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周异助 《当代广西》2006,(20):26-27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Economic Cooperation Program,简称GMS)”是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行”)的倡议下,由亚行牵头,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六个国家共同参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亚行把促进亚太地  相似文献   

2.
庞革平 《传承》2005,(4):3-4
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老挝万象召开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议把广西纳入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并获批准。2005年7月,广西作为我国云南省之后的第二个省区正式参与GMS合作。那么,广西将如何参与GMS合作?为此,记者专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陆兵。陆兵说,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自1992年启动以来,湄公河流域六国间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成效逐步显现。现在,广西正式参与GMS合作,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加大同中南半岛五国的合作力度,也是继中国—东盟博览会后广西面临的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广西有信心通过参与合作,为合作各方带…  相似文献   

3.
《时事资料手册》2008,(3):58-58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三次领导人会议3月31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三次领导人会议在老挝万象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挝总理波松、缅甸总理登盛、泰国总理沙马、越南总理阮晋勇出席了会议。3月31日中午,温家宝与其他5国领导人以及亚行行长为昆明-曼谷公路老挝段正式建成通车剪彩,使朝发夕至的昆曼两地之旅即将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2012年12月11日-12日,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第十八次部长级会议在广西南宁举行。此次会议是GMS新十年战略启动后的首次部长级会议,会议回顾GMS经济合作走过的20年历程并展望未来,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思想战线》2012,(6):2+149
<正>2012年是大湄公河次区域(GMS)合作机制创建20周年,也是GMS合作第三个十年发展阶段(2012~2022)的伊始之年。在合作成果不断扩大的同时,随着次区域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域外国家介入力度的  相似文献   

6.
《创造》2007,(6):82-83
柬埔寨首相洪森在会见来访的云南省代表团时表示,柬政府支持并积极参与旨在"加强伙伴关系、实现共同繁荣"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希望与云南建立务实有效的合作机制,推进双方的友好往来和全面合作。  相似文献   

7.
杨国梁 《创造》2002,(11):28-29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coopertion of Lancang andGreater Mekong Subregion(GMS)countries)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亚洲开发银行(ADB)倡导并资助的一项次区域合作项目。其目的是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个国家【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以云南为主)】之间以经济、科技为主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创造》2007,(6)
4月6日,柬埔寨首相洪森在会见来访的云南省代表团时表示,柬政府支持并积极参与旨在"加强伙伴关系、实现共同繁荣"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希望与云南建立务实有效的合作机制,推进双方的友好往来和全面合作.  相似文献   

9.
大西南联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必将成为21世纪初叶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进行区域合作与交流的国家发展战略.我国西南各省区市联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还有利于推进西南地区开放式发展格局的形成,加速与国际经济接轨.  相似文献   

10.
“一轴两翼”中作为中国-东盟陆上区域合作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起步比较早,是中国-东盟间已经形成的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11.
广西: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新伙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冬 《当代广西》2005,(16):6-7
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广西继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后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开展全面经济合作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树立广西对外开放形象,提高广西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广西与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的贸易、投资和开发合作: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广西“开放型”经济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广西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为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云南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尚有较大难度和差距。云南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是缩小差距的最佳途径,是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选择,是21世纪初的最大机遇。只有抓住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机遇,才有助于实现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中国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打击毒品走私和非法移民、联合执法等领域开展了有效警务合作,但这种合作仍面临一些障碍,如机制不完善、合作形式单一。2011年"10·5"惨案的发生使进一步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成为区域内主要国家的迫切需要。在大湄公河次区域警务合作中,中国应发挥地区性负责任大国作用,不断完善合作机制,促进区域警务合作的长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创造》2015,(6):34-35
<正>传递发展共识,勾勒合作未来,一系列活动为南博盛会添彩。南博会不仅是一个经贸大戏的平台,更是一场把脉未来、传递共识的盛宴。本届南博会系列活动精彩务实,取得丰硕成果。例如,第10届中国一南亚商务论坛,中国贸促会与孟加拉工商联、尼泊尔工商联签署友好合作协议,云南省与印度西孟加拉邦签署旅游合作协议,中印6家企业签署了3个合作协议;第七届GMS经济走廊论坛,通过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论坛部长  相似文献   

15.
《创造》2008,(3):28-28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第三次领导人会议3月31日在老挝万象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柬埔寨首相洪森、老挝总理波松、缅甸总理登盛、泰国总理沙马、越南总理阮晋勇、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出席会议。波松主持会议。在友好、务实和建设性的气氛中,各国领导人围绕加强联系性、提升竞争力、增强大家庭意识的主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相似文献   

16.
北部湾 《传承》2006,(9):14-17
在“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提出了广西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M”型战略,即通过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构筑“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和进一步拓展、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从而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形成一个类似“M”型的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轴两翼大格局。  相似文献   

17.
《时事资料手册》2005,(4):43-43
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于7月4日~5日在云南昆明举行。在此次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五国领导人及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围绕“加强伙伴关系,实现共同繁荣”的主题,就合作指导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加强社会发展、深化伙伴关系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达成广泛共识,发表了《昆明宣言》。  相似文献   

18.
路娜  张捷 《中国发展》2011,(Z1):82-86
该文旨在弄清两个国家级区域对外开放战略即"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战略"两者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为新形势下更好的实施桥头堡建设、深化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提供理性思考,理清发展思路。该文通过文献收集与检索的方式,综合运用了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研究方法,采取抽象思维以及逻辑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式,得出结论认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桥头堡战略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桥头堡建设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9.
许正  ;钮菊生 《求索》2014,(7):38-41
中国-东南亚经济合作的逻辑起点已经完全具备,而中国-东南亚经济合作的中心点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次区域合作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下实施的战略性措施。次区域合作对中国和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依靠地缘关系与合作协议双重便利,合作框架的政治信任度提升使得该流域的经济发展出现新格局,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经济对接的力度与效果。中国应积极提升次区域合作国家政治互信度,推动重构合作框架,全面提高区域合作功能和机制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区直各委、办、厅、局:为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多区域合作,发挥好我区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地带和"桥头堡"作用,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信息交流中心,把广西打造成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交流桥梁、合作平台,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自治区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建设领导小组。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