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作为把新乡贤组织起来的一种形式,基层商会因其广泛的社会联结、扎根社区的动员能力等发挥着带动产业发展、促进良好治理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的功能,但是其也存在着带动集体经济发展能力不足、人才流失普遍以及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从构建人才可持续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建立基层商会联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促进基层商会参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乡镇是乡村党建的大后方,是乡村治理服务的中心,是乡村的经济中心,只有建强乡镇‘龙头’,才能实现乡村振兴。”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郝胜勇说。近年来,大冶市坚持“强村必先强镇”,全面加强乡镇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优化镇级综合治理和政务服务,推动乡镇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湖北的“必答题”。2021年,湖北省委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省委提出,湖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迫切需要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近日,全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在汉召开。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荣灿强调,要强化党建引领,推进乡村治理,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如何深入推进?怎样聚焦主题,抓住主线?重点有哪些,精准发力方向在哪?本刊特推出特别策划,解读相关会议精神,集中呈现公安、黄冈、大冶等地工作经验,供广大党务工作者及各基层党组织参考。  相似文献   

4.
宗族村庄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村庄聚落样态,具有鲜明的血缘纽带特征。虽然近代以来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外部输入不断增多,但粤西黄村以宗族组织为代表的传统因素在当下的村庄治理中仍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其内生性因素强于外嵌因素,不仅能团结村民宗族成员,号召募捐获取村庄发展资金,而且通过成立村庄治安队为村庄提供了治理秩序,并以宗族组织与县、镇博弈以获取村庄发展资源。以村两委、乡镇、县为代表的现代治理组织在黄村的治理中无法取代黄村村务理事会的治理效用。挖掘乡村社会本身所含有的特殊资源,也许是宗族底色下大型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加强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乡村振兴需要加强乡村社区治理,实现乡村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日趋多样化,而乡村社区治理模式相对单一;城市社区服务内容较为齐全,而乡村社区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城乡社区治理在治理模式、社区服务内容、治理主体以及运行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未来促进乡村社区治理需要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相关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乡村治理面临社会阶层分化、治理主体缺位、党组织建设不完善等困境,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迫在眉睫。理论分析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的逻辑机理,发现:党的领导是乡村治理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坚强堡垒、创新基层治理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客观要求。新时代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基层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党建引领乡村共治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但现实场景中出现了社会联动不足、党建悬浮、治理碎片化等困境,故而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自主性来适应乡村共治需要成为关键的议题。本文基于集体行动、政治耦合、法团主义与赋能理论构建了“政社关系驱动→政治耦合过程→党建引领共治结果”的理论框架,并结合“五社联动”的多案例,阐释了案例中所呈现的“卷联式培育”逻辑。研究发现:(1)党领共治包括利益、权威、价值嵌入的政治耦合过程;(2)不同的政社关系和耦合方式衍生出党建引领下四种强弱配比的卷联—培育模式;(3)党建引领“五社联动”可以通过资源输入、组织赋权、话语宣传三条路径,卷联社会资源、培育主体能力、适应乡村共治。基层党组织遵循卷联式培育原理发挥自主性以适应乡村共治需求,不仅实现其自身与社会主体间的双向赋能,而且为化解乡村治理行政化、激励社区善治提供了有益的治理启示。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中,大部分乡村因精英外流导致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衰微并引发系列连锁反应,政府制度嵌入与现实乡村社会难以有效链接,社会治理面临诸多挑战.文章厘清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格局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浙江各地寻找传统文化资源、基于权力清单的政社互动、乡贤回归与基层精英资源的整合等探索创新,探寻总结精英外流背景下乡村治理挑战与契机应对的良治之法,从政府、社会组织、村民三者角色,探讨如何重构精英外流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加大向农村社会输送资源的力度,乡镇治权经历了从被动弱化向无序扩张的内在转变,对权力进行监督成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当前乡村治理场域逐步建立起以层级分布和条块互动为基本特征的乡村监督体系,构成了乡镇政府推动中心工作的新机制,并逐渐建构成为乡村治理模式的基础性逻辑。通过监督进行治理是当前乡镇政府运作的创新治理机制,一方面具有治理模式转化、政策层级统筹、政策落实考核的制度功能,另一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纪检监察组织在监督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使其能够借助问责机制介入治理过程之中,实现对乡镇治权的自我约束。作为反向激励形式,通过监督进行治理有着深刻的制度基础,其有效运行依赖于控制权结构的内在调整、治理资源的项目化运作以及数目字管理的普遍运用,是影响乡镇政府行为的另一重面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提出的二十字方针以及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具有相同性。无论是乡村振兴或是社会治理,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实现农村场域的振兴,现代化是必然要求。农村场域是重点、更是难点,必须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振兴”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湖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农村的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促进乡村振兴。新的发展阶段,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振兴这个目标,党建引领是“根”和“魂”,乡村治理是着力点、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网格化治理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网格单元—网格员—网格长”这一套技术治理体系在进入乡村社会时,冲击了“村民群众—小组长—村干部”这一套既有的自治体系。合并小组与重新划定网格单元激化了小组间既有矛盾,破坏了村级自治的社会基础。从小组长中选拔网格员破坏了内生性力量的治理秩序,弱化了村级自治的中间力量。村干部担任网格长以应对上级考核,挤占了村级自治的主体资源,最终产生技术治理弱化乡村自治的后果。网格治理技术体系在下沉至村庄时要充分嵌入乡村自治体系,通过网格单元嵌入自治单元、网格队伍吸纳中间结构、降低村级网格考核压力,让技术治理为乡村自治增权赋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城市基层党建存在社会参与不足、合作治理乏力的现实困境。基层党组织如何通过空间治理路径促进整体性党建发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是当前基层党建创新的重要议题。通过构建"结构—过程—绩效"分析框架,从上海市J街道党建空间治理实践入手,探究空间治理实现整体性党建的实现机制。从而发现,党组织、政府组织和社会主体的多元行动者系统在党建公共空间网络体系建设和党建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多种互动形态和内外互动路径,促进多元主体间的认知嵌入、情感嵌入和规范嵌入,进而实现整体性党建的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这一重要指示突显了青年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返乡青年具有年龄、知识等方面的优势,给老龄化严重的乡村治理干部队伍注入了新的人力资源。对返乡青年的关注不能仅局限于就业创业方面,帮助其嵌入乡村生活并积极参与村务治理,让其在乡村治理中留得下、待得住、干得好,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和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同样意义重大。通过文献综述、质性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从乡土情感、就业创业、优化干部结构、文化传承等维度梳理了返乡青年嵌入村务治理的内在逻辑,从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能力、道德和融入难度等方面系统分析了返乡青年嵌入村务治理的风险,并从价值宣传、能力培训、强化问责、加强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返乡青年嵌入村务治理的政策保障机制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5.
实现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基于HN省FW镇基层党建实践的调查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员队伍建设、党员发展工作、党员教育培训、党内监督机制方面的问题已对乡村振兴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因此,我们要扮演好领导核心角色,建强组织战斗堡垒;扮演好发展导航角色,服务乡村经济发展;扮演好服务保障角色,引领农村社会治理;扮演好文化引领角色,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村干部是农村社会矛盾治理的重要主体。基于对陕西省381位女村干部的问卷调查数据,分别从治理环境、治理对象、治理策略和治理资源等方面分析了女村干部的看法。基于女村干部立场的研究结果,一方面勾勒出当前乡村治理总体和谐稳定,但社会矛盾也大量聚集的基本形势;另一方面则呈现出乡村治理精英的生存处境,反映出当前农村社会矛盾治理所遭遇的困难与挑战。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不仅需要法治化治理、经济治理,也需要发挥文化治理的积极作用。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不仅需要"亲民",也要"亲基层""亲村干部",塑造良好的治理环境。  相似文献   

