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治理有效"是总要求之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多数,农村治理的效度关系着国家治理的成败。历史表明,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过程中有一类不可忽视的群体——农村积极分子,他们的命运与国家政治生态保持了高度一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积极分子的"觉醒",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分子政治下的"新生",集体化时代全能政府下的"没落"到改革开放初期猝不及防的"迷失",再到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深化改革开放中的"回归",正是在农村积极分子角色演变图景中,彰显了中国乡村社会与国家(政党)基层治理行为之间的深刻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国家建构与国家治理能力紧密相关。国家治理能力包括国家能力及国家能力的行使中国家与社会合作治理能力,国家能力的高低可从资源汲取能力、发展经济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等四个维度进行检测,而国家与社会合作治理能力是指国家与社会之间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协商与沟通的能力。本文从国家治理能力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乡村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逻辑,揭示了不同时期国家能力强弱尽管有所区别,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自治权利良性互动关系。其症结在于中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重视强化"有形"的国家能力建设,而忽视本应与国家能力同步增长的"无形"的国家与社会合作能力建设。因此,乡村治理结构未来走向是推进国家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路径是大力推动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改进乡镇政府治理机制、积极发挥农村社区各类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从而建构乡镇政府与农村社会制度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农村正处于由市场化改革而带来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市场化改革激活了农村基层现代化发展的社会活力,拓宽了农村基层的社会空间,促使农村基层原有的治理体系逐步发生根本性的转换,使得探索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背景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理念与建构目标成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课题。农村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尽管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却为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带来客观机遇,也使得探索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理念与发展目标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4.
正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石,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提出了"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十九大以来,高桥村在省政协的大力帮扶下,在乡村有效治理方面取得不少的成绩和经验,其中核心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以党建来助力脱贫,以党建来带领村民致富。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基层党组织  相似文献   

5.
<正>临高县在全县建立了"零公里"服务中心,将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农村便民服务体系,使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各种服务,深得群众的赞许和支持。临高经验表明:农村基层干部要贯彻群众路线,必须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群众的平台和手段,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贯彻群众路线,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相似文献   

6.
农村集体产权治理一直是农村基层工作重点,随着农村经济放缓,集体产权流转增多、劳动力大量流失,集体产权治理难题更加突出。突破治理困局需对基层权力主体进行调整,完善农村"三权"分置与整合效应,实现多元共治,加速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18,(6)
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实现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农村基层的有效治理有助于化解基层矛盾、修补基层生态、巩固基层政权。面对农村基层治理理念"异化"、基层治理与社会结构"脱嵌"、基层行政权力"势差"、治理效益"损耗"的治理困境,应该从矫正治理理念价值偏差、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优化基层治理结构、健全基层治理机制层面入手,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的优化和乡村的善治。  相似文献   

8.
村级组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末端部分,既具有"国家性"又具有"社会性"。村级组织由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成,"一肩挑"在强化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的同时,对于群众主体性的发挥和村民自治的运行也会产生影响。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关键在于厘清乡村发展目标和村级治理定位,在此基础上完善村级组织与村级制度。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乡村社会的各种组织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处于领导核心地位,不断提升其乡村治理能力,对于推进农村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皖北地区乡村治理中,农村党组织还存在着基层基础不够扎实、村级财力不足、农村现行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变化、群众多元化需求难以满足等困境。以乡村治理的能力要求为引领,要从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构建多元化的乡村治理结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提升皖北农村党组织乡村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内涵与发展目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市场化带来的经济社会转型客观上推动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变革,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象征。农村基层治理的以往分析主要注重治理的政治内容,没有抓住基层群众性自治所揭示的基层治理的法治方向,没有紧扣农村社会法治建设的时代场景,忽视和缺乏对基层治理自身法治内涵的深刻探讨和深度挖掘。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具有鲜明的法治内涵和法治特性。法治化的基层治理既需要对农村基层的经济政治资源进行整理和组合,更需要在法治理念的指引下进行基层治理制度的调整和革新。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具有丰富的制度内涵和明确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农村是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的末端,是基层及整个社会安定和谐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改革以来,乡村步入大分化、大流动、大重组的历史性转型,农村基层治理呈现封闭化、空心化、断裂化的特征,农民阶层分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为破解转型期乡村社会管理困局,一方面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和思路,着力夯实基层组织和民生建设,从源头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短板"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当前乡村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内在要求,从组织体系、技术支撑、政社合作、体制机制方面推进协同创新,走出一条开放融合、权利均等、制度保障、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及包容性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社合一”,到改革开放后“党建引领”与“村民自治”的协同推进,再到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不断进行着协调互动。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互动关系的变迁实质上是“党治农村”模式的实践变迁,它们围绕农村“土地产权”的变化,实现了农村工作理念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中国农村,村级治理行政化的趋势愈加显著;其背后的问题是现有实践与村民自治制度的背离,以及村级治理体系的混乱。既有研究多聚焦在村级治理的微观制度、运作机制方面。但如果将视野放宽,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基层社会"构成"与"整合"的重要政制问题。通过对当下村级治理行政化的实践类型、成因与制度后果的分析,以及历史上中国基层社会组织、动员、秩序维护的几种"理想类型"政制方案的考察,可以获得对基层社会治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个宏观约束条件:农村的战略定位、国家基础能力和意识形态塑造。依此分析框架,对于村级治理体系的重建,可以提出一个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方案,形成"行政—基层党组织—自治"的三元构造。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5,(3)
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泰州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民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强人治理"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家族化、村民对基层党组织及村民委员会社会认可度低、新型能人与传统的权威人士不愿参与村民治理等现象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什么是国家治理,如何做好国家治理"新的时代命题进行了大量探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治理的成功关键之一就在于广大农村社会的活力与生机。历史表明,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有一类不可忽视的群体——农村积极分子,他们的命运与国家政治生态保持了高度一致: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分子政治下的"新生",集体化时代全能政府下的"没落"到改革开放初期猝不及防的"迷失",再到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中的"回归",彰显了农村社会与国家基层治理行为的深刻互动关系。纵观农村积极分子命运变迁的历史轨迹,只有在党真正落实"群众路线"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真正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相似文献   

16.
基层党组织是引领农村基层治理的“火车头”。循着历史脉络,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农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基本内涵、主要类型、实现路径进行归纳、总结,为我们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一种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农村主要任务的转换进行历史性描述,进一步明确党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以推动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下,"微政务"已成为农村基层治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影响着农村治理理念、治理架构与治理资源的现代化转变。要使"微政务"成为完善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就应在"微政务"协作团队、运行平台与保障机制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方案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崔玉丽 《传承》2014,(7):40-41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与基层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密切相关。因此,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治理能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代金铭   《甘肃理论学刊》2008,(3):112-116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政权管理的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建构新的基层管理模式来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合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乡村治理结构变迁的历史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乡村治理结构——强县政、精乡镇、村合作。新的乡村基层治理结构更符合维护农村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家基层治理结构的改革要求。  相似文献   

20.
《群众》2021,(6)
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明确要求"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江苏发展指明了新航向。2021年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并强调指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协商治理是协商民主理论在治理领域的实践和应用,在基层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框架体系完备、配套机制健全、平台载体高效、文化氛围优良的基层协商治理体系,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