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作者认为,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目前的法院体制及其司法权运行机制必须进行适应性的变革。一方面法院应当以公平的法律价值观为基点,改变刑事、民事、经济及行政审判中司法权运行的陈旧观念和滞后机制,另一方面法院应当从受案、审案、举证责任和执行等环节上进行一次深层次的自我变革与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司法权运行效率。公平与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对法院司法权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关系到法院能否运用司法权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律师执业模式正在发生质的转变,律师执业的基点从职业谋生发展到职业谋生与社会效果兼顾,从关注个案的公平转变到关注社会变革和推动社会进步。律师作为社会精英群体,其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正在悄然发生历史性的转变。近期在北京启动的“919阳光行动”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证。以北京市信达立律师事务所为首的一批律师所,面对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主体诚信严重缺失的现实,在审视和探讨中国市场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对于市场经济基础薄弱的中国来说,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仅凭…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经济犯罪的发展态势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问题,引起了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际部门的热切关注.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犯罪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越发达,经济犯罪将会变得越严重,即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发达程度成比.这种观点又称作“必然说”.另一种观点是“阵痛说”或称“代价说”,即经  相似文献   

4.
转型期中国政府改革之治理范式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成福  宋君 《行政与法》2003,3(10):17-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进入社会转型期。以经济转型为主线的变革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政治和社会的整体变革,政府改革也必然要与这个转型的方向相吻合,笔者把这种倾向称之为“治理取向”,把这种治理体系的确立过程称之为治理范式的建构。本文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与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两个方面阐明了治理范式建构的现实驱动力,并着重从有限政府、分权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四个层面论述了其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5.
论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财产权是一种必然与市场经济相伴生的重要法律现象,它与契约自由一道,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的两大法律支柱。确立财产权的宪法保障机制,可以推动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维护社会的安定秩序,最终又反过来为宪法自身的安定性提供条件,并促使宪法走向“规范宪法”②。当代...  相似文献   

6.
展望世纪之交:法理学要经历一次变革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沈国明研究员在世纪交会之际,全球都在经历社会、经济和法律秩序的变化。当确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为我国改革的目标模式后,可以说,法学出现了理论断层。原先的法学理论不够用了,它不能完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作为一种最新商品经济秩序,在其确立的过程中遇到的尖锐矛盾是它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体自发产生社会心理这一低级形态的社会意识之间的严重失调,这正是当今现实变革社会中越轨行为、违法、犯罪活动突出的症结所在之一.社会心理的自发性表现在它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往往以社会个体的感情、情绪、需要、动机、欲望、信仰、风俗习惯、道德风范、审美情趣等直接的外部知觉、印象、判断作为心理外化的极致,直接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心理对社会存在这种直接反映和作用具有肤浅、活跃但不系统的特点,几乎仅仅通过一个手势、一个眼色、一种声调即可暗示、募仿,潜移默化行为人的社会作为.因而行为人被作用过程缺乏理性的支撑,呈现“无意识”状态,表现出敏锐而粗浅、快速但胧朦的心理品格,成为干扰、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序化的显性或隐性的反作用力.现实经济生活中诸如改革过程对不满货币贬值,物价剧烈波动上涨,从而在市民中所掀动起来的抢购风,蔓延起来的强制性超前消费高涨,一时间形成现代化经济环境、经济系统、经济运行的强大惯性冲击,甚至构成经济秩序改革的隐性破坏性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前“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已成为中国当前社会问题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税收作为收入分配调控功能的主要杠杆之一,必然会在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收入公平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完善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社会收入分配税收调控体系,运用税收调控理论加强对收入分配的有效调控,将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反垄断法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经济宪法,”维护近现代商品生产社会的市场经济秩序、“有效竞争”市场结构。在历经百年的反垄断立法和实践中,确立了“本身违法”原则、合理原则、域外适用的“效果原则”。我国反垄断法的制定,应科学借鉴反垄断普遍主义法理论、法原则,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0.
效率和公平往往被人们喻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探索结果证明,效率与公平只要处理方法得当,两者可以兼顾。德国人创造的独特的市场经济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既是对传统理论观点的突破,又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论回扣的允许和限制──兼谈回扣的法律规范方式王余标市场经济是以“自由、平等、效益、公平”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自由、平等、效益、公平”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的基本精神,并贯穿于整个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法...  相似文献   

