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芦笙作为苗族文化的特有象征,芦笙词中蕴含了苗族千百年来的文明,芦笙舞里包涵了苗族世世代代的传统,在当代社会与文明进程中,传承与保护苗族传统芦笙舞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其方式可以通过设立芦笙艺术节和芦笙大赛、建设芦笙博物馆、制作芦笙纪录片,保护民间老艺人,注重芦笙文化的传播力量,及在现代校园和教学体系中传承苗族芦笙舞蹈与芦笙文化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贵州苗族芦笙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笙文化是苗族世代沿袭下来的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老文化.在贵州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芦笙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在祭祀活动中,它是祭器也是法师;在社会教育中,它是件具有语义性的教化工具,在文化生活中,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乐器,它以历史赋予的特殊身份和多种功能,作用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为当今贵州苗族地区的文化、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3.
芦笙是苗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在苗族地区广泛流传.芦笙承载着苗族重大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苗族文化的象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芦笙的需求越来越少,芦笙制作技艺濒临失传,亟待保护和传承.对国内享有盛誉的芦笙制作村--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展开实地考察,研究芦笙的文化内涵和制作技艺,提出芦笙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的可行路径,为有效地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制作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芦笙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文化认同、增强不同父系家族间社区组织的凝聚力、传承乡土知识等社会功能.但由于苗族分布面广、方言土语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域里以芦笙文化为主题的节日活动仪式中呈现出"区域性板块"结构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从江县岜沙社区苗族芦笙节活动仪式的符号系统及其文化象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从人类文化的视野中初步地揭示了苗族芦笙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贵州黄平谷陇芦笙节诞生于苗族先民乞求丰调雨顺农耕文化体系,具有崇尚巫术的内涵。谷陇苗族芦笙节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的赛芦笙、斗牛、赛马、民族盛装展示、狗肉汤锅、对歌、做客芦笙场等场景,承载浓厚着苗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苗族芦笙节也在世代相传中不断变迁,使黄平苗族传统文化以外显的、物态的形式得到展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正>2009年11月21日,融水苗族自治县举办盛大的第四届"芦笙斗马节",数万名县内外的各族同胞共同参加了开幕式,热烈庆祝该县成立57周年。融水是广西惟一的苗族自治县,苗族同胞在生产生活或节庆日子里,通过芦笙斗马活动,联结各村寨的情谊,促进生产发  相似文献   

7.
“高高苗山芦笙响,小妹想起小阿郎,妹想阿郎走梁梁,只望嫁郎做新娘……”一曲优美动听的芦笙情歌回荡在云南省马龙县轿子山苗族村。唱歌的姑娘们笑嘻嘻地说:“韩师傅不仅传授给我们千百年来的苗族芦笙情歌,而且还教给我们许多祖辈留下的芦笙舞曲。”姑娘口中的韩师傅就是现年45岁的韩尚云,他与芦笙相伴近30载,是苗家山寨里远近闻名的“芦笮王”。  相似文献   

8.
11月6日至11月8日,2010年中国柳州·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隆重举行。 斗马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一种婚姻的裁决方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当地苗族同胞逢年过节举行的一项欢庆活动。  相似文献   

9.
苗家芦笙曲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乐器之一。芦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当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苗族群众都要吹奏自己的芦笙表示庆贺或对病逝的人表示哀悼。千百年来这已形成了苗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可以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苗族简史》载:“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有笙,经专家鉴定是公元前的成品,其形式、构造与现在苗族的芦笙相同。”贵州都匀地区苗族民间传说,五千年前发生战争,苗族先民被迫由黄河流域避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后又由湖南进入贵州,部分先民就定居…  相似文献   

10.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乐器之一.芦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当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苗族群众都要吹奏自己的芦笙表示庆贺或对病逝的人表示哀悼.千百年来这已形成了苗族民间的一种习俗.可以说,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在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比赛中,贵州六盘水地区选送的苗族芦笙翻旮旯以其粗犷豪放的舞姿,高难度的技巧,激情演绎着苗族曲折悲壮的奋斗史。是小花苗地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反映了小花苗人的精神交往、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芦笙史探索     
对于芦笙的起源及历史沿革,也只能是探索,换句话说,就是只能提出一些线索来探讨。这是因为广泛使用芦笙的苗族没有文字,任何事物没有记载,考察起来是很困难的。苗族民间故事及古歌中,虽有不少涉及到芦笙(包括起源及使用情况),如“吹芦笙引诱太阳出来照明”、“吹芦笙引诱野兽出来以便捕捉”、“战争中吹芦笙纠集人马”、“诺德  相似文献   

