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需要经历周边利益共同体、周边安全共同体和周边命运共同体三个阶段,其中周边安全共同体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周边安全共同体构建面临权力竞争、机制竞争和观念竞争等主要挑战,需要循序渐进,从观念共识到共同行动,从机制对话到机制协调,从大国协调到机制统筹,最终推动周边安全共同体的实现。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中国周边安全战略的良好运筹,中国应该通过"双重协调"战略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刘卿 《国际问题研究》2022,(2):1-19+153
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理论为因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变化、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而不断创新,它弘扬了和平发展的外交思想,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理念,倡导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这一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品质,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突出中国与周边共同发展的核心内涵,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实践中,中国周边外交重视元首引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新安全观与区域安全合作,强化人文交流,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优先区域,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一带一路"息息相关。中国与东盟应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发展安全,增进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命运已经与世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秩序重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进程。世界资本主义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引发严重后果,并形成锁定效应,使资本主义发展陷入"卡夫丁峡谷",这将是未来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基本世情。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狭隘的意识形态偏见,包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共同发展,展现出多重世界历史价值。本文认为,命运共同体世界将推动人类社会形成新的发展范式:一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为主导的政治范式;二是对话谈判、求同存异为主导的安全范式;三是合作互补、开放共赢为主导的经济范式;四是互学互鉴、多样共存为主导的文化范式;五是保护优先、绿色低碳为主导的生态范式。但是,命运共同体世界的形成应遵循双边命运共同体、多边命运共同体、区域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多层联动、循序推进的方式为发展路径,并要把握好虚拟共同体转型和命运共同体创建的辩证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无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导者、引领者和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5.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卓有远见、符合区域内国家的发展利益的。老挝将一直持续支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致力于由"陆锁国"发展成"陆联国"。  相似文献   

6.
张瑞昆 《东南亚》2010,(4):12-15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与老挝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自此之后,两国关系进入了平稳发展的历史时期。中老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不断交流治党理政经验;两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合作,在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两国的经贸额快速增长,联系日益密切。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中老两国已经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关系,中老睦邻友好与全面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既具有深厚的地缘和历史人文基础,又在经济发展、地区安全和观念认同等诸多层面具有现实的支撑性与推动力。虽然马来西亚与中国体量差距很大,但作为东盟最核心的成员国之一,能够在促进东盟与中国合作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中马两国可以优先从利益(经济)共同体入手,渐次在安全共同体、社会文化共同体层面取得进展,而现实利益、彼此认同和国际机制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正自2013年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以后,中国政府于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论坛上正式提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文件,希望有关各国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经过中国及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一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标志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为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意义,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五位学者以笔谈方式,分别讨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理论创新以及对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和"大国命运共同体"的深入思考,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的,具有正义性、和平性、包容性、综合性和科学性。它反映了一个崛起的中国如何处理与外界关系的思想理念。"命运共同体"建设首先需要中国运用物质力量来推动,但它拒绝简单地被"国强必霸"的传统思维来分析和理解。运用西方既有主流理论范式来理解和分析"命运共同体"有其局限。中国外交需要中国思维和视角。过程建构主义是主流范式之外的中国理论创新,它可以赋予中国外交政策及"命运共同体"以新的解释。但过程建构主义仍是单一范式研究,而由于"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复杂、具体的问题导向研究,因此,借用分析折中主义,并纳入过程建构主义来分析和考察"命运共同体",可以发现,"命运共同体"既是一个经济、政治和安全秩序,也是一个观念秩序;利益共同体是它的基础,安全共同体是它的保障,共有知识的建构是其最高标准。共同安全是"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和战略目标,即它展示的和平发展战略凸显了中国尊重他者的合理安全诉求;合作共赢原则反映了在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深化的国际格局中合作安全的重要性;伙伴关系战略则展示了中国探索和实践"同盟安全"之外的新安全观的外交努力。  相似文献   

11.
从远古走来的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凸显以"和"为本的"天人合一"理念。其特点是:在天下一家观念下,践行朝贡体系、"和亲"政策,以中国中原为中心,周边围绕中心转,在以"丝绸之路"为路径,呈现"万邦来朝"的命运共同体的盛况。东北亚命运共同体"返本开新","本"为"和","开新"为"与时偕行",继往"丝绸之路"开拓"一带一路",在结伴不结盟,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开放道路上,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局面,实现中国梦与世界之梦。  相似文献   

