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路卫兵 《政府法制》2011,(21):34-35
酒,大家并不陌生。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其实就是一种酒文化。虽然牵强,倒也不无道理。时至今日,酒已成为百姓生活的调味品,节日庆典、亲朋聚会,无酒不成席;酒更是社交的媒介,接风洗尘、迎来送往,无酒不说事。酒拉近了距离,沟通了感情,调和了矛盾,解决了难题,实在是好处多多。也因此,有了那许许多多的酒局。  相似文献   

2.
酒之祸     
庄严 《法庭内外》2009,(12):32-34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宴”和“无酒不成席”的传统习俗。亲朋好友相聚,推杯换盏,把酒问情,适量地喝一口酒本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还是想提醒一句:凡事皆有度,喝酒亦如此。  相似文献   

3.
酒,并非人人都喜好.数千年来,有人视酒为福浆,不可一日无酒;有人视酒为祸水,宁可终生远离.爱酒的人,对它赞美备至,把它比做"玉液"、"甘露",称之为"太平君子"、"天禄大夫",不可须臾离之.恶酒的人认为酒是致疾败行、乱性伤身的凶物,乃至说"亡国之君、败家之子"的出现,莫不与酒有关,可谓"深恶痛绝".对于同一种食品,爱恶悬殊,对立鲜明,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4.
(一)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并有与其相应的理论。法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法学理论的涵义究竟是指什么,这个问题迄今还很少有人专门论及,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我以为其实不然,这恰恰是我们法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被人们所忽略的一个问题。必须看到,全面理解法学理论的涵义,不  相似文献   

5.
魏文彪 《检察风云》2010,(17):62-63
近日,因食“圣元”奶粉,女婴出现性早熟特征被披露。至此,这一被称为“激素门”事件的问题奶粉事件再次成为国人心惊胆战的“案例”,虽说,卫生部很快作出圣元奶粉“未检出禁用性激素,性早熟与奶粉无关联”的通报,但人们对中国食品的安全仍然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6.
腐乳与腐败     
腐乳,也叫“臭豆腐”,是一种发酵后育特殊臭味的小豆腐块,常被人们用作吃酒下饭的小菜。腐败,是指违反党纪国法搞不正之风的社会现象。二者好象风马牛不相及,但细一琢磨,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村民卢建华在邻居家大摆酒席请客时经不起同坐一桌的三个人闹酒,最终饮酒过量酒精中毒死亡,其妻冯春梅在索赔无果的情况下将这三个闹酒的人推上了被告席……  相似文献   

8.
清人胡大川有诗云:“大地有泉皆化酒,长林无树不摇钱”。民谣也有云:“摇钱树,聚宝盆,日落黄金夜装银。”可见人们对摇钱树的钟爱与痴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摇钱树的钟爱有增无减,但大多数人对于摇钱树只知其名,知其是财富的象征,却无缘一睹芳容。予见之于四川绵阳地区,其结构由树座,树干,及许多枝干,枝叶等散件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9.
(一)刑事犯罪情报学是刑事侦察学学科中新开拓的一门学科,它在实践中逐步得到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人们常说的“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头”。任何工作的效率高低,顺利与否都取决于情况掌握的多与准。这是实践证明了的。但是刑事情报学中的几个基本  相似文献   

10.
论法人人格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田 《法学研究》2004,26(4):51-57
团体人格是用作区分团体有无民法上独立财产主体地位的纯法律技术工具 ,既无社会政治性 ,亦无伦理性。人格权是一个历史性概念 ,其保护的是专属自然人人格所具有的那些伦理性要素 ,不能以同等含义适用于团体人格。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等权利无精神利益 ,实质上是一种财产权 ,且不具有专属性 ,非为任何团体人格存在之必须 ,故法人无人格权。  相似文献   

11.
对于许多致力于诉讼业务的律师来说,谈起法官这个话题,实在是感慨万千,一言难尽。然而,对我来说,我却越来越感到一个法官的不平凡,尤其是在法官等级制度正式实施的时刻。1999年10月24日傍晚,龚某一家与朋友前往珠海五月花餐厅就餐。不料,天外飞来横祸。隔壁包间一声爆炸,造成龚某儿子抢救无效死亡、妻子左上肢截肢和脾切除而被评定为二级残废的惨重后果。原来是因为一名犯罪嫌疑人蓄意想谋害某医院的一名医生,故将自己制造的炸弹伪装成了酒送给了该医生。该医生将酒在家放置一段时间后带入了餐厅,五月花餐厅服务员开启酒…  相似文献   

