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执政公信力作为执政党与公众之间互动的一个结果,体现公众对执政党的信任程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影响执政党合法性。公众对执政党的信任程度,取决于二者互动过程中信息传播与获取的有效程度,实际上反映二者之间沟通关系。提升县级党组织的公信力应以加强政治沟通过程的有效性为基础保障。基于绥棱县@绥棱人的考察,发现民情微信可以为政治有效沟通提供现实渠道,打通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县级党组织可以合理借鉴@绥棱人,充分利用民情微信这个提升公信力的有效通道,积极探索并创新有效沟通方式,提升执政公信力,从而更好发挥县级党组织"压舱石"作用。  相似文献   

2.
政务微博危机管理:作用、挑战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微博时代,公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和相互沟通的方式已大不相同,政府所面对的信息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政府通过微博平台开展舆情采集、信息发布、政民互动,为危机管理带来了全新机遇。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探析了目前中国政务微博在危机管理方面的作用、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传播的信息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其中信息选择的真实性和回应性对政府公信力建设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传播的信息选择方式不当往往会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不利影响。优化之策在于树牢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公共理念,夯实政府公信力基础;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选择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水平;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传播的法治化建设,保障政府公信力实现。  相似文献   

4.
公安工作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密切相关。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当前转型时期社会信任与政府信任面临挑战,社会信任类型、政府信任度、政府信任影响因素等变化对公安机关群众工作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一时期信任建构成为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基石。提升公信力是公安机关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核心路径。以信任建构为基础的转型时期公安机关群众工作要在"亲民、合法、服务"理念基础上,完善契约型与合作型信任关系,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服务群众机制、工作新路径、思想工作方法及群众参与模式等,通过创新群众工作新路径实现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任与公民信任良性互动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与公民之间信任互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政府与公民之间互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受到政府与公民信任现状的推动。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建立良好的政府与公民的信任互动,应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润滑,减少社会摩擦和内耗,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现代和谐社会和民主法制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刘丽群  仇玲 《前沿》2013,(6):8-10
信息共享的互联网时代挑战传统的风险沟通机制,传播互动在风险沟通中的作用日益关键。本文以政府作为风险沟通机制的核心,分析了其在风险沟通中的缺失,提出从传播互动的视角进行风险沟通机制的完善,提供及时、有效和准确的信息,善用巧用传播渠道和意见领袖,并健全风险绩效评估体系,提高政府风险管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民主参与权。  相似文献   

7.
所谓政府公信力,主要是指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程度。具体而言,政府公信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机构的社会形象或道德评价的问题,即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一视同仁,主要是政府的道德形象。二是公众对政府机构和官员们行政能力的信任问题,即政府是否拥有对内管理好自身事务、对外管理好社会事务的能力,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满意。三是对各种政策的信任问题  相似文献   

8.
智能传播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传播技术,使网络信息传播呈现自由化与全球化、公开化与迅速化、碎片化与隔绝化、透明化与泛娱乐化等特点,为网络空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为其带来一系列风险挑战,对网络疆域主权安全、政府公信力、社会信任度、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以及网络伦理生态等方面造成一定冲击。在智能传播时代,可通过共建网络平台、树立网络权威、加强网络引导、整治网络伦理等路径,助力网络空间安全治理。  相似文献   

9.
公众认同是提高公共政策过程实效性的保障。它有利于推动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实现政策科学发展与社会管理民主化,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目前,由于公众认同理论研究滞后和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偏离,政策主客体间信任障碍影响了公共政策过程中公众认同的实现。因此,以政策主客体互动视角重视公众认同理论研究,从道德理性把握公共政策价值方向,基于公众主体性构建互动信任机制,已成为实现公众认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现代大众传媒对于党的执政形象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大大增强了政治空间的透明性,拉近了政治系统与公众的距离,便于执政党、政府开展政治传播,宣传和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信息传播的无孔不入以及日渐活跃的公众舆论活动也会给党和政府的公众形象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处理好执政党、大众传媒与公众间的信息、舆论互动,是现代传媒时代党的执政形象维护与塑造之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下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电子政务作为一种能更方便地沟通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工具,在客观上搭起了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通过对电子政务的使用能否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行研究,期望能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在改善政府与公众关系方面的作用,促进地方政府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政府公信力不断受到挑战。一些政府部门的所作所为.诸如在三公经费、舆情应对、惩治腐败、监管缺失、行政不作为等方面的表现:在处理重大事件,如“三鹿幼儿奶粉事件”、“动车事件”、“小悦悦事件”及不时发生的房屋强拆事件等上面的表现,屡屡遭到公众的质疑。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还通过对政府监管的行业不信任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15,(8)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方便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了反腐战斗的主战场,政务微博的开通促进政群沟通,使民意表达更加方便。同时,"微时代"下我国政府公信力面临着网络群体事件、谣言传播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矛盾等挑战。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健全网络空间的法律规范,积极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政府公信力的信息互动选择机理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府公信力事关政府存亡,是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重要保障。当前政府绩效提升与公信度不一定呈正向演进趋势,其中政府、媒体、公众三者对于政务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传播造成的沟通变异是其重要根源之一。为了提升政府公信力,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政府公信力的GMP信息选择机理,并运用此机理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安研究》2013,(10):94-94
杨军在《理论改革》2013年第2期撰文认为,网络环境中,全民皆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政府主导舆论的格局被打破,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是平等关系,信息传播难以控制,任何人都可以对危机事件的是非曲直进行热烈的讨论。危机传播中,意见领袖影响力强、影响范围广,擅长通过其言论与公众互动引导舆论方向,与政府形成博弈态势。政府要想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在与其博弈中要主动回应其对新闻线索报道的需要,配合、尊重并引导其报道真实权威信息。政府要积极和意见领袖进行对话,通过意见领袖引领舆论风暴的风向,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终极目标回应公众关注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公众参与司法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参与模式与程度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公众理性参与司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公众理性参与司法的紧迫性在于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转型背景下司法的公信力遭遇挑战、以及新媒体为公民提供了便捷的网络诉说平台。新时代背景下合力构建公众理性参与司法的进路就是建立有效的司法网络回应机制,规范网络公众司法参与行为以及保持与民意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是网络社会中政府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和新课题,政府部门及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网络空间的优势和作用,为政府和公众之间对话与互信提供契机,从而科学地应对和处置危机,稀释危机风险,以在信息时代重塑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8.
黄艳 《前沿》2014,(7):149-152
危机管理过程通常伴有媒体的参与,在新媒体面前,政府必须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避免媒体所获信息不准致流言产生及传播。应对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要能够掌握危机信息真实内容传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控制危机范围,转危为安。媒体效应给公共危机治理带来了挑战,把握危机管理的媒体效应是新媒体环境下检验现代政府应对危机事件能力的新维度。正确把握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善用、善管媒体,对于塑造政府形象和提高政府公信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本文在论述政府公信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的原因,探讨了重塑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从类型看,政府公信力属于政治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涉及到社会组织与公众对政府公共行政行为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和评价,是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和自身形象在行政客体中所形成的心理反映,其本质是一种政治认同.在属性上,具有公共信任而非私人信任关系、无形而非有形资源以及主导性与系统性三方面的特征.按照信任对象来划分,政府公信力的结构类型可分为政府体制公信力、公共政策公信力以及政治精英公信力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