程所培养学生品质的规格和要求。德育目标作为德育目的的具体化,虽具有主观性,体现了理想中的德育价值追求,但这种主观性却要建立在社会发展要求、主体需要和国家德育目的基础上。现代社会的进步,主体需要的发展,对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9.
一、确定三维目标,把握德育的广度 高中课改三维课程目标的提出,明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把学生的发展摆在教学的核心位置。在一节课里能解决哪些德育问题。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多少个德育点,这需要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要根据学科内容进行预测和确定,然后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要做到德育融入学科教学,要求我们具有较高的教育预见能力,才能科学把握学科德育的广度:只有对德育对象、内容、影响因素和效果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准确的估计,才能最大限度地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保证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德育过程并非只有“思想”,还有德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生发的贯穿全过程的意志,情绪、感情、心境等因素。依据德育对象而认为由此产生了德育,这个论断仅从发生学的角度回答了德育的产生,然而构成德育空间的除德育对象外,还有德育主体——德育工作者,对德育主体在心理学层次上进行具体阐释,描述德育过程的感情特征,有益于德育的完善和有效。鲁迅讲:“创作须感情,至少总得发点热。”德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杨柳  金雁 《探索》2005,46(6):112-115
德育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提出“和谐德育”的新理念,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德育本质的要求。无论在群体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德育对人的和谐性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认真研究人的发展规律,努力倡导和谐德育,用全新的德育理念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德育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程,它同时又是时时常新的工作。德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随着教育对象的更新而变化。应该说,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德育内涵,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德育方法,当然,德育的  相似文献   

13.
谢廷平 《求实》2004,(10):85-87
在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 2 1世纪 ,国家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素质由多方面因素组成 ,综观世界各国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 ,无不以“德”作为首位 ,在育“德”的过程中又特别注重主体对象的自主选择能力、创造能力、耐挫能力的培养 ,这一切 ,我们称之为“关键能力”。与传统德育相比较 ,培养受教主体的关键能力是现代德育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4.
李友令 《世纪桥》2009,(23):113-114
德育在新时期面临着新挑战,笔者认为德育应实现从传统的封闭德育向开放德育转变。开放式德育模式的构建是时代的需要,其具有互动性、生活性等特点,要从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评价、德育管理等方面着手构建。  相似文献   

15.
德育疏导、德育渗透、德育灌输,作为德育方法,已被广泛接受和运用。这里,我想就德育参照进行初步探讨,以此就教于教育界的同仁。德育参照是以模范行为作为标准的一种德育方法。这种方法既有认识的因素。也有情感行为的因素,其中对参照对象的认可是基础,与参照对象同化是终结,情感则贯穿在整个参照过程中。德育参照从表现范围分,有团体参照、个体参照。从内容分,有政治参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改革开放与中国国情教育等)、道德参照(集体主义教育、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人生参照(理想与前途教育、命运与生死教育、义与利教育、荣与辱教育等)。从形式分,有正面参照、侧面参和反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模式的建构策略,是由高校自身的任务、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解决当前高校德育中存在问题的要求;高校德育模式的建构策略,旨在探讨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方法,其目的是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文章从高校德育模式的研究背景、基本理论着手对高校德育模式建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虽然根据目前德育实效的诸多理解,德育实效可以理解为德育目标的达成状况,或德育功能发挥状况,或德育价值实现状况,或教德育投入产出效益,但德育实效实质上是教育内容要求被教育对象的认同、接受和实践的现实状况。虽有德育评估指标体系,但是这种评价模式注重德育实践整体的系统性评估,而且是从教育目标要求而非教育内容要求角度来确定评估指标;虽有基于品德素质要素结构建立学生品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但它是对品德素质现状的评估而不是对德育实效的直接考评;虽有检验德育实效的宏观标准,但都抽象宏观且不具有可操作性。德育实效测评的出路就在于根据教育内容要求建构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效测评标准。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的对象——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考虑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更新德育内容;调整德育目标;改善德育方式;建立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构建道德行为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9.
李友令 《世纪桥》2009,(21):113-114
德育在新时期面临着新挑战,笔者认为德育应实现从传统的封闭德育向开放德育转变。开放式德育模式的构建是时代的需要,其具有互动性、生活性等特点,要从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评价、德育管理等方面着手构建。  相似文献   

20.
所谓环境,其意是指周围的境况。依不同的学科,环境具有不同的类别。经济学研究经济环境,政治学研究政治环境,新闻学研究舆论环境等等,德育也有自己的环境,即德育环境。所谓德育环境,就是开展德育活动的客观条件和德育对象所处的境况。它所包含的范围和内容是很宽泛的。对德育环境的范围、状态、性质、作用等方面内容所作的概括就是德育环境理论。它是德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的教育流派,对德育环境的理论概括是不同的。为了使德育工作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有必要按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对各种不同的德育环境理论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吸收德育环境理论的有用成分,抛弃唯心主义、形成上学的糟粕,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德育环境论,用以指导我国的德育环境建设,推动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