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海森 《北京观察》2012,(11):52-55
正如同诗画界那样,摄影界经常有人讲"意境"。摄影中的"意境"究竟是什么?摄影中是否有那么多意境?讲摄影、写文章的人每必说意境,但拍照片的人却很少讲。在与杨海森的接触中,从未听他说过"意境"二字,但当看到他的作品时,反而使人对"意境"有了一些模糊的理解。意境究竟是什么呢?有关论著常用"情景交融"这句话来解释意境,在对自然、山水、景致的描绘中,有的给人以空旷、寥廓的联想,有的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感受,这些都给欣赏者留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引发其无限遐思。但这种境界很难用语言来表述,它是一种模糊的表述方式,是一种暗示,使人能领悟到一种无限的景外的远致。  相似文献   

2.
小说意境作为自觉的审美追求从中国古代开始一直延及现、当代文学 ,新时期小说意境的追求既是对传统文脉的对接 ,同时也为满足特定时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新时期小说意境的美学内涵体现在情节淡化、场面描写、人物塑造等诸多方面 ,意境创造的方式可以概括为 :化情旨为场面、虚实相生、文体融通。小说意境应该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3.
图像的语言     
正摄影被称做"图像的语言",不是没有缘由的,摄影其实体现的是摄影者的思想、修养、鉴赏力和创新精神。从镜头前转到镜头后,贺贝奇通过自己的视角和情感,去尽量捕捉最生动的画面,尽量让每一幅作品体现出真实的、有气韵的感觉。他镜头中的画面不只是一时  相似文献   

4.
"缘情"、"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有所相通,但因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区别。李清照的词既坚持了"本色"又融合了发展性因素,"缘情"同时兼以"言志",具有双重的美学倾向。从文体发展历程的宏观视角看,两宋之交是词由以"缘情"为主转而"言志"为主的重要嬗变时期。易安词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甚至堪称考察这一时期宋词演进的范本和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5.
<正>"山寨明星"的"山寨行为",是否构成欺诈侵权应视情而论。表明真实身份的一般娱乐性"模仿秀",不算欺诈,也未必侵权;若故意模糊真实身份,甚至假冒明星之名参与商业化活动的"山寨行为",则涉嫌欺诈和侵权。应该说,"山寨明星"所具有的"明星肖像"是天生的,不存  相似文献   

6.
乡情·灵动     
王亮 《两岸关系》2011,(8):71-72
盛夏的前门台湾街热闹非凡,在这里举办的两场不同风格的艺术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观看。7月20-7月29日,由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大学两岸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乡土情·同胞情--2011走进台湾摄影展”在台湾会馆举办,摄影作品全部出自台湾在校大学生之手,记录台湾民众最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7.
丘斯迈 《理论月刊》2004,(5):132-133,142
秦观是北宋的婉约词大家,他在中年以后屡遭贬徙,其凄楚之情通过词的创作表现出来。凄婉、哀愁是 他后期词的特点,也是他坎坷身世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8.
在校庆80周年收到《黄埔情缘》,真是双喜临门。编辑出版这本书,是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我看了,内心欣兴。这是我的精神食粮、生活指南,是终身珍品。我还要留给后代,让他们永远不要忘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孙万春《黄埔情缘》是一本内容真实、丰富、珍贵的好书,它系统介绍了黄埔军校各时期的发展、变迁,以及各期学生的入伍、升学、毕业时间、地点和毕业生人数,也介绍了各期学生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的功绩,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历史文献。当然,本书也有不足之处,编这样一本大型出版物,在所难免。抗日战争正面战场24次会战概略,以…  相似文献   

9.
摄影术自1839年问世以来,历经百年沧桑,而今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喜爱。摄影可分为许多门类,如风光摄影、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和专题报道摄影等。而专题报道摄影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在艺术实践中强调人的感性能力在艺术中的自由发展,不注重“人工雕凿”,主张通过一组照片,真实地反映一个专题,并在真实的基础上溢美、扬善,以作品的内容去打动读者的心灵。少数民族题材的专题报道摄影是专题报道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摄影创作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摄影现象,能体现少数民族的风貌,时代的特征和摄影家的风格。它…  相似文献   

10.
谈到意境 ,大多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专利 ,是属于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的论题。即使有人在文章研究中谈 ,也都是称之为“文境”。而且论“诗境”者多 ,谈“文境”者少。其实 ,散文作者和诗人一样 ,也追求一种情和景、意和象的艺术融合与统一 ,也期望创造一种主观内情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所以 ,有无意境 ,意境的深浅 ,也是决定散文粗细高低、俗雅品位的重要因素。作为散文的意境 ,与“诗境”有相通相似之处 ,也有自身的审美特质。一 散文意境的审美特征刘勰说 :“神用象通 ,情变所孕。物以貌求 ,心以理应。”当作者的“情与景…  相似文献   

