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杨华 《学理论》2013,(32):221-222
约翰·福尔斯在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创造了两个对比鲜明的女性人物,具有反叛精神的萨拉和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女性蒂娜。尽管在小说中两个女性截然不同,但她们是有着两副面孔的同一个女人。蒂娜代表女性在男权社会里表象存在,是女性在男权社会里不得不表现出来的"超我",而萨拉是蒂娜去除伪装后女性意识里的反叛和独立的"自我"与"本我"。  相似文献   

2.
"凝视"是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屋顶丽人》中的一个重要母题。本文从男性通过对女性的凝视,以规范其所谓的社会行为和女性对男权社会的解构出发,阐释了凝视中的权力对抗。  相似文献   

3.
王栋亮  刘永生 《学理论》2014,(9):128-129
中国传统社会的性伦文化特征体现了男权与女权博弈的格局。在性别观上,体现了男尊女卑;在婚嫁观上,追求"郎才女貌";在贞操观上,表现为作为"偷腥猫"的男性与忠贞和淫荡双重角色的女性。性伦文化的特征体现了男权社会价值观对女性的塑造。  相似文献   

4.
严小刚 《学理论》2012,(28):92-94
"女强人"通常是对事业有成的女性群体的称谓,这个称谓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本位立场上由男性话语赋予和建构的,在肯定和称赞女性作为的同时,加载了更多的负面象征意义,带有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偏见。男权话语下的"女强人",挑战了传统女性形象,打破了男权统治下赋予女性的角色和地位,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被归为既非男性,又非传统女性的层次中,使"女强人"群体在社会交往互动中面临或遭遇诸多尴尬处境,而导致这些处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男权统治下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5.
史忆 《学理论》2009,(23):92-93
本文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对2007年诺贝尔奖得主、英国女作家多莉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进行解读,分析小说女主人公玛丽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男权社会环境,玛丽作为女性是男权话语社会的边缘人,但作为白人,她身上还是带着很深的殖民主义烙印,她最后的死亡结局不仅是她个人的悲惨命运,也象征着白人统治在南非大陆的必然终结;男主人公摩西是南部非洲殖民世界争夺话语权的黑色边缘人,其具备高尚的品质,并为争取话语权进行抗争,然而他的行为只停留在个人行为的阶段,还是萌芽阶段的反抗。  相似文献   

6.
张克鹏的长篇小说<热泪>从女性视野和女性自述着笔,透视了当代女性的生活历程.小说深刻反映了当下女性为爱而生以及在男权阴影下的两难与困惑的现状,引领读者将更多的关怀投注到女性找回自我的冲动之中.  相似文献   

7.
周晓君 《学理论》2009,(24):61-62
“凝视”是多丽丝&#183;菜辛的小说《屋顶丽人》中的一个重要母题。本文从男性通过对女性的凝视,以规范其所谓的社会行为和女性对男权社会的解构出发,阐释了凝视中的权力对抗。  相似文献   

8.
黄巍 《学理论》2013,(23):240-241
"穆桂英"是戏曲和小说中的人物,是中国民众熟悉的一位勇冠三军的女英雄。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意识中,能成为"穆桂英"式的女性人物可以说是寥寥可数。而"穆桂英"形象在中国民间大量产生,并成为一个时代尊崇的女性形象则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客观环境要求女性必须像男性一样参加社会劳动,在媒体报刊和实际生活中,"穆桂英"女性形象逐渐增多,并成为歌颂女性勤劳勇敢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女教"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较大的历史作用,它在维护封建社会男权专制的过程中,也同时完成了对女性片面的人格塑造。"女教"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对女性行为方式的规范,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儒家伦理。"女教"思想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克服其反现代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王恩超 《学理论》2013,(20):42-43
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中美狄亚的形象分析,探讨女性在摆脱对男权依附获得独立的同时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美狄亚的故事发人深思,在历史长河中给予她的评价或好或坏抑或中庸。但是,从道德角度解读美狄亚却不能给她的行为予以肯定态度。结合萨特存在主义理论,对美狄亚杀子惩夫悲剧的产生做出客观分析,应该辩证地看待主人公性格并理解美狄亚杀子惩夫背后所蕴含的社会道德思想。同时,女性在摆脱依附性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责任,不可一味追求自我而忽略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张玲霞 《学理论》2014,(6):140-141
悲剧的本质属性表现在悲剧冲突中,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因为冲突,所以悲剧是矛盾的产物,矛盾的不可调和使人物与社会、环境、自身之间进行相互冲撞,由此引发对主人公的悲悯和同情。莫泊桑小说《一生》以主人公雅娜为中心,真实再现了19世纪法国女性在情与欲,灵与肉中矛盾苦难的悲剧一生。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27)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描写"典妻"、"卖妻"之俗的作品并不多见,比较著名的有许杰的《赌徒吉顺》、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和罗淑的《生人妻》三篇。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中国现代小说中的这种非常态的婚姻形式主要出现在我国南方地区,反映了在双半社会物质生活极度贫困的中国农村,广大农人的生存境遇,中国的人性遭受践踏,女性的命运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周丽萍  王雪 《学理论》2010,(10):168-168
《采浆果的人》以北方山村——金井为背景,反讽了人性的精明与欲望的无止境,同时也启示当代人重要的不是对财富的索取,而是对欲望的控制、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在景物描写、叙述节奏、女性意识等方面,这篇小说呈现出与萧红小说的相似之处,而两位作家在审美取向与提炼生活的方式等方面则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身体研究是近年来社会学新兴的研究方向。女性的身体是女性生活的重要构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含义。女性身体的标志物高跟鞋,无论是在生理身体还是在交往身体方面,都象征并建构了女性的身体。根据高跟鞋的发展历史,从早先普遍流行于男女两性之间,到后来成为女性的专属物品,高跟鞋充分体现了男女性别的区隔,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然而,女性也不甘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女性将高跟鞋附着于身体之上,通过身体技术的表达,与男权社会规则背道而驰,表现出了极强的主体性意识,因而也在高跟鞋的穿着中取得了自身的身体解放。  相似文献   

