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学毕业生职业认知、工作搜寻与高校就业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较低,工作搜寻努力不足,影响着大学毕业生求职结果。为此,高校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职业认知、工作搜寻与高校就业指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认知能力较低,工作搜寻努力不足,影响着大学毕业生求职结果。为此,高校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认知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搜寻努力程度。  相似文献   

3.
大学毕业生跳槽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但非理性的频繁跳槽则有可能损害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双方的利益。从大学到职场,事实上是个体继续社会化或再社会化的过程。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自我、认识"工作",帮助大学生度过职业适应期,顺利完成从大学到职场的再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劳动保障世界》2006,(6):26-26
“我这么好的专业,找工作问题应该不大吧”、“唉。自己专业这么差,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呢”……对这两句话,每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都会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据预计,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413万人,大学生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那么,在激烈的竞争下,找工作,专业重要还是素质重要?哪一个才是职场“王牌”?  相似文献   

5.
秋雨 《今日广西》2007,(15):66-68
在众多的职业女性中,不乏具有优雅干练职业形象的丽人,抑或有出色工作技能的白领佳丽,不过这些职业丽人要想在职场中游刃有余,仅靠自己的个人形象的好坏以及个人工作成绩的优劣,是完全不够的,在注重个人内外兼修的同时,职业丽人们还应该善于经营人际关系,注意为人的口碑,确保自己可以在与同事交往中能够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6.
西装是男士们必备的衣着。它可以让你显得更加自信和整洁,身为职场人,职业的着装成为必需。套装反映的不仅是我们的个人职业形象。也显示出对客户、访客及周围同事的尊敬。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单位。有着不同风格的衣着打扮。因此你要顺应其主流,融合在其文化背景中,最好根据你的工作性质和特点选择装束。那么。职场着装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7.
《劳动保障世界》2006,(8):23-23
在我们的职场中,简历就好比是一个企业和个人牵线搭桥的红娘,能否顺利的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那就得看这个红娘的能力有几分了。在我自己长期从事人力资源招聘工作过程中总结了一下几点建议,希望能帮助在职场中求职屡遭败阵的求职者,特别是应届毕业生。  相似文献   

8.
武汉地区大学生求职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大学生“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逐步推进和完善,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研究和就业指导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2000年4月,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就大学毕业生求职方面的职业定向、学校职业教育、自我职业努力和求职技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了解。调查对象为原华中理工大学、原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学院、原武汉工业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等位于武汉地区的几所高校部分应届本科毕业生。其中男生61.4%、女生36.9%,城市籍学生53.5%、乡镇籍学生42.3%,文科学生47.3%、理工科学生51.5%。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采取个别填答一对一回收方式。有效问卷为241份,有效率为92.7%。本次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放映了2000年武汉地区大学毕业生求职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9.
朱浩 《时事报告》2003,(2):73-75
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不少人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无所适从,面对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不敢轻易踏入。因此,很有必要对毕业生进行如何跨入求职的第一步,了解熟悉求职应聘程序及其相关技巧的指导,让毕业生得心应手地做好求职工作。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需求调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纲 《新东方》2009,(12):46-49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更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加大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支持力度,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较好的客观条件。同时,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研究,以期帮助大学生从主观条件上增强个人实力,从而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1.
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试用期,是首先要面对的职场“挑战”。不过,在职场上,把“试用期”当成“剥削期”已经成为了一些无良老板逃避法定义务的惯用伎俩。  相似文献   

12.
据教育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而2008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毫无疑问,新一年的就业搏击已经摆在大学毕业生的面前。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是许多往届生和初涉职场的大学生在经历不快乐的就业体验后得出的最大感悟。  相似文献   

13.
赵畅 《今日浙江》2009,(7):62-62
前些天.和几位大学毕业生家长聊天,谈到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问题,他们便哀怨声声。他们告诉我,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可毕业后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面对对口专业的自由就业职场出现“僧多粥少”,供过于求的境况,只能望洋兴叹!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应届大学毕业生到新单位工作满一个月后,悠闲的校园生活方式就被紧张的职场打拼所代替了,这些处于“断乳期”的职场新人面临着巨大转型压力,心理承受力差、不懂人际交往、礼仪文化缺失等问题已成为不少刚工作大学生的通病。而来自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份统计也显示,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人群中,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症状的比例高达90%。  相似文献   

15.
在人一生发展过程中,中年期是指4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一般人都说中年人为强者,认为中年人事业有成。家庭稳固、责任重大,是成熟的阶段。理应能处理所有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随着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职场人自身健康的退化。40岁左右的职场人已经迈入了职场“更年期”,在心理、思维和工作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人甚至步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6.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职业培训成功实现自身的技能提升或者“曲线就业”,然而,劳动者在成为一名合格的“准职业人”之前依然会面临很多不容轻视的“盲点”。“二次致盲”之下的职业培训能否从简单的技能再造顺利“涅粲”,成为职场生涯永久的“助推器”,而不仅仅只是就业的“改良剂”或者“缓冲器”,不但需要劳动者个人的持续努力,更需要全社会各类群体的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17.
眼下大学应届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也正是调档、转档的高峰期,却也到了求职者"弃档"现象的多发时节。很多求职者只顾找工作,根本没有留意档案的去向,到需要的时候才手忙脚乱地去找,工作了若干年却依然是学生身份。有必要提醒职场人士:人事档案在个人职业生涯中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重要作用,而且它的有效性是通过内容的不断补充和更新来保证的。  相似文献   

18.
职场不是我们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工作总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人在职场,难免会遇到诸多不如意,工作繁琐、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多变等等。这些因素长期地交织着、累积着。当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不免使职业人产生辞职,另觅工作的想法。三月,春节后求职的高峰期,相当一部分职业人士想辞掉一份让自己疲惫不堪,抱怨不断的工作。可是辞职容易,辞职后的准备工作你做好了吗?  相似文献   

19.
做好就业的六项准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新学期的来临,2002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初次就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每个人都会对未来的职业产生憧憬;但毕业在即,即将踏足社会时,也会有一种隔岸观火的感觉,对于就业往往不知从何处下手。笔者认为,大学应届毕业生对于就业问题,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0.
建成辑 《中国保安》2012,(16):54-54
当你和同事之间的地位、能力相当时,如果其中一方获得上级的认可、升职、加薪或者学习机会时,你会出现嫉妒心理吗?毕竟荣誉或者奖励是有限的,给了其他人,自己可能就会失去机会。如今职场上许多人的心态——对比自己条件好的人,由羡慕生嫉妒,由嫉妒生恨,然后就开始不停地抱怨,抱怨客观环境、抱怨别人,搞坏了自己的心态。与此同时,有人却将这种嫉妒心转化为动力,鞭策自己不断努力,最终超过嫉妒的对象。在职场中打拼的你,是前者还是后者?当你遭遇了一些问题,或者,他人娴熟的工作技巧、出色的能力让你产生了“羡慕嫉妒”的心理,你会如何处理?在心理专家看来,嫉妒其实是一种正常的情感体验。当职场人产生嫉妒心理时,可能会表现为工作上不配合、人际关系紧张、积极性降低等,而如果这些现象长期存在,就会严重影响工作质量、人际关系,对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都非常不利。都是“心理落差"惹的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