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773年前,在中国西部广袤的疆土上生存着一个繁盛的王朝--西夏王国(1038--1227年),它拥有自己的文字和灿烂的艺术,它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它沿续到了第190年后,忽然在一夜之间被蒙古汗国所灭。其毁灭之彻底,让后人难寻其踪,难觅其实,西夏文明由此成为中国文明史上一段既辉煌又神秘的往事。探究神秘的西夏文明,成为对后人巨大的诱惑。西夏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回鹘等多民族的国家政权。党项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原居青藏高原,后来逐步向东扩展,曾归附隋、唐两朝。五代时期,受到中原王朝册封的…  相似文献   

2.
云南契丹后裔考说杨毓骧契丹,是我国古老民族,公元四世纪,即西晋、南北朝便居住内蒙、吉林、辽宁一带。公元9l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诸部落,建立契丹王朝(辽朝)。公元1125年,传至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金所灭。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亦于公元1214年被...  相似文献   

3.
云南西部目前是中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不仅仅因为那里旖旎的自然风光,更因为那里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施甸县.就位于云南省西部,怒江的东岸,怒山山脉尾翼的山谷中。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施甸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但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契丹之迷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搏击长空的鹰之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族。这个剽悍、勇猛、好战的民族,在中国200多年的时间里辉煌一时。但令人惊异的是,这个民族明代以来就神秘消失了。契丹人  相似文献   

4.
杨周相 《人民论坛》2013,(10):194-196
早期的藏族部落就已和中国境内河湟地区人群有了一定交往;吐蕃王朝对于中原先进文明有了更进一步的认同:吐蕃分裂割据时期青海东部、甘肃西部、南部藏族各部已隶属于中国宋王朝.西藏在元朝完全归属中央政权,其实就是藏民族经过长期交往所达成的一种对同根同源文化的最终认同.  相似文献   

5.
一、觅寻契丹人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战国、东汉时的东胡,西汉魏晋南北朝的乌桓、鲜卑都与契丹族有渊源关系.契丹族与中原王朝的交往,最早见于《魏书》北魏太祖登国三年(公元388年),直到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建立奴隶制政权,经历了500年时间.阿保机即位后,建立“神册”,立长子倍为皇太子,建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国号为契丹;947年改称辽,983年又复称契丹,直到公元1066年再改称辽;共传位九代,于公元1125年,天祚帝耶律延禧为金所俘为止,共统治210年.后来,耶律大石远走西域,建立辽朝,史称西辽.到公元1218年,西辽又被蒙古军所灭,从阿保机到西辽亡国,共有302年历史,自此辽国即在历史上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拥有漫长边界线和广阔边疆地区的国家,现代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持续经营治理的结果。历史经验表明,中原王朝开拓边疆的最有效手段是进行制度移植和文化传播,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边疆地区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国家认同,最终形成共同的国家意识,从而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地处岭南边疆的广西早在秦代就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但是原有土著民族的  相似文献   

7.
袁文杰 《前沿》2012,(12):161-162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颇有记载。但由于该民族没有文字,大量的文化文明都蕴藏于这个民族的生活生产之中,这吸引着多方面的专家学者来了解和认识这个神秘的民族。笔者以羌族民歌的多元化特点剖析其构成,呈现羌族文化的综合与交织。  相似文献   

8.
11世纪,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的西夏王朝,曾雄踞一方,与辽、宋王朝成鼎足之势。然而200多年后,随着成吉思汗铁骑所至,西夏被元灭亡。这个神秘王朝消失后,其史料与文字逐渐湮灭。今天,当人们要“破译”这个王朝的种种谜团时,都将目光转向了一块“普普通通”的石碑,它就是——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持否定态度。刘晓明、黄小荣则认为,每当非理性的游牧文明对华夏大地进行了冲击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呈现出一片生机,又迎来一个新的鼎盛时期。以秦为代表的西戌文化荡涤中原后,就有六国的统一和西汉的兴盛;以满族为代表的游牧文明入主中原后,就有了前清的文治武功和现代中国疆域、这说明,非理性文化虽带有野蛮色彩,但也有一定合理性,起过进步作用。非理性对我们汉民族素质的矫正表现在两个方面:道德是体质的矫正,通过民族融合,以强健改变了娇柔,以雄武代替了懦弱;其次是意志的矫…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视野下的草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华文化应该包括草原文化内蒙古地处祖国北部边疆,东西横跨“三北”(西北、华北、东北),位于中原、中亚与欧洲的中介地带。其主要地貌特征为草原及草原环绕中的森林、沙漠。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故乡,在这片神秘而广袤的土地上,自古以来曾经繁衍生息过东胡、匈奴、柔然、突厥、回纥、鲜卑、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二十多个草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是草原文化和游牧文明的世界性发源地和集成地,也是“一体多元”中华文化组成重要源流地之一。在中华文化的区域板块中,最具有世界性品格…  相似文献   