17.
镇长作为乡镇一级开展乡村振兴的第一责任人,是乡村振兴战略措施最直接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借助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个案小林基于女镇长的身份向度,以身份、关系、情感等多重维度嵌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的具体行动,揭示其主体性嵌入的三重逻辑,可以呈现出镇长这一角色在乡村治理中的性别气质。因此,国家要赋权基层女干部,发挥她们上下沟通和外源内引的桥梁作用,激发她们的社会主体性和内生动力,带动乡村本土女性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要从制度和文化层面为她们的成长提供机会,提升她们的政治效能感,并为其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助推农村社区治理再上新台阶,决定着农村社区组织和社会秩序的变革,对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产生了直接影响。从农村社区组织化的维度分析农村社区治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发现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之间的弱质性整合,以及农村社区组织功能弱化和主体缺位是影响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原因。为此,应以外部嵌入与组织协同为治理导向,对农村社区进行资源整合与组织功能再造。通过内外协同互助形成合力作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和谐有序的治理状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对贵州两个彝族村寨的村干部、公共权威与精英、普通村民等不同类型人群进行深度访谈,观察、分析和总结两个村寨的乡村治理实践理路。研究发现,虽历经转型,但乡村本身所蕴含的内生治理资源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治理功能,在协调大小传统关系、重塑乡村权威规范、助力移风易俗、凝聚乡愁力量、强化情感认同、团结乡村民众、构建和培育乡村共同体意识、传承保护乡村文化、传递道德价值、维系乡村秩序、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表现出与时俱进自主调适的时代精神。新时代要构建完善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实施乡村善治和实现治理有效,不仅需要国家正式制度安排与法理资源的输入,还应借助乡村传统内生秩序力量,在国家制度的引导下,高度重视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发掘、传承、保护、整合重构和充分盘活。  相似文献   

20.
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绩效、促进乡村民主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党组织应抓住机遇,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党建:坚持价值引领,实现党对农村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创新组建形式,实现党的工作的有效覆盖;转变运作模式,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发展。这是农村社会组织和党组织双方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乡村治理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