12.
他完成了富士康“第一跳”,是被人们视为开启了富士康“跳楼门”的那个人。他的死,被称为“一部手机引发的血案”——正是一部时下被许多年轻人握在手里的iPhone夺出他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近来,震惊全国的"朔州毒酒案",再一次把食品卫生问题摆到了焦点位置。在这一案件查处的过程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作为和应急反应,不能不使人们为食品卫生监督执法的前景担忧。事实迫使人们重提一个尴尬而又沉重的话题——如何树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法主管全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权威,坚持依法行政。笔者为此对"朔州毒酒案"的定性和查处的法律依据予以反思。一、涉案酒是毒酒而非假酒朔州毒酒案"是一起严重的食品卫生违法案件,理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条款进行查处,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打假。1.所谓"打假"是指打击伪造和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行为。涉案酒显然不属于上述范畴。所谓"假"即不真实的、伪造的,因此涉案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以假充真,更不是以次充好。所以,严格地  相似文献   

14.
空心砖,陶土制品.它是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劳动人们的一项创造发明,当时被广泛用作宫殿、官署和陵园等大型建筑.秦统一中国后,尤其是进入西汉时期,这种空心砖的制作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不仅在形制上有了变化,而且在砖面上印制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简练、形象生动、线条健劲的纹饰图案.……  相似文献   

15.
法哲学,法律理论和法律教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法哲学与法律教义学法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而不是法学的子学科。但人们也不可将法哲学视为 (一般 )哲学的一个特殊种类。哲学一直并以所有形式 ,与人的此在 ,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之为“包容”①的这一基本问题相连 ,质言之 ,这总是关涉哲学中的“究竟”问题。法哲学与哲学的其它分支相区别 ,不在于其有什么特殊性 ,要害是 ,它以哲学的方式去反映、讨论法的原理和法的基本问题 ,并尽可能给出答案。通俗地说 ,法哲学是法学家问 ,哲学家答。因此 ,一位训练有素的法哲学家必须兼通法学 ,哲学两门学问 ,对于那个经常被提到的问题 :是“纯哲…  相似文献   

16.
学徒制VS学院制 诊所法律教育的产生及其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红 《中外法学》2007,(4):498-512
<正>……法律实践与判案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是律师和法官的艺术。任何一门艺术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可以从书本上得到的,无论是绘画、写作还是法律实践。一门艺术最好的教育方式通常是在这门艺术实践中有着很高技巧的人的指导下进行学徒式的训练。这种方法在美国法学教育中曾被采用过。现在我们需要恢复这种方法。——杰罗姆·弗兰克(Jerome Frank)  相似文献   

17.
张乃根 《中外法学》1993,(2):41-45,80
<正> 西方法律哲学(思想)史似乎是一门被冷落的学科。近十多年来,虽然它从无到有,进步很大,但是有关论者屈指可数,学术团体活动甚少,乃至在《中国法律年鉴》中也无一席之地。这种令人担忧的状况与它作为法律专业基础学科之一的地位很不相称。本文愿就该学科研究对象中若干理论问题,作初步的  相似文献   

18.
邱锦全 《法制与社会》2012,(33):296+298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国人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俗话说"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于是在推杯换盏与觥筹交错的劝酒之下,就放弃了"开车前不饮酒"的底线,甚至放弃了尊重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公民责任意识。对于"酒后驾车"行为,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袁光峰认为,根源在与中国人缺乏规则意识,情大于法,酒桌上大家劝你喝酒,你喝了,大家还要叫好,情完全凌驾于法。酒与驾的结合,在现有的道路资源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导致更多交通事故的发生,并造成重大财产乃至生命损失。醉驾背后实际是酒文化与日益繁荣的汽车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19.
马岭 《法学杂志》2005,26(2):14-15
20多年来,“违宪审查”一直是我国宪 法学的一个热门 话 题 。但 在 追 问 它何 以 成 为 一 个热 门 话 题 的时 候 ,却发 现 其 实 我们 被 误 导 了 。“违 宪 审 查 ”不 应 该 成 为 我们的 热 门 话 题, 当 一 个不 应 该 成 为热 门 话 题 的 问 题 成为热 门 话 题 时, 真 正 应该 成 为 热 门话 题 的 问 题 可 能 反而被 掩 盖 、被 忽 略 了。 宪 法 学 界应 该 以 什 么 样的 问 题 为 热 点 ? 这 或 许 仁者见 仁 、智 者 见 智 。但 首 先 它应 该 是 一 个来 自 社 会 生 活的问 题 ,是 在 中 国 社会 的 宪 政 实 践中 已 …  相似文献   

20.
《法制与经济》2002,(12):57-57
读者叶立问:我是一名从事烟酒经营的个体工商户。今年六月中旬,我从外地购进了货值2万多元的“五粮液酒”用于销售。当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检查后,确认是假冒五粮液酒厂注册商标和厂名的产品。工商局没收了全部冒牌五粮液酒,并且对我罚款2万元。由于这批假酒在外表上与正牌酒毫无区别,我在进货时根本无法辨别出来,而且我是按正牌酒的价格购进的。因此,我感到很冤,认为工商局不应该处罚我,而是应处罚生产假酒的人。请问:销售不知道是假冒伪劣的商品也违法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