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个体自由论说是古典法哲学的普遍法则,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到黑格尔的总体性"定在"规定性,道德对于人性的自由有着重要指向。康德明确了个体权利出自于以自由为基础的道德原则,奠定了权利理论的道德哲学基础。黑格尔强调"善是被实现了自由,是世界的绝对最终目的。"然而,现实社会,个体间充满非社会化表现,绝对的道德命令要求自然状态中的个体与他者一起通过契约进入社会状态,建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共同体,进而生成普遍法制的国家概念。  相似文献   

2.
杨思留  辛其兴 《求索》2008,(10):132-134
契约理论是政治经济与法领域的重要理论渊源。从卢梭“自然状态”的古典契约到罗尔斯“无知之幕”的现代契约思想,都表达了“普遍同意”的社会理念,揭示了社会存在主体之初始地位之平等性,体现了市民社会法治思想的政治思维,成了现代宪政的逻辑起点。从经济学思维范式的演化看;以秩序和规则为核心的制度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宪政处于一切制度框架的最上端,是生成制度的制度。生成制度的“源规则”就是宪政。据此,宪政经济学从宪政思维的视角分析经济问题,这一分析范式将是研究包括中国经济问题在内的经济学研究不可避免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3.
陈胜强 《求索》2013,(8):63-66
清代社会是个发达的“契约”社会,社会中几乎一切重要交易都通过立契进行,而中人作为重要参与人的土地绝卖契约又是“契约”社会的重中之重。清代社会又是一个关系社会,人是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存在”。中人在土地绝卖契约中发挥的说合、见证、保证和调处功能源于关系社会下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断裂与协调。依靠关系社会特有的调控机制,中人在土地绝卖关系中实现了角色保全,保证了交易安全,维系了传统民间法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提示我们要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逻辑关系。人与自然的二元逻辑关系主要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中心与边缘等逻辑体系确立的。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主义,都不能彻底摆脱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逻辑关系。人与自然的增补逻辑关系可以通过整合中西方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得以实现,通过“人道”与“天道”的相互增补,“自然契约”和“社会契约”的相互增补,成功完成从二元逻辑向增补逻辑的转换。这种转换消除了双方的压迫、强制和敌意,体现了一方是另一方存在的本质性条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本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李亮 《理论月刊》2003,(12):107-109
现代社会,契约愈来愈呈现出“利益”的姿态。契约从“手段状态”向“目的状态”的逐渐转变给契约之底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由、公平和诚信受到当前社会现实的严峻挑战,要保证人的生存和生活目标的最大实现,不断的审视这些价值理念实属当然。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桂梅 《湖湘论坛》2002,15(2):85-87
个体家庭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形成的。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有自己的特殊路径,这就是直接由家族至国家,形成家国一体的宗法制。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家庭伦理有自己的特点。一、家庭伦理是宗法人伦人伦,中国人常称为“天伦”,意思是说它是人最自然不过的本性与本质关系。氏族制和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关系,原是人的自然血缘、婚配和长幼等亲属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纽带,他们之间的情感与相互扶持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是自然的。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等。但后来确立了宗法等级制度和“礼”与“仁”的文化,这种人为的文化创造改变…  相似文献   

7.
徐峰 《青年论坛》2010,(3):6-10
从现代社会政治的视角来看,洛克的政治哲学思想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与不足,但是他的政治哲学正是为回应他所面临的时代课题而作出的新思考。他提出了一种与霍布斯迥然不同的自然状态,在他的自然状态中人们拥有着“天赋权利”,并论证自然状态过渡到国家状态是建基于人民的“同意”基础之上,在国家状态中也需要实行“分权”以便对权力进行必要性的制约。在此基础上,通过解读洛克的《政府论》,力图重新展现洛克的政治哲学图景。  相似文献   

8.
罗尔斯在他的《政治哲学讲义》中对霍布斯的利维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主要在世俗系统内对《利维坦》进行了全面的解读。罗尔斯对社会契约的形成过程的分析不是基于神学知识的考虑,而是通过对人性的认知,并以人性为核心,来看待自然状态如何转变为战争状态,以及如何由自然状态下形成订立契约的合意,最终导致自然状态向市民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从身份到契约”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人剥离掉与生俱来的沉重的身份负累,成为在契约机制协调之下的自由、平等、独立的个体,这是社会进步的规律所驱。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经历着“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变革,在这一进步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应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诸如职业选择的“准身份”现象、市场竞争中的“契约低效”、人与人交往中“漠视契约”等问题。从制度与文化两个维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析,有助于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认清存在的问题,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苗贵山 《前沿》2009,(8):27-31
在古希腊,和谐社会理念是围绕着“国家如何组织,在国家事务中公民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的主题而展开的。黑格尔的政治哲学都直接承继了这一主题,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进行调和,强调国家是自由理性的实现,是主观意志与客观意志的统一,是个体与共同体和谐共生的伦理整体。这对马克思致力于探寻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启迪。  相似文献   