12.
莱茵模式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最新称呼,它的基本内涵是强调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竞争与秩序的有机结合以及互助合作理念。从莱茵模式的内涵看,它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虽然全球化背景下莱茵模式遭到了一定的挑战,但研究莱茵模式的合理性对构建市场经济模式无疑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成凡 《华中电力》2020,(1):10-28
情感、效率、公平是人们认知活动中惯常的三个进程。对应这三个进程,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认知互动既可能形成社会自发秩序,也可能为法学提供一个基于认知背景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法学应对实践问题。“公平主导”的一个简单回答是,面对不同场合,情感、效率、公平三种进程被激活的程度不同。大体上,家庭场合激活情感,工程场合激活效率,市场和法律则更激活公平。在实践中,公平主导的法律原则由于比较接近主流社会认知,所以法律规范在社会中往往可能“自执行”,无需全靠外界监督或者激励。公平原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虽然规范和原则很重要,是社会秩序的母体。但是,公平原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缺乏制度上的法治,光靠情理法是不足的。所以现代社会形成了规则化解决纠纷的机制,这就是二阶意义上的法律。  相似文献   

14.
马忆南 《中外法学》1994,(2):55-57,69
<正> 秩序、公平和效率,是现代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曾几何时,那些曾经被誉为“半边天”的女性,被正在到来的市场经济视为没有效率的人群,受到改革浪潮的猛烈冲击。于是我们便看到这样的现象:女大学生、女研究生找工作困难;优化劳动组合中女职工被大量编余;女职工被强迫或变相强迫提前退休,等等。笔者认为,很多企业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和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关系。为维护社会公平(在性别关系上就是男女平等)和社会秩序,有必要探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公平正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显明 《法学家》2006,(5):16-1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公平正义.当法治的价值追求被表述为公平正义的时候,预示着我们国家的主流价值正在作出调整.在谈到国家主流价值时,党的十四大报告使用的表述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则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广泛存在的平均主义倾向,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此后党和国家的文件中一直都强调这一原则.十六大报告在讲到价值选择的时候,没有再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说法,而是采用了"公平正义"这一表述.一个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以公平为基本特征、以正义为最终价值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自1996年初中国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和战略目标,并经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为“法治国家”的社会秩序模式之后,关于中国社会秩序到底选择何种模式结构又一度成为一个学术热点。来自人类学、社会学和法学界的部分学者对作为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法律意识形态”的“法治国家”理论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而这一问题的实质在于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状况的不同认识上。本文在介绍了费孝通先生40年代对传统中国社会秩序的主要特征———“礼治秩序”的观点之后,对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进行了分析,概括为“多元混合秩序”结构,并评介了两种不同的对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现实的认识。最后提出了作者关于“应然社会秩序”与“实然社会秩序”———这一认识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的认识方法和视角。  相似文献   

17.
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并提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加强经济立法,进行宏观调控,维护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秩序”的任务。根据这一宪法精神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从计划经济出发考虑经济法制建设的陈旧思想,确立崭新的从市场经济观念出发,以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强化宏观调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新经济法制构造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8.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变革,必然引起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某些利益摩擦和各种矛盾冲突,给法院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新形势下,民事审判工作要为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举措.首先,根据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分析,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民事案件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应变性变革过程中,社会分层格局越来越向着一种家产身份制的方向演变.毛泽东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原有身份格局的简单解体.身份化的过程贯穿于利益竞争的始终,参与了市场化背景下社会分层秩序的建构.这一过程不仅对个人利益的得失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决定了社会演变的性质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提出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现实的不断变化,社会公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党和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后,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同时也使人们重新的审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