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无论是管辖、法律渊源还是程序,国家法都根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变迁.国家法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本土化的原因,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深厚法律文化;西南少数民族对国家法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国家法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作用于宏观秩序的确立,微观秩序的构建则更依赖于民间法.清代统治者在治理西南地区的实践中正确地实现了国家法的本土化,实现了这一地区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民间法与国家法的矛盾较为突出,法制现代化西方化范式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出现很多矛盾,不利于法治秩序的建构与法律权威的树立,因此反思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作用,十分必要。文章从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入手,对两者作用进行辨析,并提出整合办法。  相似文献   

3.
惩禁邪教的法律反映出清代法律不仅严苛,而且具有严重的民俗违反性,这种立法危及到清代法律秩序的长期存在.不过,从当时大量惩禁邪教的案例来看,官员在司法实践中,或者出于情理的考量,或者出于规避责任的心理,多数时候并没有一丝不苛地执行法律,而是从轻处罚,或根本就不加以惩处,这对清代严酷的立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矫正作用,一定时期内对保障清代法律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实社会是一个分层社会,这种结构上的特征必然对法的性质、产生、发展及施行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法律作为一种人为设计的制度工具,也对社会分层起着固定、优化或相反的作用。从社会学反思理性的立场来看,社会分层作为法治的逻辑起点,必然对法治秩序的建构产生结构性的约束。因此,具体研究当下中国社会分层对中国法治的影响及化解这种结构性的张力是理论研究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5.
法治秩序在乡村的建立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但是乡村社区的风俗、情理等民间法的普遍存在是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客观现实,因此,无法撇开民间法来谈论乡村的法治建设.基于此,怎样处理好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是构建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04,(3):24
上海法律与经济研究所,2002年7月在上海注册。发起和创立者,是在民间社会影响甚大的吴敬琏教授、江平教授。依照他们的理解,市场有序化以及信用和规则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迫在眉睫,法治、宪政和政治体制改革更是至关重要。认为民间社会的成长和参与对促成这一发展不可或缺的他们,催生了该民间思想库。据称,中国当下有2500个左右的智库,几乎全是官方的。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上海法律与经济研究所等屈指可数的民间智库,不仅在官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更在民间社会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民间思想库的声音大多从公平出发,为民间立言,为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7.
民间金融具有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我国法律应对民间金融采取消极自由和利益平衡的价值取向。对具有较大影响的全国性民间金融组织予以立法规制,达到民间金融秩序法制化。民间金融本质是财产自由和金融民主,应引导民间金融良性发展,强化民间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培育民间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8.
梁瑞格 《学理论》2011,(17):215-216
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长期指导和支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和司法活动。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特点有四: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礼法结合,法有差等;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应经合义,论心定罪。  相似文献   

9.
肖顺武 《理论探索》2007,19(5):157-160
粮食市场秩序的建立是保障粮食流通的有力手段,法律制度在此发挥着硬性规制的作用。目前,我们应该从粮食批发市场、粮食期货市场及粮食零售市场三个方面对中国粮食市场交易法律制度进行建构。同时,鉴于中国已加入WTO,因此还要加强粮食市场反倾销的法律规制。粮食市场秩序的法律规制,既要注重国内立法,又要注重利用WTO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10.
韦伯论中国社会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秦统一以来,中国形成了家产官僚制的社会结构,这一结构使统辖理性化和形式正义的法律秩序因故未能形成。但韦伯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却表明:在传统主义占优势的家产它像制社会中,并非不存在产生统辖理性化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诸多社会条件,问题在于儒教熏陶出来的君子秉有一种适应现世的精神气质,从不会追问此世秩序的合法性。相反,清教的超越秩序总是与世俗秩序处于紧张对立之中,这种紧张提供了对世俗秩序进行理性化改革的持续的精神动力。对中国宗教精神气质与理性化改革精神动力之间关系的探究形成了韦伯独特的问题视角。  相似文献   

