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增强了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五年来,贫困地区的财政困难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善。税制改革对财政贫困地区究竟有何影响,为此,我们对定南县税制改革后财政的基本状况及税制改革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一、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贫困地区财政的基本状况及税制改革对其的影响。1、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使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比较清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收入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他收入、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等项目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列收列支项目增长过快,可用财…  相似文献   

2.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4,(26):22-23
财税体制改革历来是改革排头兵 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是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规划。《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要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二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三是推进中央与地方收入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改革。明确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时间表: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相似文献   

3.
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实行分税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又一重大变革。这一举措,必将促使地方政府自觉地调整各自的经济战略部署,以保持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针对县级财政、经济状况,如何顺应财政体制改革,抓住改革的机遇,加速发展,是摆在我们县级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文就此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年。财税学界围绕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深入探讨了地方财政改革特别是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在税制设计、税收征管等税制改革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并在财政政策研究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比较分析及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启示晓立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政府和我国一样,都是由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所组成的。所以,如何确定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在整个财政活动中的地位和职责,如何在它们之间划分财政收人和支出,并使地方各级政府构...  相似文献   

6.
郑楚光 《世纪行》2012,(3):14-15
自1994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央的“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指导下进入新阶段,财税体制改革充当改革的先锋。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建起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管理制度.并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机构分别征管:  相似文献   

7.
试论分税制条件下县级财源建设□王莉荣以分税制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是中央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一改革对于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加强中央宏观调控力度,规范税收体系,依法治税;建立健全市场机制,促进企业经营机...  相似文献   

8.
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我国在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获得的重要经验与反思。现阶段,须不断加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体建设,不断完善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同时注重实现中央与地方政治体制改革的相互协调共进,才能真正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9.
正财政体制改革一直被视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高度定位。党的十九大强调:"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1])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明确这一目标任务。财政体制方面的改革是"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中之重,县级财政体制改革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全面深入推进县级财政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大数据时代的飞速发展对县级财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10.
适应体制改革建设效益财政段艳玲,李佐祥,胡钧涛实行分税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内容是在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逐步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分税制改革,一方面给地方财政带来一些影响,另一...  相似文献   

11.
1978年以来的财税体制改革有五大特点: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渐进性、相机抉择、财政支农力度逐步加强、与国际化接轨。从新一轮地方政府竞争来看,财税体制改革又是重中之重。财税体制改革在转移支付、税制设计、财政可持续性、财政收入真实性、地方债务管理等方面的相对滞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革进程的全面深化,也影响了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从中长期改革考虑,财税体制改革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全面展开:积极开展预平衡政策的改革、优化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构建现代预算制度体系、加强对地方举债的监督、进一步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确立财政事权的理论前提,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也是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逻辑起点和前置条件。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之举,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保障。新时代需要财政理论创新,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支平衡,缓解地方收支矛盾,化解地方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3.
<正>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是1993年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之后,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文件。国务院在系统总结20世纪90年代财税体制改革经验基础上,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划分提出框架性的解决方案。按照国务院公布的指导意见,中央政府事权有所增加,地方政府的事权有所减少,中央政府财权有所减少,而地方政府财权有所增加。这样的改革有利于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激发改革的活力,同时又有利于中央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使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财政体制到底如何改革,社会上有很多的探讨.也有很多的争议.其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给财政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这是在总结我国财政体制改革30年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地方政府责任“泛经济化”倾向及其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行政性分权式的财政体制改革、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日益繁重的社会经济管理任务,导致地方政府常常在实践中将经济行政作为地方政府责任的中心内容,导致了地方政府责任“泛经济化”倾向。为此,必须通过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界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以及逐步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政责任,矫正这种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6.
分税制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最佳选择目标张生俊(一)分税制这一概念见诸于我国是在1982年,其内涵是指按税种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的办法。当时是作为代替企业行政隶属关系,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形式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改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入划分的办...  相似文献   

17.
《人大建设》2005,(12):55-55
陈光近日在《新京报》上撰文报道:10月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未来五年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字来宏 《思想战线》2013,39(1):145-146
中国财政分权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它通过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以及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向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激励,并由此造就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中国财政管理体制一直在不断调整,不同阶段的财政分权体制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激励机制并不同,经济增长实现途径存在差别,最终经济绩效也大不一样。另外,当前公共服务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已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经济增长构成严峻挑战,而它们的产生又与中国财政分权体制运行有莫大关系。因此,辨识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及其效应,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可以为我们启动新一轮兼顾社会和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分权改革提供借鉴依据。一、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理论回顾现代财政分权理论开始于著名的"用脚投  相似文献   

19.
改革以来的中国经济秩序变迁根本上是由财政体制改革引起的,即“放权”改革促进了地方—企业利益秩序的形成,“分权”改革促进了地方—企业利益秩序向法人与自然人(含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集团利益秩序演进。整顿市场秩序应当与“放权、分权”改革转型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相结合,并从规范中央、地方和政府各部门利益机制等治本措施着手。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行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保持合理政府规模,建设节约型政府:减少行政层级,调整行政区划;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