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法治与德治并重,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诊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新飞跃。这一思想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在实践上,它必将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从大量来稿中撷取精华,编辑了这组文章,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书荐     
《"群书治要"考译》摘录:用人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国家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保证。魏征从唐代以前的经、吏和诸予百家等古籍中搜集剪辑而成的《群书治要》中,引用了大量有关用人与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事实和论述,反复说明“为政之道,在于得人”。  相似文献   

3.
薛庆超 《世纪桥》2011,(2):6-10
一、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资政,顾名思义,就是为执政者提供治国安邦的历史借鉴。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关键是为谁资政。在中国古代,司马迁撰写《史记》,“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讴歌历史上的明君贤相,鞭挞乱臣贼子,“使乱臣贼子者惧”。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更是为了给统治者提供一部治国安邦的执政经典。  相似文献   

4.
<正>司马光的《家范》是一部有着完整治家理念的家训。后世多知其《资治通鉴》,而《家范》罕为人知,但司马光认为,《家范》比《资治通鉴》更为重要。齐家是本,治国是末,这也是他写《家范》的目的。司马光把家庭教育当作关系国家和社会的大事来对待,《资治通鉴》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经验,以史鉴于治国;而《家范》是以史资于治家,为后世提供治家的准绳。  相似文献   

5.
陈赓入滇     
陈赓,一个令敌闻风丧胆的名字,在战场上,在敌窝里,他谱写过许许多多惊险传奇的篇章。1949年,在开国礼炮声中,他又披着弥漫的硝烟,驰骋到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作者从这段短短的历史中撷取了几个片断,从不同侧面显示了陈赓“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也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宽广胸怀。“败在陈将军手下,我也不算丢脸。”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如是说1949年,国民党反动政权已分崩离析,摇摇欲坠。蒋介石不甘心失败,以白崇禧、胡宗南两个集团为骨干,以川康云贵为后方,企图割据西南,作垂死挣扎,待机卷上重来。6月4日,江西进贤二野四…  相似文献   

6.
柳守忠 《世纪桥》2008,(19):18-20
<正>常言说得好:"一言安邦,一言丧邦"。古今中外领袖人物的言论都证实了这一点。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尤其是近二三十年的历史,邓小平总是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为中华安邦治国发挥他个人杰出的作用。本文撷取其中的几朵浪花,以示对这位伟人的缅怀与纪念。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历史上,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充满智慧的人物。他的事迹和传说在先秦两汉其他典籍中也有大量生动的记载。《晏子春秋》是战国人搜集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一部历史典籍,共8卷,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一、晏子为官治国道德品行的历史光辉晏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一方面,周天子的权力和威望江河日下,诸侯之间争斗不断,战争频繁;另一方  相似文献   

8.
近读史书。对孔夫子“仁者寿”产生很大兴趣。“仁者寿”意为“大德必其寿”。一部闻名中外的治国经典《贞观政要》,曾真实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忠义立身、用贤治国、岁寒松柏”的主张。唐代“药圣”孙思邈也从医学的角度提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之理论。  相似文献   

9.
正《群书治要》是怎样一本书?《群书治要》是唐代皇帝李世民指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编纂的一部治世宝典。该书从五帝到晋代的一万四千多部古籍中,精选65种典籍编成,共56万言。这是一部历经千万年历史考验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的宝藏结晶。李世民如获至宝,手不释卷,依据此书创建了闻名中外的大唐盛世"贞观之治"。所幸的是,这部集中华文化精华荟萃的宝书,失传千年以后,重新回归祖国,受到炎黄子孙的特殊爱戴。一位身居海  相似文献   

10.
常言说得好:"一言安邦,一言丧邦".古今中外领袖人物的言论都证实了这一点.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尤其是近二三十年的历史,邓小平总是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为中华安邦治国发挥他个人杰出的作用.本文撷取其中的几朵浪花,以示对这位伟人的缅怀与纪念.  相似文献   

11.
“难得糊涂”新解牛治国“难得糊涂”是清人郑板桥的一句名言。出于何故而做,没有考证,不敢臆断,但是这句话却像郑板桥的字画一样有名。在我的记忆中,较早是一些人把“难得糊涂”的书法贴于书房、客厅,后来又有人把它挂在了办公室,成了座右铭。最近,“难得糊涂,板...  相似文献   

12.
"修身治国"是儒家学说中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历代儒家都把崇高的道德信仰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和达到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并建立了比较系统的伦理思想。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毛泽东同志从儒家伦理中撷取了大量的思想资源,结合党的思想建设进行批判、吸收和发扬,形成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大公无私"为价值取向,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基本方法,以"共产主义先进模范"为崇高追求的道德信仰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史,是一部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奋斗史,是一部人才辈出、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今天,在纪念我党成立84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从中撷取13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的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张海鹏 《求是》2012,(19):58-59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蔡美彪研究员新著《中华史纲》,是一部很好读的中国通史简写本,值得推荐给大家阅读。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毛泽东同志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多次提醒全党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因为这是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必要的知识储备。而在此  相似文献   

15.
也谈“治吏”大川毛主席教导我们:"如果臣下一个个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是这样。"治国就是治吏,这是毛主席研读了《资治通鉴》后得出的结论。《资治通鉴》是一部...  相似文献   

16.
正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在我们党治国理政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这是我国法治实践的一条基本规律。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分别进行了5次修改。通过修改,我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紧跟时代步伐,为改  相似文献   

17.
《新长征》2006,(10):1-1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的完美结合。它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治国方略和认识上的深化,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贡献。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全省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千部要充分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8.
郭濂 《学习月刊》2014,(7):14-15
任何一个政权的兴起都是先从干部开始做起.而它的衰落也是先从吏治腐败开始。治国先治吏,国败吏先衰。因此.党员干部如何用权直接关系到政党、政权的兴衰。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治国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造的精神,是邓小平理论的鲜明风格和特点。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邓小平治国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把握国情,科学地认识形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邓小平治国的科学态度,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态度,邓小平治国的创造精神,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僵化保守思想,大胆实践、锐意创新的精神。 1、深邃高远的治国眼光 邓小平是塑造时代的政治家,因为他设计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和邓小…  相似文献   

20.
桑学成 《唯实》2008,(7):12-16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借鉴、博采兼容,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政治文化中吸取智慧,从异彩纷呈的外国政党文化中撷取精华,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教训中汲取营养,从丰富生动的党建实践中获得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