11.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规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伟 《理论探索》2011,(4):142-144
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规制现状是:现行法律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规定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会员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分立"的模式,二是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模式;现行法律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注册采取了不同态度。民间非营利组织法律规制存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督机制两个方面。提升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法律规制水平,要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决策人的治理功能,强化监督人的地位与功能,健全内部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还要完善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督。  相似文献   

12.
冲突与调适:乡规民约与国家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规民约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调化解民间纠纷以及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弥补国家法律的不足,起到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的作用。但是,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又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可能产生不利的社会效果。为更好地促进国家法律与乡规民约的结合,需要对乡规民约进行整合、引导与制约,促进乡规民约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为了拯救中国,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奋斗的一生,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精神财富。孙中山与洪门致公堂的关系就是其中的一例。洪门致公堂的由来和特点洪门是我国清代初年出现的民间秘密组织。据陶成章所著《教会源流考》一书所说,洪门是由明太祖年号洪武而得  相似文献   

14.
智楚 《瞭望》1986,(32)
四个多月前,新华社发了一条电讯稿,传播了这样一个信息:北京大学法律系经济法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计算中心在中国建立起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法律研究系统。三月十七日的日本《每日新闻》在“每日珍闻”栏中写道;这套系统“可以帮助外国商人了解中国的经济法”。六月十二日的《美国商报》的署名文章也认为“无疑能帮助外国商人与中国谈判。”看来,建立这套系统的直接目的已被承认了,因为法律环境,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 然而,当我们与这套系统的年轻的创建者接触之后,才明白了他们还有更深远的考虑。  相似文献   

15.
"德治"是现代学者对儒家社会治理模式的概括总结。现代学界往往认为儒家"德治"将治国安邦的希望寄托在圣君明主身上,因而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思想。实际上,儒家"德治"思想一方面以儒家伦理重塑传统法律的基本结构与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儒家德教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最终使国家通过公权力所建构的法律秩序与民间社会的伦理秩序形成最大限度的共识。在提倡治理创新的当代社会中,儒家"德治"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培育民间自治力量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方面有着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德治"是现代学者对儒家社会治理模式的概括总结。现代学界往往认为儒家"德治"将治国安邦的希望寄托在圣君明主身上,因而是一种典型的"人治"思想。实际上,儒家"德治"思想一方面以儒家伦理重塑传统法律的基本结构与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儒家德教提高百姓的道德素质,最终使国家通过公权力所建构的法律秩序与民间社会的伦理秩序形成最大限度的共识。在提倡治理创新的当代社会中,儒家"德治"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培育民间自治力量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方面有着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韩笑 《理论导刊》2020,(3):75-79
作为制度反腐的一种必要补充,网络反腐是公众利用网络新媒体及其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腐败行为者进行广泛监督和约束,实现预防、遏制、震慑腐败的一种新兴反腐方式,对于汇集民间反腐热情、集纳民间反腐意愿、发挥民间反腐智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针对网络反腐现实困境,可从完善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及伦理秩序三方面着手予以破解。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26)
"安顺地戏"案被誉为"中国非物质遗产第一案"而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仅源于电影《千里走单骑》本身,更多的是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法律保护的反思。该案件暴露出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存在一定问题,并影响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发扬。从"安顺地戏"案中可以看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我国《著作权法》中"作品"存在差异,这使得对其的法律保护陷入了困境。因此,应当从国内外法律保护现状出发,探寻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殊法律保护方式,从而有效促进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网络民主是当今民主的重要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其首先是能够遏制政治冷漠的趋势,以及能够调动民众的参与,从而进一步强化大众公共意识,此外,网络的民主还能够营造出一个民间治理的公共空间,能够形成自己的秩序。立足当代民主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的法治诉求,借鉴哲学、社会学等理论,力求于在法律运行框架内研讨网络民主的生成、发展、规制与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城隍信仰的历史的调查研究,从城隍信仰的缘起、发展、兴盛到没落的特殊视角,研究中国文化历史最悠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城隍信仰与当地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民间信仰的发展和演变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研究表明,城隍信仰的产生、发展、演变、衰微以及文物遗存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