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费主义指把对物质的过度占有和无限消费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有其产生和演变的内在缘由和历史脉络,它是资本逻辑基础上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和社会危害。在当代中国,超越消费主义,必须树立科学消费观,积极发挥党和政府在消费问题上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是科学分析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可或缺的理论武器。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增殖逻辑导致的生产扩张、分配失衡和消费强制造成了资本主义内部危机。本文立足资本增殖逻辑全球化的大背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出规避国际经济危机传导、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破除消费主义影响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环境伦理:经济和谐发展的文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资本的极度贪欲、科学技术的绝对至上、消费主义的无限崇拜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张扬是环境伦理凸现的种种根源;随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展现,强调伦理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是现代经济实践的一个现实课题.因此,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环境伦理与经济发展的和谐构建.  相似文献   

4.
消费主义与消费伦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消费社会的出现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延伸。在消费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是消费主义。消费主义通过制造出一种消费的平等和身份的差异来维持自身。在消费主义的神话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应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来克服消费主义,并努力建立一种健康积极的消费伦理。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倪瑞华 《理论月刊》2003,(5):120-121
西方国家已进入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成为其主流意识形态,并且通过文化输出向其他非西方国家传播,消费主义正在向全球蔓延。消费主义的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炫耀性和挥霍性的过度消费,在资源、环境、生态意义上不可持续的消费。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消费就是要批判和摒弃消费主义,做到适度消费、公平消费与和谐消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进入消费时代,这被称为是继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社会革命。消费社会的出现,标志着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消费主义是一个涵盖物质、制度与精神的完整的内在结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体现资本逻辑从而控制世界的文化策略。消费主义的控制逻辑,即在物质层面遵循物质逻辑,实施技术控制;在制度层面遵循市场逻辑,实施市场控制;在精神层面遵循剩余快感逻辑,实施欲望控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源  孙宇鹏 《中国发展》2010,10(3):50-55
随着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进程,资本扩展与全球市场渐渐摧毁了国家与文化的壁垒,使世界趋于扁平。这种趋势使中国与他国的文化得到了交融,而文化的交融也不可避免的给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风险与挑战。该文将其总结为四个方面:文化贸易逆差带来不良影响、文化帝国主义带来思想干扰、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下降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导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选择性的依赖是存在张力的,这个张力的限度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在中西方意识形态对峙状态中,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市场逻辑对伦理本位的挤压、消费主义文化对理想信仰的遮蔽、西方虚假自由民主理念对传统家国文化的侵蚀等生存挑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立足当下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民族文化意蕴,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本质新解:资本过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生产过剩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次危机爆发的根源和本质.但考虑到这次危机与以往危机,尤其是古典危机的不同,我们认为,这次危机的本质在生产过剩之外,更合理的解读应该是资本过剩.资本过剩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结果.在资本过剩出现之后,就产生了过剩资本无限增殖与社会总剩余有限的矛盾,矛盾一旦激化就会产生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就是资本过剩的危机.治理资本过剩的危机,凯恩斯主义政策将会面临困境.我国应该合理应对国际过剩资本,并防止过剩资本在国内出现.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中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在 15 0多年前就对资本主义国际化的形成、作用、实质和历史趋势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揭示 ,指出 :为了满足资本无限增殖和扩张本性的内在需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要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从而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世界性的危机 ,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实现作了最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国际化准备。  相似文献   

11.
张文富 《前沿》2011,(19):34-37
当前,消费主义思潮已经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严重威胁,极大地消解了马克思主义领导权,这与其资本属性和价值追求的隐蔽性特点有关。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有阵地意识和武装意识,对于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须采取正确的手段和方法加以应对。要通过改革经济和文化体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科学消费观等途径实现对消费主义思潮的抵制。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文化日益脱离马克思·韦伯高度赞扬的建立在节俭和适度的清教伦理之上的成功文化特性,表现出新的特征和危害.资本主义文化新特征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观念反映,表现为贪欲引发的消费主义、资本贪婪和普遍债务,其本质是对经济增长需求的合法化的价值认同,倡导对经济无休止增长的需要把全球所有的民族—国家与一切事物都纳入资本扩张的逻辑,如巨大的“漩涡”将整个世界卷入其中,难以自拔,并带来自然资本、政治资本及社会资本的枯竭,导致世界局势动荡,它唤起了人民难以遏制也难以满足的持续提高的期望将引发重大社会问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在享受成果的同时,也深受其资本主义文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与前辈相比,中国“新世纪一代”有其独特的群体文化,“嬉皮消费主义”亚文化便是其中值得关注的文化形态之一。它体现了新一代青年对传统消费文化的解构与抵制,是青少年同主导文化争夺话语权的文化体验,意象化、享乐化、反传统化与非稳定化是这种亚文化的基本特征。从哲学与社会学层面来看,消费社会语境中的消费观嬗变、新价值理念对传统价值的犬儒主义抵抗、传媒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导向,以及“青年期统合危机”的个性化表达,是“新世纪一代”的“嬉皮消费丰义”亚文化的多维牛成因素。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视阈中的金融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理应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解释机制.基于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对于经济发展重要影响的学理判断,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危机实质是其核心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生活方式上的消费主义、经济范式上的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危机.这场危机使人们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重新审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和反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文化安全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资本扩张式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向全球的扩展,从而使文化安全凸现出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重视本国的文化安全战略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中国不能掉以轻心;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对市场机制和文化建设的关系要辨证地分析,以确立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6.
路日亮 《岭南学刊》2010,(3):103-107
资本的扩张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又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剥削发展中国家创造了条件,资本的贪婪和扩张是导致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全球化有两面性.全球化为全球环境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国际环境合作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7.
文化安全:一个关乎国家存亡的现实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金齐 《思想战线》2006,32(1):69-76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文化安全是一个关乎国家存亡的现实问题。文化安全主要是指对文化主体生存权利、生存方式、文化成果及其价值核心的承认、理解和保护,是对人类文化生存、发展和进步状态程度和水平的一种反映。在资本的全球扩张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全球化的中心,其文化霸权和在意识形态上的战略使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8.
张志军  黄金辉 《求索》2012,(11):139-141
消费主义文化的滥觞极大地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研究兼具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特征的消费主义文化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消费主义文化的极端个人主义、拜物主义和享乐主义特征致使社会价值规范失语、人的社会责任缺失、人的本质异化,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价值观格格不入,大众化的旨趣面临严重挑战。同时,消费主义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流行,其方法和路径也值得我们审视和借鉴。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形式上应实现意识形态的转型,在内容上努力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在手段上采用隐形的传播手法等。  相似文献   

19.
消费伦理观念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苏  ;苗润田 《求索》2008,(2):47-49
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伦理问题。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以及人们消费欲望的解放,出现了因过度消费而形成的消费主义,致使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为此,人类必须抛弃无限度的物质性的消费主义伦理,以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为指导,重新选择自己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活动,从而实现由消费主义向适度消费的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20.
张婷 《长江论坛》2023,(2):42-49
西方学者批判反思资本宰制的消费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五种理论进路。一是着眼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出无止境的消费引发自然对人的“反控制”;二是着眼于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提出象征性消费造成严重的身份和阶层“区隔”;三是着眼于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提出“占有式”消费泛滥导致主体自由的丧失;四是着眼于人与文化关系问题,提出“大众文化”消费对主体批判意识的消解;五是从“日常生活批判”角度揭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殖民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吸收这五种批判路径所蕴含的有价值思想资源,对于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防范和规避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所面临的消费主义社会文化困境,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