12.
郭树勇  于阳 《东北亚论坛》2021,30(4):109-126
东亚人文共同体的建构是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依托,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在区域层面的重要内容与主要环节之一.人文共同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一种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容.古代东亚文化共同体初见于汉代,鼎盛于隋唐,17世纪中叶明清嬗代后逐渐走向衰落,西方殖民东侵与近代 日本扩张等因素使其趋于崩溃.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亚群体性崛起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东亚人文共同体的当下建构有了现实可能.文化区域主义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是国际政治社会学的重要体现.以该视角分析东亚人文共同体建构的前提条件,可以发现东亚地区存在由历史塑造的相似价值观,东亚文化在域外文化压力下具有一定的"抗逆性",但区域内核心行为体对构建人文共同体尚未形成一致的强烈意愿.在推动路径方面,当前东亚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文化领导者,官方与民间的多层次推动会因历史与政治问题受阻,东亚文化主体性建设须克服"例外论"陷阱.因此,推动建构人文共同体需将文化作为 目的而非手段,由此尝试强化行为体的构建意愿;在推动主体上避免单中心主义,重视多边协调;方式上在坚持依托政府主导的跨区域对话机制的同时,应深化区域内文化产业合作、推进民间 自发性人文交流;在内容上需注重兼收并蓄,融合传统价值观与新兴文化,逐渐实现东亚各国文化的多元一体.人文共同体将以更具实践性、灵活性和包容性的方式在东亚展开,为多元一体的东亚国际体系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态势更加明显。伴随亚洲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应运而生。亚洲命运共同体是在总结共同体发展历史和亚洲国家区域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及亚洲地区的新变化所提出的制度和理念创新,应包括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三个支柱。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基本目标是在亚洲建立和谐共生的新型国际政治秩序和合作共赢的新型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14.
在"逆全球化"现象升温、中美关系充满不确定性、周边总体稳定且有明显发展优势的新环境下,中国可以将周边作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侧重点,尝试构建"新型周边关系",进而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新型周边关系是中国开始从参与者、建设者逐渐转变为引领者、贡献者的新身份定位下,为了推动周边关系与时俱进、给周边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而倡导构建的一种新的周边关系模式。新型周边关系以"亲、诚、惠、容"等新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周边命运共同体为新的建设目标。中国要在"利益—责任—规范"为核心的新型周边关系理论的指导下,夯实周边利益根基,深化战略机制对接,打造中国外交战略前沿和新增长点;肩负起建设性大国责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逐渐淡化周边疑虑分歧;增强软实力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引领周边共同改革和完善现有国际规范;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在周边积极探索第三方市场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此来构建新型周边关系和周边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量复杂多变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出现,以"非军事性"为特征的"资源性"安全困境日益凸显,冲击着各国政府及跨国组织的现有安全政策和安全合作机制,传统安全共同体难以应对新的挑战。文章通过对安全共同体理论的反思,提出了建构"非传统安全共同体"的设想,对其特征、类型、动力、建构路径等进行探讨,并对多边主义进行了新的理论扩展。非传统安全共同体强调国家间面对共有威胁时的共同命运,提倡"类安全"意义上的联合与共享,是消解"资源性"安全困境的有效途径。"和合主义"以"优态共存""共享安全""安全共治"为核心范畴,是非传统安全共同体的价值前提,"多元多边合作"是建构非传统安全共同体的最佳方案。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区域、次区域等各层次的非传统安全共同体建构,也是中国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推动建立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新思想和新实践,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是中国的"世界梦"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示,也是实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实践。拉美是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伙伴。21世纪初中拉经贸关系取得跨越式发展,双方利益日益融合,中国与拉美国家已初步建成互为发展的命运共同体;随着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及人员交流的扩大,包括走私、贩毒、有组织犯罪等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中拉双方的共同安全问题;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全球挑战的不断增加使中拉双方正在成为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政治命运共同体。但由于中拉经济结构转型调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国因素以及中拉身份认同的变化,中拉构建命运共同体面临诸多挑战。在挑战面前,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与拉美国家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推动建立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新思想和新实践,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是中国的"世界梦"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示,也是实施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实践。拉美是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伙伴。21世纪初中拉经贸关系取得跨越式发展,双方利益日益融合,中国与拉美国家已初步建成互为发展的命运共同体;随着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及人员交流的扩大,包括走私、贩毒、有组织犯罪等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中拉双方的共同安全问题;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全球挑战的不断增加使中拉双方正在成为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政治命运共同体。但由于中拉经济结构转型调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美国因素以及中拉身份认同的变化,中拉构建命运共同体面临诸多挑战。在挑战面前,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耐心,与拉美国家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解决全球纷繁复杂矛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深入学习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编辑部组织召开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座谈会,就习近平外交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开了深入研讨,会后组织四位专家对各自的会议发言进行再梳理和完善,并分别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为题进行刊发,以期深化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内涵与政策实践的研究,引导学术界深入开展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16年G20中日首脑会谈,是自2014年以来第三次中日首脑会谈,为改善中日关系提供了新的机遇,习主席主张的"命运共同体"思想成为G20后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自2013年3月以来,习主席对"命运共同体"思想不断阐释,希望为国际公平公正秩序构建新的蓝图。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冷战中大国争夺主导权的思维,是关于国际秩序的新主张,对中日关系的顶层设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今后,中国与日本应以"命运共同体"为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努力使中日关系重新回到"再正常化"发展的轨道,并与东亚各国一起增进共识,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非洲外交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真实亲诚"与正确义利观为核心理念,把帮助非洲国家实现自主可持续发展同促进中国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等方向发展,中非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事务上取得了巨大进展。中国对非洲外交的理念与实践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