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超大城市是中国特色的全新共同体形式,它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关系、公共事务、公共舆论三个方面呈现了超前意义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得超大城市治理获得了超越地方性的意义,无论是在国家统治逻辑转型的意义上还是在执政逻辑转型的意义上,超大城市治理已经上升为国家治理的新时代前沿。作为国家治理前沿的超大城市治理,必须聚焦于超大城市的公共权力体系现代化建设、超大城市的公共政策供给体系现代化建设和超大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进城     
李伟 《小康》2013,(2):113
人为什么要到大城市来?究竟是大城市好,还是小城市好?以目前舆论来看,对大城市的诟病者多,褒奖者少。在这种大背景下《,城市的胜利》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大城市的褒奖和推崇,书中引用了大量美国和西方的数据和案例,尤其用到作者本人的经历和思考来说明大城市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也愈益严重。治理大城市病、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已成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政府管理者排上行政日程的重要问题。集聚经济的作用,决定了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大城市化趋势,但大城市化未必一定会产生"大城市病",完善的市场体制可以使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形成自动调节机制。相反,集权体制的存在,则使城市人口规模呈更大(或尽可能大)的倾向;在集权体制下,亦不可能有效地控制大城市人口的迁移增长。治理大城市病、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口问题,改革集权体制,打破城乡壁垒,这才是治理"大城市病"的治本之道。  相似文献   

4.
到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有2/3将集中在亚洲。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总裁佐藤光夫在研讨会上所作的报告,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21个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亚洲将占13个,其中包括中国北京、上海,泰国曼谷,印度孟买、加尔各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大城市还有多少幸福感?"这样的讨论已经成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热门话题,因为大城市生活中的种种不便造成了城市居民欲罢不能的心结。 GDP与幸福感之辩能否求解城市病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城市发展实践表明,大城市人口总量呈现动态演化过程,其中,人口迁移是影响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的主导因素。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态势影响着城市公共政策的选择与制定。本文在基于中西方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的历史数据,以及人口迁移理论梳理基础上,探讨影响中国大城市人口总量变动的因素及机理,并思考其对新一轮城市发展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新一轮区域经济均衡化政策的实施,中国东部沿海大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外部压力趋缓,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口的吸引力仍然存在。中国特大城市人口总量增长将会逐渐进入平稳增长。中国人口有序流动迁移的大环境正在形成中,未来大城市人口调控有望转向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开场白〕前一阵各大电视荧屏掀起了一场《蜗居》狂潮,电视剧收视率一路飙升,关于电视剧的评论也是满天飞。狠批和禁播事件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其中反映的大城市白领的生活状态令不少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最近,有上海白领选择逃离大城市,到二线城市定居。这正是: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魅力,也有大城市的无奈,中小城市也有各自的问题和各自的精彩。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些人觉得在小城市住的时间长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缺少一份激情;而在大城市住久了,又感觉到特别的喧闹,没了那份安静;小城市舒适安逸,可待着似乎不甘心;待大城市有很多机会,可是生存压力和心理压力很大。人这一生会有很多选择,而最难的就是作出正确的选择。那么——  相似文献   

8.
《小康》2019,(33)
正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58%。一方面,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迅速发展,北京、上海、深圳等常住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已达到13个;另一方面,小城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占据我国四分之一的城镇人口。近年来,小城镇的人口持续稳定增长,说明在大城市之外,小城镇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在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生活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大城市因为经济发达、就业机  相似文献   

9.
去年在加拿大8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深切地感到这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开放型的国家,也是.个年轻的移民国家。我们住在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较僻静的街区,这里住有黑人和亚洲的菲律宾人、越南人、印度人等;漫步街头或乘地铁和公交车,经常会看到身披长袍的阿拉伯人、头缠大帕的印度人、斯里兰卡人等;而和华人十分相像的日本人、韩国人也不少。  相似文献   

10.
2010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万州发展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一年多来,万州区人大常委会通过充分行使决定权,全力助推了第二大城市建设。在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加快把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决定后,万州区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毋宁说是大城市化。形成这种城市化模式的根源在于,资源完全由权力来分配,而官员们当然乐于把资源集中于自己居住的大城市。有一些经济学家也滥用规模经济理论,基于狭隘的经济效率,为这种大城市化提供依据,而全然不顾这种大城市化模式所带来的严重社会、文化与政  相似文献   

12.
由于农民工工资与城市生活成本的无关性、农民工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城市病的不敏感性、以及大城市居民中劳动人口很大的迁移成本等市场失灵问题的存在,大城市工人丧失了向厂商索取较高名义工资以补偿其较高生活成本的能力,大城市工人较高的生活成本很难实现向厂商的传导和转嫁。此时,厂商享受着大城市较高的聚集经济带来的高效率,却不用对工人较高生活成本进行补偿。这种市场失灵,是生产与人口在大城市过度集中问题产生的市场内生性原因,而政府对大城市的倾斜性投资政策,可以加重过度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城市不稳定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徐卫亚,陈丹妮(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急剧膨胀,施工扰动越益剧烈,大城市面临着环境质量恶化、资源储量匮乏的困境。大城市不稳定性已越来越成为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一、大城市不稳定性研究的...  相似文献   

14.
2大城市化还是小城镇化就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规模而言,发展大城市是城市化的主流。1980年代初至上世纪末,"小城镇,大战略"一直被倡导,但市场机制发生了作用,在这20多年中,大城市的工业化和人口聚集效应愈来愈明显,"小城镇,大战略"实际被放弃。然而随着大城市病愈发严重,房价高企,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等因素,政策的天平似乎再次转向,小城镇又受到人们的亲睐。一般的理解,大城市化侧重于发展大中城市,人口、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大中城市集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老龄化正加速发展,其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老龄化压力在东部大城市尤其严重,而劳动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舒缓了大城市的老龄化压力.伴随人口流动,大城市向农村和中西部人口输出省份反向输出了老龄化压力,同时,随着财富向大城市的转移,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可能加剧.对于这样一个人口流动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应持肯定态度,因其符合规律与现实.为舒缓老龄化进程与压力,立足有利于人口迁移及地区发展均衡,应改变人口生育政策;建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补偿机制;教育体制也应相应调整,并期待更多善待城市新移民的政策.  相似文献   

16.
国际大城市带是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生产力最具活力的区域,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以大城市带作为经济支撑点,国内大城市带及相关经济区的兴起为沈阳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有些企业、事业单位不从实际出发,片面追求大城市的优越条件,成建制地往大城市里乱搬迁。有的把刚建成的办公楼、厂房和生产设施等弃置不用,搬到大城市重建,不仅使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发挥作用,而且盲目扩大了基本建设规模;有的从小城市搬到中等城市,再搬到大城市,连续几次搬迁,严重地影响了工作;有的科  相似文献   

18.
赵亚 《重庆行政》2014,15(5):35-36
正小城镇不仅是承接农村人口转移、联系大城市和大农村的重要枢纽,更是控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大城市的一道"防洪闸"。因此,完善小城镇各项社会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农村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纽带"和"闸门"作用,有利于促进大城市、小城镇、大农村三者协调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居民聚居点、小城镇、大城市转移的势头不减,小城镇发展的总体态势不错,但也  相似文献   

19.
上海是我国沿海最大的城市,具有世界港口大城市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点。如何充分认识上海大城市的特点,建构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是深化改革,实现整个上海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大城市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大中城市快速发展是世界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规律。现在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再也不能墨守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成规。湖北城市化的发展方针应该是:充分发挥特大城市优势,壮大完善大城市,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发展小城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