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350条来自"新浪论坛"和"强国论坛"的网络帖子的分析,初步展示了网民在对"激辩公交让座文化事件"和"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所持的态度和道德评判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网民践行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三大特点:第一,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是一种对所处的具体时空作理性的思考后的策略性行为;第二,现代网民践行道德文化传统理念时,也考虑将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谋取个人正当的利益.第三,当道德文化传统理念与现代社会行为规范相结合时,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被践行的频率、规模都会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2.
儒佛两家创立的思想学说 ,都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的优秀文化 ,他们所倡导的人的善性善德 ,可谓是殊途同归 ,是人类文化所共有的最本质的东西。在两种文化交融的背景下 ,儒佛两家所主张的善容成为道德向善的表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经成为一种道德信仰 ,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价值评价的角度,将品德定义为:个人所持有的能引起社会道德价值评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然后按照这个定义,将品德概念进行多层次的逻辑划分,提出了建立在社会本位基础上的五项理想道德人格标准(自律、自强、无私、仁爱、义勇),并展示了这五项美德标准的20项具体特征。论证理想道德人格标准及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4.
精神窄门的焦虑——论敬畏之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畏是出于信仰神圣而发自内心的自觉的禁忌意识,是人在法律之外的自我立法.在信仰匮乏、价值失范的时代,面对精神窄门的焦虑,敬畏启迪着我们跨过精神窄门之槛,走出内心世界荒芜,塑造理想人格.当前,我们亟待重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培养人对道德律令的敬畏之心.因此,重新检视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和社会公民道德教育,是培养敬畏感、养成理想道德人格的核心要求.  相似文献   

5.
论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新荣 《理论月刊》2005,(7):152-154
本文从儒家文化中理想人格形成,视诚信为处己立身、成就事业的基石,以及在道德修养上,肯定主体自觉,强调道德践履三个方面论述了儒家道德思想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及现代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重建新时期社会道德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道德信仰的重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传统的道德信仰正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在新的道德信仰逐渐形成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混乱局面。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高级领导干部也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做出了不可告人的伤天害理之事,被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处理。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精神自律和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我们坚信共产主义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状态。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成为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奋斗的目标。但是,这种社会理想又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至善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至善是道德本体论的探求,是对道德终极价值的形上追问,是西方本体论哲学的缩影。但不论思想家们对至善的理解多么不同,它始终蕴含着人类的"合目的性"和幸福两个因素。至善既包含着最完满的幸福,又是人们所努力追求的目的。马克思抛弃了传统本体论哲学,立足唯物史观,从社会实践出发,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道德善的最高目标,把西方传统本体论"至善"的内涵转换为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揭开了本体论的神秘面纱,使至善原本就含有的对人生理想和幸福追求的一面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8.
道德信仰是传统文化中核心部分,然而西方重信仰偏于宗教,中国重信仰偏于德行。对此,通过中国传统中生生不已的天命可以转化为个体的生命和群体的意志,来追寻中国为什么没有宗教的问题。另外,从传统文化的来源之一的神话角度,探讨了中西道德信仰中为什么存在尚力与尊德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德”与“礼”在古代是被视为治国之根本目的、根本手段,而“刑”、“法”则被视为使用的工具手段。现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内化道德他律而来,是主体的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从非理性的他律走向理性的自律,这是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道德规范重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化,从理论方面来说是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从现实方面来说是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有助于确保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从实践方面来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有助于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化要牢牢抓住甄别、重铸、践行三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快速变迁的经济环境下,善作为中国传统价值中对命运、缘分和报应等信仰的核心存在,是中国道德资本的部分.一些当代的中国人回到传统,从其中的词汇与象征符号中获得个人选择指导来寻求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以善为伦理核心的传统道德资本的信仰和实践有助于现代人调适其所处的现代生活环境,并将弥补因为现代化带来的道德与信任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现代道德人格是人的文化实践的凝结。文化实践是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理想的来源;文化超越产生道德需要,文化冲突孕育着道德情感,文化矛盾是道德人格的发展动力;文化理性引导文化人性,是道德人格的评价准则。置身于文化经济时代,现代人对文化具有旺盛的需求,深受文化影响,其道德人格塑造应选择本土化的文化立场,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化方式,深入其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现代公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状态,随着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生成以及新旧社会价值形态转换所出现的道德"空场",进而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与无序,增加道德选择的难度。为了矫正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伦理扭曲,必须充分挖掘中国传统儒家人学思想中的"自性"道德,把握现代性影响下的道德"他性"特征,实现"自性"与"他性"的有机结合,加强"慎独"的道德人格塑造,真正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现代公民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状态,也时现代公民社会的目标使然。  相似文献   

14.
清末革命志士的理想追求与道德文化密切相连。详言之,这主要体现在民族道德忧患意识的激发、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感召、历代杰出英雄人物的影响与传统重德文化精神的驱动等方面。这与他们所进行的祛除固有纲常礼教弊害的道德革命具有内在思想一致性,共同推动中国传统道德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全新的历史认识高度,这首先要求我们要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其作为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价值引领。这些核心价值理念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义利统一的价值原则;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而社会秩序整合与政治治理的精神原则则主要是:仁义为本的立人之道;恭敬谦让的礼仪之邦;权责统一的现代精神;德法并举的治国方略。对主体修养与安身立命的精神滋养同样体现为:理想信仰的崇高追求;崇德向善的君子人格;修身为本的主体实践;心安身健的幸福人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与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价值观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该调查课题通过对中国当代社会道德价值观从社会理想,公德,德性,个体价值、理想与信仰四个维度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国人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深藏着社会理想与个人信仰的追求,在转型期传统思维与现代生活矛盾交错,传统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依然是主要的国民道德特征,和谐社会是党和人民永恒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人性善恶趋善思想为先秦官德评建模式的三个维度为何可能与何以可能提供了逻辑理论前提。先秦官德评建模式的三个维度中:以贤示官是从为政者内在道德建设的角度建设官德的,是官德建设中的"软"着陆层面;以废惮官和以刑待官则是从外在角度敦促为政者之官德建设,是官德建设的"硬"措施。先秦官德建设的三个维度反映了先秦官德建设重德治、轻法治的思想倾向。先秦官德建设的模式为我们当代官德之践行提供了可行性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8.
正10月16日,湖北省暨武汉市第六届社会科学普及周在江汉大学开幕。本届科普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旨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玉堂作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首场主题讲座,受到在场学子热烈欢迎。开幕式上,湖北省社科联发出"德为标杆行为世范"的倡议,倡导全省社科工作者践行社  相似文献   

19.
<正>自1921年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奉为自己的坚定信仰。所谓信仰,就是行为原则、理想追求、价值目标。而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的过程中,中国和平基因始终是一个重要元素。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与中国和平基因对接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和平基因,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和平、和谐,内蕴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殷海光从逻辑经验的特定角度阐释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重大差异,显示出对逻辑经验论的独特信念,抨击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后,殷海光认识到逻辑与经验只是心灵自在实现之必要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也蕴涵自由精神。于是,在"道德重建方案"中,殷海光认为作为普世伦理之一的"仁义",为自个体道德的自在之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殷氏道德构建论说不仅阐述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历史变迁,强调了珍视民族主体性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殷氏论说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