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宪法赋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广泛的外交权.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仅通过行使立法、人事任免、监督等权力参与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还积极开展议会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全国人大应在增强立法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加强对外交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监督、切实发挥民意表达与聚合的功能及加大议会外交的力度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有效地发挥其外交职能.  相似文献   

2.
外交的进步性绝不是自封的,而是社会性的。中国外交的进步性、化解中国威胁论,不能仅仅求助于和平友好的政策宣示,而必须基于具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国家自主性是阐释外交政策的有效理论工具。国家自主性不仅涉及行动能力问题,而且涉及自主地位问题。国家自主性的基本类型及其自主地位性质决定着外交的性质。国家自主性包括权力主导型、制度主导型与观念主导型三大理想类型,不同类型的演进决定了一国外交进步的基本趋势,但外交的进步性还离不开合法性的认可与嵌入性的支撑。建国以来,中国国家自主性在国内经历了从权力主导型到制度主导型的演进,在外交上经历了从绝对自主性到嵌入自主性的转变。正是国家自主性的历史性演进,促进了中国外交嵌入性和观念合法性的平衡增长,推动了中国外交的历史性进步。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美国外交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是外交决策的重要信息源,不仅会影响外交政策议程的设置,还是重要的外交战略工具。但其影响是有前提条件的,媒体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取决于决策的阶段和类型,取决于政策决策者的共识度,还取决于媒体与政府、国会和利益集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外交评论》2014,(4):25-40
中国处于国内体制改革和外交战略转型的双重机遇期,在对外交往中需要在经济实力和实际影响力之间进行有效的相互转化,以实现国家利益。国家营销理论对国家战略的规划定位、体系设计与实施手段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其对战略实施阶段的多元营销手段,可以用来分析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国家营销视野下的外交战略分析框架包括三个部分:国家战略定位和道路选择、外交战略体系设计、外交战略实施。中国外交首先要在国际体系层面找准国家定位,在国内层面找准政策定位,在外交路线上做出明确选择。中国逐渐将经济外交列为核心外交政策,辅之以公共外交、文化外交等政策手段,围绕"实力与权力之间的有效转化"这一核心议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层面进行外交布局。中国在价值塑造、市场细分、促销渠道等外交战略实施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外交决策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在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政治制度基础之上,是西方国家对于外交决策实行监督制约的组织和制度上的保证,对于西方国家外交政策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这一监督制约机制主要包括议会监督、政府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其主要功能是:监督外交决策和决策机构是否依法行使外交决策权,以及在执行外交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违法行为,保证外交决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促使外交决策者根据客观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调节和平衡国内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与需求。西方国家外交决策监督制约机制由于自身存在着阶级局限性以及种种弊端,因而其监督制约效能又存在着有限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关于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的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立意高远,充分显示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于当代中国外交的根本转型与分期问题存在一些分歧。本文从外交政策分析理论的视角出发,就外交政策的根本转型提出了三大标准,并将其用于研究当代中国外交。由此得出的结论与多数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那就是当代中国外交经历了三大根本转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文章最后对当前中国外交的新发展及可能的未来走向也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新闻媒体同外交决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国家的“媒体外交”,也就是利用新闻媒介来推进外交政策的方式近来已经成为外交学的新领域。在定义“媒体外交”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媒体外交盛行的客观条件,并集中讨论西方国家新闻媒介对政府外交决策的作用以及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控制媒介报道的基础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时代观、格局观、国家利益观及外交策略等方面较为全面、系统地析论了邓小平丰富而深邃的外交战略思想。这不仅为我们再次展示了邓小平超凡的外交智慧,而且对于进一步理解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外交是以和平方式实施国家对外政策的工具,其和平本质决定了外交手段与军事手段的根本不同。外交不是权力政治,也不是对外政策,而是按照一定规范和平处理国家间关系、落实对外政策的过程。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对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历史经验昭示:和平的外交战略而不是军事和战争战略,才是国家崛起的明智选择。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崛起的中国需要坚持和平的外交战略。坚持和平的外交战略,不是期待国家为外交准备任何成功的利器或其他实力资源,在国家强大之后展示武力,而是要充分利用好作为国家资源的外交工具。为此,不仅要关注和讨论外交,而且要把握外交的本质,从外交的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按照外交规律办事,注重制度创新,让外交资源尽其所能,让外交人员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11.
青年外交是国际交往中存在的青年现象,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外交是国际政治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家间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国家外交活动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标志。青年外交日渐呈现出由边缘走向中心、由补充走向主流、由双边走向多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黄金祺 《外交评论》2005,(3):100-104
《世界外交大辞典》“外交”条目提供了外交新定义,是在外交学中国化方面所作的尝试。新定义有如下理论特色:1.以中国的立场和观点来研究和表述一般外交学的普遍学理;2.突出主权和外交的关系;3.把“维护本国利益”和“实现对外政策”并列为外交的两大使命;4.把外交采用的方式限定为和平方式;5.兼容“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下的外交;此外还列举了不同含义外交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相似文献   

