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敖成卓 《创造》2001,(7):47
“村官”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基层,战斗在农村第一线,属官“末”民“首”,“上有千条线、村官一针穿”,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既要维护一方稳定,又要致富当地百姓,形成了“牌子响、责任大、权力小、办事难”的格局。因此,笔者就怎样当好“村官”谈几点看法。一是“望”。就是眼要锐。在农村工作中,“村官”充当着农民“引路人”的角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要脱贫致富,农村要稳定发展,要求“村官”要有战略眼光,通过深入农村实际观察,了解农民意愿,全面把握农民的思想动态。首先要能适应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政策…  相似文献   

2.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离不开科学技术。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快、更好地将农业科学技术传播到农民手中,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是每个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九三学社漯河农业支社社员围绕“当前农民最需要什么”这一主题,与其他农业科技人员一起,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改革服务方式,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开展了“百日百村”科技下乡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活动,为农民排忧解难,在科技兴农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开通“农技110”热线电话,及时为农民服务在警用“110”电话的启示下,漯河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的九…  相似文献   

3.
阚满荣 《群众》2006,(7):42-4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把握好这一核心问题,关键是要跳出“三农”做文章。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云亭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促进农民跳出“三农”兴“三农”,以“减少农民”进而“富裕农民”。只有做好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文章,才能切实激活农村人力资源和各种要素,才能切实强化农村发展的内在活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在深化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4.
农村干部身在基层,处在一线,穿梭于田间小道.出没于农民中间,不论是从县城下派的也好,或是就地“做官”的农家子弟也罢,都应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需。这就意味着农村干部注定要姓“农”。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地域界线越来越模糊,失去土地、搬进城市的“农民”越来越多,城乡之间的差别在逐渐缩小,传统农民的身份、地位、价值观念、社会权利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民正逐渐向“市民”转变,部分农民的居住场所、工作方式、收入来源已经“市民化”,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关注农民的“市民化”,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40岁以上的人对“赤脚医生”不会陌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要是生了病,就会找身边的“赤脚医生”治疗。“赤脚医生”在当时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然而,几十年过去,“赤脚医生”早没了影,曾经在农村广泛推行的合作医疗也大面积解体,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7.
张正宪 《半月谈》2004,(11):47-49
一到宜宾,我就感到这里的乡土人才资源开发是个很有意味的新闻话题。思考“三农”问题,我的心中一直打有两个“结”:单个农民。自然很难走进市场,因为进入成本太高;传统农民,也很难走进市场。因其经营素质偏低。如何使广大农民尽快由传统步入现代?富裕农民,自然要转移农民:发展农民,还得要提升农民。如何在转移农民的同时去提升农民?宜宾的探索,宜宾的创造,带给我新的启示、新的想像。  相似文献   

8.
贷款:有了各种模式 被列入省定金融高风险区之后的几年间,“三难”问题困扰着福建省大田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的三农工作:农民要发展生产项目,常因资金短缺而搁浅;县乡干部有心帮扶农民发展生产,也苦于无钱而不能使技术发挥作用;银行想给农民放贷又怕收不回。大田县农村信用社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开拓创新,将“三难”变成了“三赢”。  相似文献   

9.
汝阳县坚持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把加强农民书库建设作为巩固农村思想政治文化教育阵地的大事来抓。在农民书库建设方面达到“五有”,即有图书管理领导小组,有图书阅览室、书架、桌凳和照明设施、有专兼职管理员、有管理和借阅制度、每个书库要有1500册以上的图书,其中科技和法律书籍要达到60%以上。“两新”即在农民书库建设方面年年都有新发展,在促进农民开展读书活动方面年年都有新举措。“两加强”,即加强管理,提高图书品位和利用率,加强引导提高农民的读书质量。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农民…  相似文献   

10.
“一号文件”使农民增收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尽管“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种粮及其农民增收的好政策,但“一药不能医百病”,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应该立足长远,从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华彦玲  母宇婷 《群众》2022,(10):53-54
<正>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村建设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2022年江苏省一号文件提出,全面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乡村建设实施机制。这充分体现了“以农民为中心”的乡村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2.
对计划生育工作提一个建议农工中央咨监常委张纯之李鹏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引导农民转变生育观念,把计生工作与农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李鹏总理所说的,就是计生工作的“三结合”,是引导农民走“少生快富”的路子。为此我建议,国...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基层“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正推动农村社会向前发展。但在少数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走过场、流于形式,报喜不报忧;少数干部办事不公、为政不廉,加重农民负担等现象,笔者认为,为确保农村学习“三个代表”取得实效,必须做到“四个到位”:一是帮助到位。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说到底源于一个“穷”字,根本出路要靠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基层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实践党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深入基层帮助农民办实事。要听民声、察民意…  相似文献   

14.
林嵬 《人大建设》2005,(5):15-16
2004年以来,在中央多项惠农政策和农产品大幅涨价“双拉动”下,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可农村消费市场依然处在“冰冻期”之中,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农村消费水平要比城市落后10年。农村消费不旺,“三个农民抵一个市民”的低消费水平,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农民“增收钱”为何不敢花?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99年,经济学家林毅夫就提出了“新农村运动”的概念,当时他撰文指出:“我国从1979年开始的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20年后的今天,走出当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内需不足、市场疲软的突破口,仍然在广大的农村。” 新农村要发展,不仅是要发展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民主”直白地放在农民面前或许是个深奥的名词。而放在具体村务管理中,则成为了解决矛盾的“钥匙”。村民自治及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正在逐步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农村的形态。 由此可见,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组建有特色的农村合作组织,事关农民经济利益的维护,事关农民民主权利的保障,事关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稳定。 本刊此次策划中反映的仅仅是重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缩影。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从农民最关心的事情着眼,从农民最急迫的事情入手,从最能见成效的事情做起,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同时,要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教育广大农民群众遵纪守法,引导农民确实增强法制意识,有序参与民主实践,理性表达利益诉求,逐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样,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更快、更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普遍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减少农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即“农转非”。由于“农转非”制度的历史原因、现阶段制度的不确定性、城乡文化冲突等原因,“农转非”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该文提出了各级政府应切实考虑农民利益和意愿,以农民为主体,做好“农转非”的准备和社会保障工作;缩小城乡差别和文化隔阂;加快建设中小城镇,使其成为吸纳农民的主要阵地;有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转移,切实解决中国的“农转非”问题,加快实现城市化。  相似文献   

17.
王国斌 《政策》2004,(9):32-33
为促进农民增收,今年初,夷陵区专门进行了研究,及时组织开展了以“抓调研助增收”为主题的“千名干部万户行”活动。我们认为,要有效解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必须在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农民市场组织化、农村城镇化上下功夫,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缺思路,愁销路,想技术,盼服务”,这是广大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所思所盼。政府应该做什么?乐亭县委书记范绍慧的回答是:“农民没有想到的我们先想到。农民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一家一户做不  相似文献   

19.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武汉市新洲区从实际出发,坚持都市农业发展方向,进行结构调整,推进特色农业发展,2004年迎来了8年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最好水平。新的一年区委、区政府面对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不高。结构还不优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业技术推广问题等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为加快都市农业发展。实现“都市农业大区”的目标,在科学规划、结构调整、体制创新、特色农业、循环经济、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和和农村劳力转移等方面都有新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20.
秋收过后,吉林省农村进入农闲季节。时刻牵挂农民生计的韩长赋省长在省政府2007年第11次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