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重建新时期社会道德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道德信仰的重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传统的道德信仰正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在新的道德信仰逐渐形成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混乱局面。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高级领导干部也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做出了不可告人的伤天害理之事,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精神自律和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我们坚信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状态。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成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奋斗的目标。但是,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力祥 《求索》2014,(11):86-90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目标有四个逻辑层次:消除随意和固定行为,精神自律和慎独践行,道德信仰和理想人格,优序良俗与善德幸福。消除随意和固定行为是最低层次目标,精神自律和慎独践行是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目标的第二层次,第三层次表现为道德信仰并成就理想人格,而优序良俗与善德幸福是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的终极价值目标。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现代践行目标的四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凸显出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践行目标依次递进的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3.
精神窄门的焦虑——论敬畏之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畏是出于信仰神圣而发自内心的自觉的禁忌意识,是人在法律之外的自我立法.在信仰匮乏、价值失范的时代,面对精神窄门的焦虑,敬畏启迪着我们跨过精神窄门之槛,走出内心世界荒芜,塑造理想人格.当前,我们亟待重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培养人对道德律令的敬畏之心.因此,重新检视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敬畏感、养成理想道德人格的核心要求.  相似文献   

4.
清末革命志士的理想追求与道德文化密切相连。详言之,这主要体现在民族道德忧患意识的激发、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感召、历代杰出英雄人物的影响与传统重德文化精神的驱动等方面。这与他们所进行的祛除固有纲常礼教弊害的道德革命具有内在思想一致性,共同推动中国传统道德近代化。  相似文献   

5.
一个政治社会的稳定有许多内外在因素 ,但社会的法律、道德、信仰却是维持社会稳定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中国现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的市场经济转轨时期 ,法律、道德、信仰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 ,重构法律、道德、信仰体系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 )完善综合治理的法律体系首先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权利义务关系需要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这个系统工程中 ,权利与义务是一个核心内容 ,它关系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只有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和全体公民…  相似文献   

6.
<正> 胡适人生观,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形成的,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对此作一探讨。无疑有助于同情的了解和恰如其分的评价。一、科学文化的追求 1923年,中国学术界展开了一场科学与玄学的论战。论战的核心,是应该建立怎样的人生理想,即应选择何种价值取向的问题。这一争论是中国社会新旧思想冲突和国际思潮影响的产物。清末民初,特别是五四期间,全盘性反传统思潮崛起,传统的道德观和人生观遭到全面的批判,旧的道德信仰和价值体系急剧动摇,以至出现价值真空的情  相似文献   

7.
万绪珍 《前沿》2013,(4):36-37
孔子提出过"知""仁""勇"三达德,"勇"作为理想道德目标之一,但事实上此时在社会中存在的"勇"与他的理想相距甚远,怎样缩小现实之"勇"和"勇"德的距离,使二者趋于统一,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文章从人们的信仰、生死观、对功利的追求、正义的环境、适当的教育等角度讨论了道德主体实现"勇"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理想性和创造性三重本质,分别体现人的主体自觉、精神超越与能动性追求,与个体自我的自为、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处于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自我,以道德存在为基本属性,以道德需要成就生命价值和体现精神自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本然形上本体和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深刻体现道德与自我的内在关系。作为理解和成就道德价值的精神主体和人格实体,道德自我在道德本源价值上得以深刻确证。  相似文献   

9.
建立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确立法律本身的权威,这是法治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然而,能否实现这种追求,其中的原因不仅仅与国家强制力有关,更主要是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法律的合道德性体现了法律的内在合理性。只有具备了内在合理性的“法”才有可能被大众接受、尊重、维护乃至信仰,从而确立其权威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注重道德的进路,从生命主体立言,重生命,崇修养,因此,过早就实现了道德的自觉。但由于中国的传统社会是政治、文化、道德同构的一元社会,因此道德追求与学术追求便受制于现实政治的制约,于是这种道德自觉便蜕变为维护政治统治的自觉。因此,要对传统道德进行现代性的改造,把传统的圣人道德观,转变为法治之下的道德观。传统的道德自觉首先意识到的是义务,是义务本位的道德观,而现代的政治自觉则应首先意识到权利,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政治观,政治与道德回归属于自己的领域,实现了真正的道德自觉与政治自觉。  相似文献   