11.
沈云林 《求索》2007,(9):134-136
主体间性经营的宗旨是在一种和谐共存的环境中,在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经营者的个体主体性,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我”的融合和协调,最终走向经营的“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经营是对占有性个体主体性经营的反对。  相似文献   

12.
王军伟 《前沿》2014,(15):64-67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通过细究文本,发现霍布斯之所以作出这一断言,究其原因与其对人性的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不无关联。人天生的不合社会性,人大体上的自然平等,人彼此的竞争、猜疑和爱慕荣耀,人的自然权利,以及人的私己判断,霍布斯通过对人生活在群体中的人性的考察所得出的以上结论,促使他断言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自然状态使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相似文献   

13.
朱煜 《求索》2013,(1):61-64
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家洛克在其名著《政府论》一书中,通过对菲尔麦"君权神授"理论的批判,指出自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人类存在的首要前提。他从自然状态和自然权利出发,指出自然状态下人们通过理性维护自己的自由权利,由于自然状态的不稳定性,人们通过订立社会契约而进入政治社会,通过制定法律来保护自身的自由、生命和财产权。洛克敏锐地意识到绝对权力对个人自由的威胁,从而提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初步的三权分立思想,力图建立有限政府,通过制定经常有效的法律来实现法治下的自由,为近现代自由主义理论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值得继承反思。  相似文献   

14.
孙兴友 《求索》2013,(9):111-113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艺家和哲学家。嵇康的哲学思想兼具儒、道双向传统,凝聚了时代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取向。嵇康在《声无哀乐》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命题.不仅体现了嵇康本人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名教”与“自然”之辨的态度.更从根本上反映了嵇康本人全部哲学思想的内涵:求真、求善、求美。这些哲学内涵恰恰是嵇康面对现实种种矛盾而宣泄胸中悲愤的一种选择。研究嵇康哲学思想及其人文意境.有助于唤醒当下社会的“真善美”.为实现当代社会中的个体生命价值开拓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警察是一种高风险、高压力、高负荷的特殊职业,影响了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因素不断增加。提高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求公安民警需要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尤其要使每个公安民警具有将个人努力奉献给合作团队的意愿,而形成这种意愿的前提就是增强组织与公安民警个体之间心理契约的契合度。把握好心理契约的契合度,对公安队伍的正规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潘萍  王郁芳 《湖湘论坛》2013,(3):107-112
作为当代性别关系调节的主要方式,社会契约已经成为和谐性别关系,特别是和谐婚姻家庭关系构建的基础与规则。但是,对于性别关系的调控,尤其是对于丰富而感性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调控,社会契约始终存在着自身的功能限制。因此,倘若期冀通过社会契约的途径实现两性在平等基础上的关系和谐,则必须综合历史与现实的考量对各类性别契约,尤其是婚姻契约的不完全性所造成的妇女特殊劣势进行积极的纠正与必要的补偿。  相似文献   

17.
来凡凡 《前沿》2014,(15):77-78
契约精神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的,契约精神打破了传统中国建立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人伦社会,其现代性意义不仅在于它以经济契约手段和法律契约形式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它作为“公共精神”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分离的现代公民社会,符合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化、法治化、现代化特点。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有关道德滑坡的议论比比皆是,然而,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滑坡”现象并非我国所独有,它曾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于“从身份到契约”、“从政府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是社会道德更新与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所以,从“道德人”到“经济人”的转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道德滑坡,它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道德结构调整、道德观念转换的客观趋势,是人的个性获得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必然发生的变革。“道德人”———由政府塑造的一种理想化的道德人格客观地说,“道德人”并不是社会自然发展的要求与…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现阶段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依据。一、初级阶段论丰宫和发展了关于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指出:“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o恩格斯也指出:“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做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  相似文献   

20.
我国流动人口犯罪是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也不可回避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特定发展阶段中特殊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相对剥夺理论,某个个体或群体在把自己同与自己相似的其他个体或群体相比后,发现自己受到不公正对待和处于劣势,进而产生不满、愤怒和强烈的不公平感和失落感的心理状态。强烈的相对剥夺感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心理根源,作者结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实践,基于相对剥夺感的消除,提出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三结合”管理模式,即“疏”与“堵”相结合、“自治”与“他律”相结合、“民本化”与“社会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