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寇志霞  窦孟朔 《前沿》2013,(10):4-5
党的十六大以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越来越达成共识。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民生建设的第一标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社会发展赋予党的历史使命。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民生建设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评判、检验民生建设的成效,也就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官不为"正在成为当前政府密切关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不论是经济企稳、市场秩序加固,还是培育更多积极的社会力量,为社会民生提供保障,都需要各级官员积极思考和展开行动。  相似文献   

3.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联。回顾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一个显著特点是,党和政府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青岛市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之一。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日益成为政府、家庭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制度上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报告都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中老有所养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大,养老问题突出。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养老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直是群众关注的重点。如何让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相似文献   

7.
“回顾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一个显著特点是,政府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  相似文献   

8.
目前,民生问题乃社会各界关注之焦点。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于今年新年贺词中着重提到要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也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正成为社会各个层面的主流话语。而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对古代贤哲的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民生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而"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主要着力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顺应历史必然 建设民生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重大"拐点",随着大量的民生问题聚集和社会矛盾凸显,我们党进入了"民生政治"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一个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行政目标的"民生政府",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必然选择。一、建设民生政府,是顺应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民生是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课题,因为它体现的是民众的基本生计。唯物史观把人民看作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得民心者得天下。民生状况如何,是人心向背的一个历史标尺。所以不仅是今天,自古以来民生就为社会各阶层所关注,并不断诠释着民生的基本理念,推动着解决民生问题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2.
张婧  李小芳 《人民论坛》2014,(1):157-159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问题是当前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非政府组织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文章就非政府组织在民生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相应的论述,并探讨了其发挥作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和谐与稳定,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必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检察机关一方面承担着打击犯罪的责任,另一方面为维护司法公正、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法治保障环境,共同维护健康、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改善民生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民生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欣  吕建全  王晓亭 《前进》2009,(5):48-49
党的十七大被誉为“关注民生的盛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随着山阴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起点回应百姓的民生期待无疑成为县委、县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成为改革发展成果为广大群众共享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关注民生问题。我国社会转型期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和政府的普遍关注,并且提出了许多对策和建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16.
正确估价居民收入差距循序渐进地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事关民本、民生,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也是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考验.  相似文献   

17.
正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像一把标尺,衡量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也清晰地标明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党的十六大以来,残疾人事业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在大力改善民生的政策指导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不断得到改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不断提高。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文明发展成果,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王萍 《中国人大》2014,(17):28-29
进入新世纪,民生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全国人大立法工作也迎来新风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加强社会领域立法,日益成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的重点。 近十多年来,民生立法在全国人大立法工作中所占分量越来越重。特种设备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旅游法、劳动合同法、义务教育法、社会保险法、侵权责任法等民生领域法律制定和完善,安全生产法、食品安全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社会救助法、职业教育法等民生领域立法和修法步伐加快,全国人大正通过生动的立法实践助力提升民生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家庭经济状况的提升,"独生子女"政策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更使部分符合条件的家庭生育二胎成为一种社会现实。作为用人单位,应当顺应发展,谨遵法律,逐渐规范和适应这种不可逆的趋势。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独生子女"的大量增加,对我国的人口结构、适龄劳动力以及社会家庭结构,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开放二胎"政策也在这种呼声中逐渐演变成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