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与亚文化关系的剖析,阐述了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作用,指出亚文化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和温床,是青少年犯罪的传感器,亚文化决定着当今中国社会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并由此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认知方式、情绪调控、意志品质、角色认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青少年的人格偏差和行为障碍.网络成瘾已逐渐成为青少年性犯罪、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的主要诱因,不仅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有碍法治秩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应通过心理疗法、道德约束、法律规制予以有效应对,以减少网络成瘾犯罪.  相似文献   

3.
陈亚丽 《警察与体育》2001,(6):42-43,37
近些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女性青年犯罪也逐渐呈现出新的特点。较之80年代及90年代初,女性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性质、年龄特点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变化。女性青少年犯罪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不仅在于犯罪本身,而且在于它是诱发其他治安案件和恶性案件的诱因。许多专家学者曾从不同角度对女性青少年犯罪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左右着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准则,网上许多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已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致使青少年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淡化,网络已经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因此本文就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矫正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共同问题。英国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起步较早,成果较丰。[加]曼克尔·普莱克先生的《比较青年文化》一书,对英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亚文化特征作了简单概述,对我们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英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亚文化特征,曼克尔·普莱克先生是从四个方面进行概述的:一、社会生态学与工人聚居区的青少年犯罪;二、反学校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的集群性;三、道德恐慌与青少年行为异常;四、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逐渐成为我国青少年生活、学习、娱乐以及交往的重要工具,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网络诱因越来越凸显。青少年犯罪的数量日趋增多,其诱因主要表现在网络交往、网络游戏、网上不良信息及网瘾导致的侵财类案件四个方面,除了青少年自身要自律,家庭、学校及社会等方面的责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外部环境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不良的外部环境则会制约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当前青少年道德社会化面临着家庭教育环境退化、学校德育环境缺失、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等问题,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所以,应优化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外部环境,培育外部合力,以更好地推进青少年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化的大背景下,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犯罪诱因的综合性、形成过程的复杂性、犯罪手段的智能性和危害后果的严重性。与此相应,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也面临生活帮手与犯罪诱因的矛盾、监管责任与监管能力的矛盾、立法规定与实践执行的矛盾、犯罪预防与权利保障的矛盾等现实困难。为此,应当积极引导青少年科学利用网络,切实加强网络监管的执行力度,充分发挥网络的犯罪预防优势,努力形成犯罪防控的社会合力,以此提高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9.
杨征 《公安学刊》2000,(2):10-13
影响一个人社会化进程的因素主要有先天的生理条件、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等。对青少年的发展来说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作用来得更多、更快、更直接、更重要。研究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着重从社会文化转型与青少年社会化的矛盾、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郭鑫 《青年论坛》2010,(4):28-32
未成年人犯罪一直都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信息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文化道德的失衡会导致未成年人产生不良人格,网络不良信息、不良交往等更是成为了网络时代下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对此,应该研究有效预防对策,运用教育、行政、技术、法律等手段来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产生原因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在主流社会中,犯罪行为是被排斥的,对以暴力、堕落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青少年犯罪而言,并不存在着其赖以滋生的土壤。因此,青少年犯罪在某种意义上是亚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彭榕 《青年论坛》2010,(4):33-36
高校新校区周边的青少年犯罪的涉案人员年龄偏低,由恋爱引起的治安案件比例较高,智力型犯罪或高科技犯罪已露苗头,盗窃、小额诈骗、参与非法传销等犯罪现象增加。究其原因,有自身、家庭、学校等因素,也有深刻的社会背景。预防该区域内的青少年犯罪应从加强法制建设、道德建设,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研究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质,为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100名犯罪青少年和正常青少年分别发放"MMPI人格测试量表",进行分析对照,并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犯罪青少年与守法青少年人格特质存在着显著差异。三组差异分析表显示犯罪青少年存在着冲动、攻击性较强、情绪不稳定、肤浅多变等人格特质。结论:犯罪青少年人格特质问题应引起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矫治机构的高度重视,社会机构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完善心理治疗帮助等积极措施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可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给养。优秀传统文化是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道德伦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道德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传统文化基因。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之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教育及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5.
刘笛虹 《前沿》2006,(9):110-112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与毒品犯罪、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世界公害”。青少年犯罪成因复杂,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各级各类学校担负着最为重要的道德教育任务,理所应当成为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场所,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6.
商业化语境下的大众传媒文化,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的休闲与娱乐,使青少年的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缤纷灿烂;同时又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道德建构,使只求一时之乐的道德虚无的文化心态取代了文化应有的道德追求和理性思索,其结果就是导致大众传媒文化更多地凸显出它的负面性。本文从媒体商业化语境角度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保护青少年文化生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构成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是渴求自主心理、嫉妒攀比心理、盲目模仿心理、及时享乐心理;就其内在品质而言,主要包括犯罪思想、道德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意识、交际意识、审美意识、犯罪习惯和犯罪性格。预防青少年犯罪,最关键的问题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互动,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当前青少年吸毒行为现状及其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少年吸毒行为是一种具有复杂背景的社会越轨现象。可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和失范型。当前呈现出人数急剧增加,特别是女性吸毒者迅速上升,及进一步趋向低龄化等特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已成为艾滋病和其它未成年犯罪的最重要诱因之一。而青少年自身好奇心理的驱使,社会角色紧张度、家庭功能的缺陷及社会转型期价值观错位等因素是导致其吸毒重要原因。对此,应该通过社会化的不同方式使其越轨行为得到矫治。  相似文献   

19.
正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当今世界各国的青少年犯罪变得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引人注目。而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发展、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和互联网世界的急速变化,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象与问题也居高不下。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社会的共同关注,我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人类数千年来逐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在网络社会中也正面临着失范的考验。青少年作为网络时代的拓荒者.他们有条件、也有资格参与网络道德的建构,然而,相对社会主流道德而言,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则属于“亚道德”范畴,它不能主导社会主流道德的方向,只能对其加以补充、提升,或者偏离、反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网络时代的道德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