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琳爽 《学理论》2012,(7):43-44
女性政治参与,是指女性群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活动。女性政治参与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政治参与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制约女性政治参与的因素,从我国女性参政的现状着手,分析封建政治意识对女性政治参与的影响。包括三方面:女性文化素质,女性经济地位以及女性参政意识。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2)
女性一直是不同时代文化地图的炫目风景,因为性别政治不断对其进行着身份的建构。在民族国家话语场中,女性是一种什么样的身姿?拟以孙犁、丁玲作品中的风景为索引,去分析女性性别身份的形成。即女性总是呼应着民族国家话语的召唤而诞生,或者回归家庭支柱角色,或者像男人一样辗转各色战场。但不论如何选择,形而下的身体总是性别政治角逐的关键,它映照出女性性别建构过程中难以被文化、政治、道德等消融的自然人性的一面,女性永远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相似文献   

3.
吴自强 《学理论》2012,(15):53-54
女性对自己的炒作体现了女性话语权的增强和主体意识的苏醒,但是受传统文化规训和商业利益的影响,女性的炒作异化为男权对女性身体的消费。商家、网民、炒作者、网络媒介的社会性别意识缺失和各种利益需要促进了炒作事件的发生,炒作女性是价值观的扭曲,体现了网络空间的失范,炒作成风会造成网络环境低俗化的倾向,并对性别平等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12)
通过对《紫色》中女性人物在家庭中的他者形象进行分析,指出女性是家庭中的他者,他者的形象体现在两性关系中,而两性关系不仅包含黑人的两性关系也包含白人的两性关系,两性关系的不平衡使男性把自己的欲望放置在主导地位,作为他者的黑人女性被父权的语言所压迫,丧失了主体地位,没有权力、没有话语权,然而作为他者的女性主体在不断的抗争中颠覆了父权制霸权,使得两性在不断的抗衡中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5.
身体研究是近年来社会学新兴的研究方向。女性的身体是女性生活的重要构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含义。女性身体的标志物高跟鞋,无论是在生理身体还是在交往身体方面,都象征并建构了女性的身体。根据高跟鞋的发展历史,从早先普遍流行于男女两性之间,到后来成为女性的专属物品,高跟鞋充分体现了男女性别的区隔,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然而,女性也不甘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女性将高跟鞋附着于身体之上,通过身体技术的表达,与男权社会规则背道而驰,表现出了极强的主体性意识,因而也在高跟鞋的穿着中取得了自身的身体解放。  相似文献   

6.
张文彩 《学理论》2013,(18):212-213
女性的身体解放是中国现代女性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天足运动"到"天乳运动",现代女性的解放以身体为出发点,逐步走向自由。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提倡、精英知识分子在报纸等媒介上的鼓吹为女性解放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精英阶层的启蒙观念有一个大众化的过程,女性身体解放的观念是从国家或精英层面逐渐流向大众层面的。商业广告作为大众媒介,在逐利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女性解放观念——尤其是女性身体解放观念——的世俗化与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行政论坛》2013,(6):20-24
性别政治正义要求女性在政治权力分配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机会,意在构建制度公正和社会正义。通过考察中国女性参政的实践发展阶段,可以探寻通往"性别政治正义"的女性参政的阶梯发展道路。在党和国家的政治安排下,女性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这种形式上的两性平等只能作为第一阶梯的低层次诉求目标,随着政治民主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女性参政必然要从政策导向走向制度规范,这也正是中国目前所处的第二阶梯,而女性参政最终目标是在尊重男女差异和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建立性别政治正义的价值体系,这也是女性参政发展的第三阶梯。只有将外在保障和女性主体内在参政意识和能力的提升结合,才能真正推进女性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8.
全球范围内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治地位性别差距问题。造成政治性别差距的显性因素已经随着历史发展过程的推进而逐渐破除,但是形成政治地位上性别差距的隐性因素如文化、制度和人自身仍然在实践中大量存在,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去除我国女性政治发展边缘化隐性因素的关键在于:通过多种方式尤其是在媒体传播中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创造有利的文化舆论环境;公共政策尤其是党政干部的培养选拔要防止产生无意识损害女性群体政治权利的问题;女性领导者自身增强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2)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改革与进步,女性的观念与行为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女性在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获得了一定基础性条件后,她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特别是职业女性成为觉醒的主体。随着她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都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有促进社会进步的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其对社会、家庭和女性个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0.
原桃 《学理论》2011,(14):63-64
由于消费社会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明星通过整容实现对美的追求。男权制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是其根本原因。大众传播媒介对女性身体美化的引诱,演艺圈男性凝视力量的存在,是其影响因素。即使社会承认整容手术有风险,也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众多女明星整容反映出了演艺圈内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强调女明星整容的本质,来召唤一种新型的,通过意识崛起,实现可以超越个人行动或集体行动,甚至是全球性的抗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朱国昌 《学理论》2009,(12):181-183
宋庆龄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历史女性,她的爱情与理想给了人类以更多的启示,其现实意义不只在对杰出人物的认识上,也存在于普通人中闯的共识中,具有情感标本的示范性,形成了更宽泛的学术价值,无论从她追随孙中山的革命足迹,以及作为冲破封建家庭观念,还是作为红颜的顾盼知音,她都是一个女性生命的多彩风标,不仅飘荡在革命的旗帜下。也染尽生命意识的丛林。  相似文献   