15.
张婷  张燕 《学理论》2013,(21):199-200
研究了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所表现出的黑人女性的身体政治意识。莫里森以鲜明的性别差异立场对西方哲学话语展开了批判与重建。以作品中凸现的女性身体政治意识为切入点,通过聚焦女主人公佩科拉的悲剧故事,阐述了黑人女性如何在反抗和内省中找寻自我,以及男权意识对女性政治意识的压制。  相似文献   

16.
叶烨  侯杰 《学理论》2010,(26):109-110
中国古代男权至上的社会形态,使得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神灵世界中亦同样存在性别差异。神灵自古以男性居多,但湄洲岛的妈祖从诸多神灵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天后",不仅在地位上超越了男性神灵,而且不论男女信众皆顶礼膜拜。这对男权社会而言似乎有违常理,但妈祖作为女神确实也融合了古代社会男女在性别地位上的差距。信仰的统一将减少性别带来的社会摩擦。不同性别在宗教中获取的诉求及充当的传播载体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苏童的小说追随着南方风景的线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和深刻的反思意蕴。他穿梭在琐碎的市井生活中,用细腻而独特的眼光,捕捉到女性的敏锐心理,谱写了一曲女性生存的悲歌。他的创作把女性作为书写对象,不仅仅表达了对历史背景下女性生活不幸的同情,也赋予了对女性悲剧根源的冷峻审视。苏童站在历史的高度,有意营造出神秘苍凉的氛围,散发出氤氲的气息,把女性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挣扎作为特定的存在,探究女性在挣脱历史枷锁后的出路及如何建立现代社会的女性文化和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18.
徐燕燕 《各界》2006,(12):56
哈代是十九世纪末著名的小说家。悲剧的理想和现代小说的现实意义在他的小说熔为一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的悲剧,产生了与古典悲剧同样强烈的悲剧效果和美学价值。因此,哈代被称作“一位用小说形式写作的伟大悲剧家,用悲剧精神观察和描写生活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尤其以“环境与性格小说”为代表,丰富了悲剧美学。他所塑造的人物以其震颤心灵的悲剧而产生巨大的美感。该文以哈代悲剧小说中的最典型的主人公,《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为例,探求哈代悲剧小说的的悲剧效果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邢燕 《学理论》2013,(11):174-17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萧红的作品重新发掘以后,学界开始对她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萧红主要作品的散文化倾向谈起,介绍她小说中的一种叙事策略。介绍了总体反讽、语言反讽和结构反讽等策略在其散文化小说中的运用,为人们认识萧红的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被誉为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短暂的一生,留下了百万字的作品,独具风格、清新素朴、悲愁婉约、真实纯美,享誉中外文坛。但情感的路上,一生困顿,一生孤寂,她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她在旧时代努力争取女性的权利,争取独立的人格,维护女性的自尊,累累还是为情所伤。一生身心无所栖息,“从异乡又奔向异乡”,停不住地流浪。解读萧红的三段感情,会更懂得,她悲愁的命运,不仅仅是华年早逝,“更大的悲剧是,她一生都没有找到真正懂她的爱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