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一老子之道表述于《老子》书中。《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说明老子之学主要还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在《老子》书中,老子把春秋末年天下大乱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开化,归结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的建立,归结为人类智慧的增长,认为这些东西打破了原始人类的敦厚纯朴,造成相互之间的纷争。他眷恋无知、无欲、混沌而蒙昧的人类原初时代,在他看来,这种时代是人类德性最完美的…  相似文献   

2.
彭宇哲 《思想战线》2015,(3):135-139
"德"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在《德道经》原文以及代表性的古代注本、现代注本中含义不尽一致。从"道"与"德"的关系上看,"道"为"德"之体,"德"是"道"之用,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从《德道经》第38章中可以看出,"德"的具体内涵为"自然无为";"德"的特殊表达形式——"无"中包含着达到"德"的途径,即"无知无欲"。同时,"德"与仁、义、礼等通常意义上的德行的本质区别在于"无为"与"有为"。从"德"向仁、义、礼的趋近是道德逐渐外在技术化的表现,意味着社会的堕落。因此,老子的人生以及政治理想都基于向"德"的回溯,重回自然无为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何大吉 《求索》2011,(9):136-138
老子运用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虚拟“自然无为”之道并将之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运行活动之则,以此规约人的安身立命,构建他的社会蓝图。因此,《老子》这部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虽没有出现“人性”一词,但老子的道家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的终极关怀,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便成为老子对人性的最高追求,自然人性思想也必然成为该部著作的支撑点和主导思想。本文就人性浊化的原因、后果及自然人性的回归三个方面浅析老子的人性思想,体味老子“道”“德”之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4.
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道”,所以解释老子思想的人,大都以论“道”为起点。然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一章),即语言所陈述的“道”,已不是恒常之“道”。那么,迄今为止,众说纷纭的“道”是不是老子所谓的“常道”呢?换言之,众人对“道”的解说,是否业已遮蔽了老子之“道”的本真?如果众人所论之“道”确为老子的“常道”,其理由何  相似文献   

5.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以"德"来蓄养之,但"道"和"德"的生成和畜养也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而且事物又都遵循着"反者道之动"的规律,都要回归于"道",万物的这一过程就是"法自然"。但老子的聪明之处是,他又用"知常曰明"来弥补其循环论的不足,"常"就是规律,并认为"知和"与"复命"就是"常"。所以应该遵循的规律也就是要懂得和谐与回归自然,这就是老子中所包含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6.
老子之"仁"论是自然的,与其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其生养亭毒之功与孔子之"仁"相通;孔子之"仁"论是伦理的,是诸德之统率,落实在人事而隐含有一定的"天道"内蕴,给后人留下了将"仁"提升为"道"的空间,故二者之"仁"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由于学术与价值取舍不同,后人之于孔老之说有"离"有"合"。"离"的意义在于对仁义礼法虚伪性的批判;"合"的意义在于自然之道与社会伦理的融通。  相似文献   

7.
论老子的道     
道是道家思想的主题。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关于道本身的专门论述。老子所说的道并非是具体个别的此道或者彼道,而是道自身。老子标明了道与存在的关系、道与思想的关系、道与语言的关系。正是在这三重关系中,道将自身作为自身揭示出来。《道德经》在论说道的同时,也批判了道的对立面:无道和非道。无道和非道是对于道的否定。遵道而行就是要否定无道而肯定道。  相似文献   

8.
《老子》一书由于其在哲学史和道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对道教理论的核心学说气论系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从玄上的道论向实用的气论的角色转换。这包括从道本论关于自然存在到气本论关于人的生命存在的认知;从道的生成、衍化到人体气化的运动规律之描述及由精神守中的道德涵育到保持气机中和、从道体清净的大化自在论调到虚静无为的养生理念等等。研究《老子》中相关言论,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气论学说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青年学堂     
正人生老子有很多观点,你不一定同意。例如,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又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敢为天下先。"但其朴素辩证法,你不能不服。某些人生哲理,你也不能不服。例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洒脱,"功成、名遂、身退"的自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心境,"曲则全,枉则直"的胸怀,"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发现,"知其雄,守  相似文献   

10.
刘子和 《黄埔》2010,(1):58-59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面向大自然》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愿意给文明以新的定位,那么它已经靠向自然一边。人性,也已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以前的对手——自然。”回归大自然是人性所趋,老子和庄子似乎早就预见一切: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老子》中两处“圣人之治”的明确主张谈起,分列“表相”及“根本”的双重诠释逻辑,深入分析《老子》文本中的“圣人之治”政治观,逐层呈现《老子》立意于根本道论之上的政治理想.以体、相、用为线索,分析“圣人之治”政治现的“体”——“圣人之治”根本逻辑的核心在“民”;讨论圣人辅民治政之“相”——“无为”、“贵柔”、“防微杜渐”等等;最后达到“圣人之治”双重逻辑下的任运之“用”——因任“自然”.  相似文献   