11.
正年轻的时候,曾经玩过相机。但真正迈入摄影艺术的殿堂,应该是几十年以后在政协和几位朋友一起开始的。其中,风光摄影无疑是大家最经常接触、最喜爱的热门课题。一位摄影家曾说过:人像难在神情,风光难在意境。我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感悟到,风光摄影并非简单地记录客观的自然景象,它所追求的意境,很重要的是包罗  相似文献   

12.
卞文 《黄埔》2011,(4):60-6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特征的是中国的书法艺术。汉代杨雄说得好:"书为心画"。书法以它特有的"形态"表现着书法家的意境,它那跃然纸上错落有致的点线是境界中智慧的体现。滕墨之的书法以情为基石,以意为书法的生命力,以丰富的书法人生感悟为涵养,在灵动间畅想,开创了一代美妙书风。书道尚意,得意可以通神,所以书法全其意而已。而要表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与交流》2007,(5):43-43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和文学的核心范畴,指的是文学和艺术作品里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及所形成的“意与境浑,情与景化”的审美想象空间,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对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概括。实际上,企业对于品牌名字的选择,是对一种文化的选择和这种文化所体现意境的认可。所以,能否利用中国文学和艺术所具备的独特意境,创造出大气而有意境的品牌名字,  相似文献   

14.
缘事说是中国气派的文论瑰宝,但一直被文论史所掩埋。"事"是言说或书写的能指,缘情和言志只有在"事"的观照下才能合情合理。缘事而发不仅是文学和诗学生成规律,而且也是整个上层建筑生成的普遍规律。对中国古文论缘事说发掘考辨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深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国军 《前沿》2010,(18):147-149
学术界对“诗言志”与“诗缘情”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很少从“表现”的角度对它们研究。所谓“表现”,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著。如果从“表现”层面来研究文艺理论范畴或命题,则主要指“偏于自我表现”的内涵。本文在辨别“情”“志”的基础上从中国古典美学“表现”的视角对“诗言志”与“诗缘情”作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申淑华 《求索》2012,(5):151-153
陈乾初的人性论包括性之"时"与"实"两方面内容:"性之时"是通过对"继善成性"、"尽心知性"中"成"与"尽"的独到解读,凸显人性的时间性、动态过程性和结果的证成性;"性之实"则强调对人性的言说要切实有据,而非悬空徒说,这主要体现为反对宋儒天地、气质之性的划分,乾初认为气质之性即天地之性,性善气情才皆善、气情才构成性的内容。乾初强调性之"时"与"实",是出于对佛家言性之虚的批判及对王学流弊的纠正,因此他特别强调功夫,化本体为功夫。乾初之学属于修正王学的心学,同时体现了实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5,(22)
<正>10月24日,常州·台湾"两岸情"摄影艺术交流25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一的"台湾摄影家看常州"摄影作品展在台北市图书馆隆重举行。本次摄影展由台湾中华艺术摄影家学会、台湾摄影学会联合主办,参展作品汇集了25年来台湾摄影家历次来常创作的百余幅优秀作品。30余位台湾摄影家获颁优秀作品奖章。摄影展共吸引台湾各地观众8000余人到场参观,百余位两地摄影艺术家开展了摄影艺术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18.
天真,这个词用在孩子身上总是蕴含着赞美之意,自然流露的是一种未被社会教化和精神污染的人性本源,这种本源体现出的人性善良、洁净和天然稚趣,也是艺术创造者不懈追寻着的一种审美情趣和境界。天是自然,真是本源,摄影作品《童趣》的天真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作者的拍摄意识和手段上。以纪录和表现社会生活及新闻事件的摄影,人  相似文献   

19.
正3月30日,"情满黄山"——李松茂黑白艺术摄影展在安徽黄山风景区开展。此次摄影展共展出李松茂的44幅摄影作品,其中大部分以黄山的风光为主,记录他20余年44次登黄山的所见所感,还有部分表现了数十年来李松茂在台湾的所见所感。作品全都以黑白色调呈现出来,供摄影爱好者参观交流。古稀之年的李松茂是台湾著名摄影家,1973年师承国际著名摄影大师郎静山,45年来一直醉心研究黑白摄影及暗房冲放技艺,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摄影联盟会员、美国世界摄  相似文献   

20.
洛婕 《创造》2021,29(2):81-82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地区的人民和党员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进行异地搬迁,并在福建省的对口帮扶下,通过勤劳奋斗开辟戈壁滩、开启新生活的故事.该剧以非常真实的视角展现了现实层面中国共产党在"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坚定决心和坚实行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价值取向,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