13.
资料卡片     
苗绣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记载有苗族  相似文献   

14.
当初吹侗笛、玩芦笙、唱侗歌,完全是出于爱好,他没有想到今生和芦笙、侗笛结下不解之缘,更没有想到因此荣膺首届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称号。  相似文献   

15.
正6月21日,我们到师宗县高良乡纳平山时,碰巧遇到了一个苗族的葬礼。葬礼上,我见到了芦笙舞。这次巧遇,解答了我此前对芦笙的一些疑惑。对芦笙的认识,我起初只有模糊的印象,只知道苗族有芦笙,而且也想当然地以为芦笙就是平时玩乐时的乐器,就像彝族人的四弦(月琴)一样。其实不然,芦笙不是一般的乐器,甚至其意义远远超出音乐的范畴。就葬礼上的芦笙而言,它是通灵  相似文献   

16.
贺倩如 《思想战线》2012,38(5):137-138
"踩花山"是流行于贵州南部、中西部和四川南部、云南东南部,以及越南北部等苗族群体中的制度性的大型节日活动。它大致可以分为祭竿、闹竿、倒竿3个基本程序,具体包括交杂其间的献祭、芦笙舞、对歌、斗鸟等,以及大量的社会交往活动。对越南坡龙"踩花山"节变迁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在当代边境区域民族传统节日的结构演化方式及其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说到芦笙舞,人们自然会想到苗族,因为芦笙舞是苗族人民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说到课间操,人们又会想到学校,因为课间操是学生锻炼身体的一种运动。屏边苗族自治县的玉小民小就把芦笙舞搬到了学校,作为学生课间运动的一项活动内容,不过,它不叫课间操,而称为课间舞。在这所学校,每天做课间操的时间一到,欢快悦耳的芦笙乐曲就会响起来,这时,手握小小芦笙的男同学和穿着鲜艳苗族服装的女同学,就会随着乐曲的节奏,跳起了别具特色的这种芦笙课间舞。虽然芦笙舞的表演动作难度很高,但学生们的各个动作还是或庄重肃穆,或轻松明快,惟妙惟肖,这种芦笙课…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云南省各地壮族同胞以多种方式,欢度"三月三"传统节日。4月16日,由云南省壮学会和文山州壮学会主办、砚山县壮学会承办的中国·砚山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以专场文艺汇演方式欢庆节日。来自文山市、师宗县、马关县、广南县、西畴县、丘北县、砚山县、河口县、富宁县、屏边县等壮学会带来了《壮家风情》《姑娘淘米在河边》《壮乡美》《芦笙舞》《醉在三月三》等民族歌舞,展现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砚山县彝族同胞同台表演了弦子舞、苗族同胞表演了芦笙舞。原省  相似文献   

19.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境内的苗族有白苗、青苗、汉苗、花苗四个支系,自称分别为“蒙豆”、“蒙是”、“蒙刷”、“蒙陪”。据2007年统计,全县共有苗族17010户,7645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一年一度的马关苗族花山节(又称踩花山)具有独特而浓郁的民族风情,是苗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灿烂的山花。  相似文献   

20.
木叶情歌     
胡子龙 《今日民族》2012,(12):31-31
"三天不唱歌心发慌,三天不打歌饭不香",生活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渔泡江畔的彝家人,世世代代对乐器有着特殊的情感.笛子、口弦、芦笙等乐器,是很多彝家人的随身之物,这些乐器成了他们生活甚至生命中的一部分.彝山的每一场热烈的歌舞,都是由笛子、弦子、芦笙等乐器引领起来并推向高潮的;彝山的每一轮月亮和太阳,也都是伴着笛子、弦子、芦笙等乐器的韵律升到林梢头的.不敢想象,没有乐器的彝山,将会变得何等的单调寂寥,枯燥沉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