12.
《老子》法律思想的本质就是"道",而其"道法"思想具体又通过"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表现出来。老子认为,道是"法"的来源:一方面"法"使"道"有了社会性,可以在社会中发挥它的作用;另一方面"道"也为现实中的"法"提供了合理性的根据。总之,道是法的本质,法是道的外在表现和形式,在社会实践中,道正是通过法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陈国强 《传承》2009,(18):134-135
老子的"道"不同于古希腊的宇宙生成论,而是将"宇宙"理解为万物,而万物则是由无差等的、全息性的"道"来表征的,因此,"道"就具有了符号学意义。从符号学维度来理解《老子》文本是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导出其所蕴含的民本思想和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4.
老子哲学对国家建设"道"和人性发展"德"的阐述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内涵,蕴涵着当前国家文化治理的理论逻辑和价值体认。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推动过程中,亟待文化治理者不忘初心,厚植老子哲学的价值底蕴。知常曰明,深刻把握国家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本体价值;循道改制,依托文化发展规律完善国家文化治理体制;以德化人,文化治理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无为利民,国家文化治理致力"无为"消解"有为"。  相似文献   

15.
李心记 《前沿》2012,(10):16-17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哲学家之一,老子是探究生命理论的哲学家,其道之根本充分体现了生命本体之道。与孔子的道德理论不同,老子注重的是人的主体性和个体性,他强调人这一个体的独立性以及人的自由。在其道论之中,他的思想以及人生价值取向是具有独到个性的,作为道家的创始人,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而提出的生命"有""无"之论,使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老子的人生哲学作了几点浅论。  相似文献   

16.
田探 《求索》2013,(1):76-79
贾谊的《道德说》素称难解,他以"道德说"为纲领建立起来的"性命"论也少有人系统研究。贾谊之"道"与"德"均有双层内涵:其最高层次的"道"是"物"之存在的运动过程,是"治乱存亡"的所以然之迹。其最高层次的"德"则是"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之"理",是儒学化了的真正的"形上"本体。"道"、"德"、"物"的这种关系,不仅把老子的道本论置换成了理本论,而且开了中国儒学理本论的先河。贾谊以"道德"说建构的"性命"论,表达了"命"虽可认识而不可尽知的定命论思想。政治追求遇挫后,这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定命论又转变为悲观主义的委命论。由于贾谊的"道"论遗落了老子"道"的"自然"价值,故不能为他的委命论提供哲学保证。贾谊的哭泣至死就与他这种悲观主义的生命情怀有关。  相似文献   

17.
徐同来 《传承》2010,(24):150-151
孔子、老子作为儒、道两大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对我国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和老子皆论述了"道"这一概念,并且孔、老之"道"最后是发展到了殊途同归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江岸 《小康》2011,(4):125
"老废物"式的管理之道,才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深藏不露,在幕后牢牢把控大局。贾母达到了这一境界,可惜,她选错了人《红楼梦》里,自称"老废物"的贾母却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老子《道德经》里谈到治国管理的几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中最差的管理境界是"侮之"——上司下  相似文献   

19.
汪怀君 《桂海论丛》2011,27(3):51-55
在道家伦理文化中,"道"在本体与普遍法则的意义上统摄着自然、社会与人生。道的本性就是自然,无知无欲、自然无为,在处理交往关系时,就能够游刃有余,实现从容的"无不为"。道家伦理主张,人应该像水一样守柔处弱、谦退不争,展现一种对待他人的宽容、包容胸怀;世人应该贵生养生,贵重生命,不可为名利、财物所累,这有益于从源头上保持人内心的澄明,找到克服人与人之间相互异化的途径,达到交往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20.
大音稀声     
秦桂生 《当代广西》2012,(21):56-56
大音稀声是一种至真至上之美,是绚烂与质朴的统一,高深与浅近的交融。老子有云:"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最大的形象乃是无形之象。意即事物达到极致,反而趋向朴素自然的本真。这是老子对"道"的阐释。人们常说,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一句问候能体现挚友的真情,一次让座能折射品行的崇高,一个眼神能标示爱情的甜蜜。无需粉饰,无需喧闹,无需张扬,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自然、朴素,这是人性的"大音"所内化出的真、善、美。世人多乐道白乐天笔下的《琵琶行》,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