13.
论美国媒体及媒体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体外交"是国际关系学科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问题。美国传媒,作为美国"软权力"的强有力的体现,美国文化产业的支柱之一,已经成为美国实施以推行政治文化为目的的媒体外交的一个有力工具,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敏 《外交评论》2006,78(1):36-43
适应后冷战结时期经济全球化在上层建筑层面的文化领域的影响和反映,中国提出和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政策的主张和行动,勾勒出后冷战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轮廓和内容。包括对内巩固传统文化,丰富中国文化;对外参与和利用国际多边机制,推动文化保护、交流与合作;并在国际上主张文化多样性,开展文化外交。文化外交正丰富和充实着中国的总体外交,赋予中国外交更多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5.
多边外交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平台——重新认识多边外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外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双边外交为主。自1971年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席位之后,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此后,我国多边外交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局部参与联合国的活动;二、多边外交政策大调整,全面参与联合国的活动;三、积极进取,开展多边外交,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在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和谐世界”这一重要理念的指导下,多边外交作为构建和谐世界的平台,将为中国外交开创一个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安全威胁尤其是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现实性挑战。警察外交作为我国一种新兴的外交形态,体现了我国外交活动日益多样化、立体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发展警察外交,是我国总体外交战略的根本要求,也是公安工作创新实践的必然结果。文章基于对当代外交发展现状的认识,对我国公安工作实践领域当中存在的外交活动进行了界定,提出了警察外交的概念,并对其内涵及兴起的动因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五大变化 ,包括外交从受意识形态制约转向按国家利益要求选择对外政策 ;从反体系外交转向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体系 ;从简单地按敌我友划线制定对外政策转向不结盟和全方位外交 ;从在美苏两超中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转向独立自主 ;从以政治、军事安全为外交主要任务转向重视经济外交等  相似文献   

18.
浅析俄罗斯能源外交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俄罗斯在国际社会大搞能源外交,并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有其现实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我国作为一个能源需求大国,应借鉴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策略,来促进我国能源外交战略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解读文化外交:一种学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胡文涛 《外交评论》2007,82(3):50-58
文化外交是促进国家间、人民间相互理解与信任,构建和提升本国国际形象与软实力的一种有效外交形式。相互性、长期性和诚实性,构成文化外交的主要属性。文化外交源于文化关系而“高”过之;突出双向交流与相互沟通,而异于公共外交那种单向信息输出和强行价值灌输的特征。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和研究在不断升温,但其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实际地位的确定仍需不断深化。对文化外交的解读,旨在警惕文化外交冷战模式的再现,尽力使之回归本质,为推动国家之间、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而用,为建构一个和谐的世界而用。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文化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智 《外交评论》2003,(1):83-87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文化外交成为外交的一种新型方式。本文试图从跨文化的国际传播角度,结合外交实践,探讨文化外交的内涵、外延及其地位作用。该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拓展对外交概念的理解,强化外交活动的自觉,加速全方位、立体型外交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