12.
江涛 《瞭望》2008,(45)
热热闹闹的2008年美国大选已告一段落。尽管还需要选举人团的象征性投票,但奥巴马已经戴上了当选总统的头衔,美国的媒体也迫不及待地称呼他为我们的新老板。奥巴马的胜利无疑象征着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飞跃:在大选中,他不仅赢得了女性、黑人和少数族裔的广泛支持,而且白人也在选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的选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标志着美国开始打  相似文献   

13.
女性政治参与的公共政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芝 《行政论坛》2012,19(4):57-60
政治参与是公民表达政治意愿、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女性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构成部分,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是实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女性的政治参与相比较男性在社会中呈现出比较显著的差异,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吉林省数据看,女性的政治地位与十年前相比较略有提升,但女性的政治参与还面临诸多困境,成为女性政治地位提高的主要障碍。政府对女性的政治参与意愿和参与途径应该给予特殊支持和规划,并辅之以相应公共政策和制度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14.
1994年,南非实现了历史性的政治变革,南部非洲地区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的新局面。 1994年4月南非第一次所有种族的全民大选,结束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白人种族主义统治,建立了种族平等的政治制度。南非主要的黑人解放组织非洲人国民大会在全国团结政府中占主导地位。曼德拉为总统的新政府在巩固政治和解的同时,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为中心任务,以实现全面改造种族隔离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目标。半年来,南非新政府进入正常运行,政局基本稳定,种族关系趋于缓解,黑人内部的政治性暴力冲突已大为减少,经济发展势头看好。虽然改  相似文献   

15.
赵红 《理论导刊》2006,(1):92-94
现代文学发展中女性意识的建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917~1928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女性意识主要表现为“人”的意识的觉醒,对“爱情”与“母爱”的呼唤;1929~1949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在前一阶段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基础上更进一步,表现出对男女平等和“女性”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的探求,女性意识渐渐清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都市职业女性政治参与意识的现状描述,本研究发现在现代都市社会中,在以都市职业男性为参照体系下,都市职业女性有着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学历、年龄、单位类型、婚姻和收入等都对都市职业女性政治参与意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教育程度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社会的重叠以及尚未完善的分配体制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状况,描绘了意识形态贯穿于改革开放始终的转型线索。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范畴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在社会治理的格局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理论框架、变革路径,旨在超越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简单分析,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使命意识、阵地意识与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以短篇小说而闻名,她的许多作品都描写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女性对新生活的渴望,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主要从生态主义的角度来探讨肖邦小说韵写作技巧、写作主题和审美效果,从而分析肖邦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邱建伟 《理论导刊》2005,(12):56-58
大民族主义是日本民族主义的延伸,是日本近代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大民族主义以新国家主义形式出现,其特征是政治上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经济上谋求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新国家主义作为政治的表层,在日本政治和文化的深层隐藏着大民族主义意识,并与经济、政治、文化相作用。日本经济的成功使大民族主义意识复苏,在政治、文化中蔓延和渗透,新国家主义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民利益为重,具有现实性和煽动性。大民族主义正成为日本国民的政治主流意识。在对日关系上,应充分认识到日本政治右倾的公众基础。我们应当从这个高度来思考“对日关系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与社会的重叠以及尚未完善的分配体制塑造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治理状况,描绘了意识形态贯穿于改革开放始终的转型线索。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范畴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在社会治理的格局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理论框架、变革路径,旨在超越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简单分析,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使命意识、阵地意识与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