11.
《松州》2015,(1)
<正>巴林左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这里有契丹王朝的皇都——辽上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及四代先人的诞生地,是契丹辽文化的发源地和发祥地。契丹民族是在公元十世纪前后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舞台的姣姣者,和唐末的五代及北宋处于同一时期,与北宋形成中国的第二个南北朝时期。契丹民族纵横欧亚草原地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巴林左旗辽文化资源富集,现境内发现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址遗迹819处,有700余处就是辽代遗址遗迹。其中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中,由于对彝族复合型的民族特征认识不够,所以在其族源和民族形成等问题上一直众说纷纭。作者通过对考古材料和汉、彝史籍记载的研究,认为彝族是以古代夷叟为中心融合其它民族而形成的,其共同体早在春秋战国时即初步形成,当时被称为“夷”。由于这个共同体与其它族系的民族广泛杂居,加之地理环境和中原王朝在其分布区设置郡县,使这个共同体又被分割和打破,时常处在调整与组合中,形成各部分裂,各自为政的局面。这就是后来彝族支系众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僰人,僰人     
朱法飞 《今日民族》2008,(12):20-25
站在雄峙险峻的山崖下,仰望着峭壁上那残存的棺桩、数不清的桩孔以及具具神秘的棺木,这是我们对古代焚人仅存的印象。但是这个曾被人们认为已消失的民族,而今却又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出现,他们不仅保留着传统的语言和服饰,同时还保留着古老的习俗,在焚人深沉的历史底蕴上又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08,(11):81-82
当西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伴随而来的是区域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在中原礼乐制度的影响下,长江流域的先民们也开始用贵重的青铜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当王公贵族们的奢靡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升华为精美的艺术品,冰冷的青铜便被赋予了生命。于是,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自身文化中孕育出独具个性的区域文明。相同材质造就了不同的器形,蕴含着不同的文化符号。长江流域古老民族创造的青铜文化犹如群星闪烁的夜空,异彩纷呈。巴蜀的神秘、湘楚的浪漫、吴越的隽秀,都在一件件青铜器中凝聚成一种精神,一种文化。长江文明创造出青铜时代的又一高峰。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块神奇而又神秘的土地。碧波万顷的海洋象温柔多情的女儿深深依恋着这块土地,峰峦叠嶂的群山又象刚毅执着的儿子紧紧守护着这块土地。她曾以渊远流长的文明哺育了一个勤劳质朴的民族,又以奇异秀丽的山川吸引着千百万海内外游人;她曾以金田起义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又以百色起义为共和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她曾为了边境安宁和国家整体利益牺牲了无数英雄儿女的生命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今又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广西,一块曾经使人看不明也猜不透的土地! 广西,一个现…  相似文献   

16.
徐焰 《同舟共进》2012,(5):26-29
世界上各国的总体发展方略,决定了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方针,也影响了一个民族的文明走向。中国古代王朝长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除明初郑和曾指挥过远洋舰队外,其余时间基本只有内河和海边的水师。由于近代外国入侵者主要从海上来犯,从晚清直至新中国改革开放前,中央政府都很重视海防,  相似文献   

17.
傣族分布在我国西南边陲,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壤土相接。据1982年人口普查,有80多万人口,占云南省少数民族的第四位。傣族是较早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也是最早栽培稻谷,使用犁耕的民族之一。长期以来,他们滨水而居干栏,是一个典型的坝居民族。并与居住在同一区域的众多少数民族,共同相处,休戚相关,结成兄弟关系。历史上傣族曾建立过强大的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臣属关系,并以所创造的灿烂的傣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同时,他们又是一个跨国境而居的民族。境内外的各个部分,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渗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法制源远流长,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各历史时期,少数民族在法制建设上都曾起过重要作用,所谓中国法系,不仅包括中原王朝法律,也应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法律在内。少数民族法制的内容十分丰富,具有着民族的多样性和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反映着各民族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形态、政治组织、管理手段、文化习俗的差别。研究这些纵向和横向的差别与联系,对探讨中国法律的形成与发展,对认识当代少数民族法律习惯、传统、心理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林  许洪波 《前沿》2010,(20):137-139
纵观中国历史,从秦朝直至明清,各朝各代皆有北方少数民族袭扰中原王朝北界或入住中原的记载。为什么"外患"来于北方?为什么南北战争多是北方少数民族主动进攻?又为什么多是北方少数民族获胜?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对其蕴含的原因前人曾多有探讨,但大多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入手。这些因素固然不容忽视,然而仍需从不同方面予以补充,力争取得更完满的阐释。基于此,本文从另一个较为重要的原因——地理环境的作用着眼,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从气候对区域民族特征的影响、地理位置对区域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温度和水的变化对民族迁徙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来探究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包括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的治边方略,是历代王朝及政权在边疆治理方面,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形成的基本谋略与传统。古代治边方略是历史经验的结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影响十分深远。在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中,较为重要的是经营边疆与应对外邦的方略、地缘政治方略、博弈谋胜方略。论内容充实及完善的程度,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领先于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另一方面,中原王朝与后者的治边方略,又存在相互影响、彼此借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