11.
张月泉 《桂海论丛》2005,21(5):41-43
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和谐社会才能从理想变成现实。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2.
江侠  唐鹏 《桂海论丛》2007,23(4):25-27
孝道是中华道德文化的精髓,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调节亲子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是,现代孝道伦理以理想孝道伦理为参照系来考察还有一些不及之处,以纵向传统孝道伦理为参照系来考察还有许多有待继承和发扬之处,以横向其他国家为参照系来考察还有可借鉴和参考之处。  相似文献   

13.
调查发现公务员群体对我国的行政改革了解有限,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对先前制度的依赖,与理想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公务员群体也因性别、年龄、学历和机关工作年限等不同,在相关看法上呈现出一定的内部差异。当前各级政府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经济管理强、市场监管弱、社会管理弱、行政执法弱、公共服务弱的现状;在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面,可能存在供给"短缺"与政府"缺位"的问题。我国政府强调行政改革的中国特色,形成了行政改革实践的"渐进性"和"两个超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开始受到重视。当代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社会公德、诚信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的缺失,说明培养大学生国学素质很有必要。"国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健康的人格、节俭朴素的品德等诸多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是一切中华儿女在现阶段对个体、集体和整体愿景的一种现实追求和理想目标。它不仅是一个全新概念,更是一个理论体系。"中国梦"囊括了整体、集体和个体三个层面的愿景,熔炼了三个层面的梦想,成为一个梦想的集合体。就三者的辩证关系来说,整体梦是目标导向,集体梦是组织保障,个体梦是行动力量。因此,要实现中国梦,首先要激发个体的创富热情和行动活力,在合法框架下尊重个体的需求并提供其实现个人愿景的公平机会;其次要顺应社会组织发展的多元化潮流,在市场体制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或民间团体的利益整合和保障功能;最后要坚持"和而不同"的中国精神,凝聚共识和力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追求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之梦。  相似文献   

16.
儒家理想人格与当代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家的理想人格设计在历史上对我国文明与人的发展曾经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代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 ,儒家理想人格仍然有其独具的优越性。它所提倡的尚义崇仁、追求至善的价值目标 ,好学深思、通古博今的人才范式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内在品格 ,厚德载物、协和万邦的广阔胸襟 ,都是值得我们现代人继承学习的闪光之处。当然对于其中的价值取向神圣化、片面化、不公化、保守化的糟粕思想及其对当代国民心理的影响也要进行全面的批判与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公务员美德的定位与构成历来关涉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人民幸福。美德境界有理想与底线之别,公务员美德在道义论与结果论视野中各执一端,分别定位于理想美德与底线美德。现代公务员美德兼顾理想美德与底线美德两端,不仅为现代公务员划定了美德底线,也预设了现代公务员从合格走向卓越的可能性。在内容上,现代公务员美德是由以人为本、智慧、意志坚强、忠于职守以及作风过硬等具体德目构成,这些美德分别具体化为相应的底线美德德目与理想美德德目。  相似文献   

18.
石学峰 《桂海论丛》2009,25(1):83-8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资源正在重新配置,社会利益正在重新调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结构和机制也相应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带来新的重大挑战.探讨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影响,认真对待它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优化社会利益关系,使我国社会平稳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对社会结构、阶级、阶层的研究和分析,并把它作为制定政策和策略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特点,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明确提出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科学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How will China influence world politic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any people answer this question by looking to Chinese history, and particularly to traditional models of Chinese world order. This essay seeks to complicate this question by asking which history, and which tradition? While it is common to look at China's pre-modern history as ‘tradition’, this essay argues that we also need to appreciate how ‘socialism’ is treated as a tradition alongside Chinese civilization. It does this by examining how China's public intellectuals appeal to two seemingly odd sources: Mao Zedong's 1956 speech ‘Strengthen Party Unity and Carry Forward Party Traditions’, and the ‘Great Harmony’ passage from the two millennia-old Book of Rites. It will argue that these two passages are employed as a way of salvaging socialism; the ideological transition thus is not from communism to nationalism, but to a curious combination of socialism and Chinese civilization. This new socialist/civilization dynamic integrates equality and hierarchy into a new form of statism, which is involved in a global competition of social models. Or to put it another way, what these two passages have in common is not necessarily a positive ideal, but a common enemy: liberalism, the West and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