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意蕴在于整合社会观念、化解社会冲突。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围堵和市场逐利逻辑的驱动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风险源于日常生活状态非理性的冲动、网络信息覆盖的操纵性、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问题、中西方意识形态的较量等多重因素的纵横交错。理性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品质、批判性重构网络信息和网络流行语、关注并积极回应中国议题、坚持与创新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姜丽 《前沿》2012,(17):26-28
文化自觉自信说到底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关键,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影响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因素主要有西方社会思潮和社会经济转型期对我国高校文化的冲击,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挑战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立足本土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树立文化安全意识,以及进行网络安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对策可以提升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3.
作为信息传播的精准范式,算法的技术实质及其隐藏的算法权力决定了其具有精准控制的意识形态属性。在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算法权力的掌握意味着拥有精准渗透意识形态的算法霸权。思政工作者既需有效把握算法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技术优势,又需充分研判其所造成的算法风险。算法把关、算法沉迷、算法过滤所造成的价值失序、价值消融、价值极化进而带来了高校意识形态凝聚力、权威力、认同力的弱化和窄化。面对算法造成的传播权力新格局和意识形态的算法风险,高校应该构建防范机制,从被动管控转变成主动规避与前置防范。既要因势而谋,调适算法,又要应势而动,规约算法,还要顺势而为,驾驭算法。借助多种措施协同防范算法风险,塑造算法对于工具与价值的理性平衡,流量逻辑与公共逻辑的有效互动,商业价值与思政价值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与主流意识形态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意识形态作为价值取向指导一定的阶级、集团为自身利益制定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主流意识形态是国家的最高统治阶级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套思想观念,它指导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团、法律、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功能就在于传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以便使最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算法推荐媒介和技术的双重属性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构带来新机理,造成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愈发复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资本宰制风险增加以及"信息茧房"与"过滤气泡"效应叠加等新问题,使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效度、权威、共识凝聚和整合功能遭遇巨大冲击。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独特的群体特征以及高频的媒介接触使其更容易受到算法推荐的影响,给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为此,我们要在批判性审视算法推荐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算法推荐技术,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互动融通,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维护合理的网络信息秩序以及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须遵循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并驳斥各类消极、错误乃至反动社会思潮。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利益诉求多样化、观念交锋多维度、价值认同多元化的特征,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培育、崇尚、践行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强化其作为国内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意识形态,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批判精神,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最可贵特质。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铸魂育人方面重塑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整体批判精神和批判路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传播是凝聚社会成员政治价值共识,塑造和规训社会成员政治行为模式,维护共同体政治架构和制度体系稳定的基石。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基本载体,意识形态传播是执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维度,也是实现政治共同体繁荣稳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护体神功"。当前,社会转型催生了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碎片化,传统社会价值体系逐渐瓦解,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迁,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又改变了意识形态的传播环境和运行机制,这些因素的交织影响和共同作用深度改变了意识形态传播的内容、路径和效能产出。随着公众话语权的解放和传统政治权威模式的失灵,执政党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建设,促进意识形态价值和内涵的时代生发,打造网络传播平台和运行机制,提升话语传播效率和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社会政治氛围和话语支撑。  相似文献   

8.
“后真相”境遇下的网络空间建构出情理裹挟传播、娱乐化传播、圈层式传播等新型情感传播形态,在传播中嵌入情感化的认知取向、话语体系和行为模式。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开启了情感转向,网络情感借机入侵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原有的真理基础、权威话语、价值共识面临传播生态变革的风险。对此,应着力于建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情理基础,增强主流媒体情感传播的竞合能力,促进网络圈层异化政治情感的正向转化。  相似文献   

9.
智能传播时代,在定制化信息传播模式、算法过滤机制和选择性接触行为的多重影响下,公众极易被带有强烈自身偏好特征的同质化信息所裹挟和淹没,自缚于“信息茧房”之中。以其空间的封闭性、内容的片面性和传播格局的割据性,“信息茧房”不断重复和强化着人们的认知偏差,排斥异质信息与观点,阻滞社会信息正常流通,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影响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弱化的困境。化解“信息茧房”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从话语构建、技术把控、平台监管以及民众媒介素养培育等方面多管齐下,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竞争力,疏通信息传播渠道,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平台“算法”,不断优化网络生态,全面凝聚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10.
彭刚 《长白学刊》2022,(2):15-21
话语总是承载着思想和观念存在,并由此体现意识形态色彩。意识形态以话语活动的方式得以输出和传播,并达致其社会功能及价值目标的实现。将话语活动诸要素放置于生态学视角考量,其具有平衡性、竞争性及规则性之品性。新时代话语生态面临新兴话语模式的融入,并已显现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影响,理应做出正视和回应。以话语生态的品性为建构基点,从话语自身、话语主体、话语场域等方面给予审视和重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运化和强大引领力、凝聚力的发挥,从而不断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16,(6)
网络舆情视域下的高校意识形态管理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高校网络舆情政治敏感性较强、表达相对理性、辐射面广、覆盖面广的特点及其影响,创新话语体系,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不断凸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做好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不断创新教育话语体系,筑牢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防线。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要求中强调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同时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新提供了方法论遵循。以系统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新,要以辩证思维审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以及国内话语与国际话语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战略思维对意识形态话语在社会系统的整体框架下作全局性统观,在话语要素层次的结构分析中作谋划;要以底线思维守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政治边界、思想边界和价值边界,从而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对社会生活的引领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防范与实践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岚 《湖湘论坛》2021,34(1):54-64
网络空间作为思想激荡的前沿阵地,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必争之地。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不是要隔绝网络空间,而是要从网络意识形态的议题设置切入,因为网络意识形态的议题设置既关乎网络意识形态的走势,也影响着网络主体的价值选择。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无边界性等特质,使得网络空间各种社会思潮肆虐;我国网络意识形态既面临着各种势力的渗透,也面临着资本扩张和数字空间的挤压风险。维护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既要坚持人民至上的议题设置红线、衔接“在场空间”与“缺场空间”身份,从而夯实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又要把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拉回日常生活、贯通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的“话语空间”,从多维度构建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网络文化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指由于使用信息网络所形成或改变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它通过作用于人的知识结构、想象力、情感、意志等思想要素,从而最终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整体素质."随着因特网被世界范围内的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它塑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态位(niche)",[1]由"网络社会"生成的网络文化既是独特的文化态位.又是现代化教育的影响者,亦深远地影响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农业合作化时期阶级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在农民思想中的植入与形成是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表现。土地资源的获得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实现了农民利益诉求,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塑造了农民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心理,实现乡村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聚合。  相似文献   

16.
张丽  何玉杰 《人民论坛》2014,(1):183-185
农业合作化时期阶级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在农民思想中的植入与形成是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表现.土地资源的获得和政治地位的提升实现了农民利益诉求,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塑造了农民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心理,实现乡村社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聚合.  相似文献   

17.
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建构了话语目标、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和话语渠道等要素组成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发挥着价值引领、社会凝聚和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赶考之路上,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经验启示我们,要持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目标的政治引领力、话语主体的能动创造力、话语内容的逻辑说服力、话语平台的媒介传播力,持续增强党的意识形态主导权,不断增进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推进的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亟待转换,有两个直接动因:一是基于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基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意识形态困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突破意识形态一元化的束缚,走向多元,同时还应关注日常生活世界,提倡一种对话式的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问题关系到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关系到什么样的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问题,这直接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命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面对社会转型、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种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加以改革,提高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平等性、快捷性、广泛性、多样性、非控性、多元性等特点。网络文化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它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大力研究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技术,全面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