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美酒与法度     
"红葡萄酒是杯子里的诗篇!"——闲来翻书,邂逅如此动人的句子,不由得对美酒心驰神往……说到红酒,哪能不说法国,尤其是波尔多产区。因袭法律人的职份和情愫,细细咀嚼一个多世纪以来法国波尔多的美酒与法度两相浸润,无法不感叹那味道真是芬芳绵长。波尔多的顶级酒庄,素来被爱酒人士奉为"小情人",甘愿为之常醉不醒。说起顶级酒庄,它堪称葡萄酒监管法律最卓越的产儿。回望《1855年波尔多葡萄酒  相似文献   

2.
法本善良     
自古以来,"法"在国人眼中是以刑罚酷烈为其本色,它是对内的暴力,是一种制裁,是早期氏族间征诛的产物,以达到"夫法令者所以诛恶",其意是要"禁暴止奸",使百姓"畏而知警,免罹刑辟",形成一种"刑乱邦、用重典"的治国模式。同时法家的所谓法律理论,根本上也是刑罚理论。民众谈法色变,视讼诉为畏途,甚  相似文献   

3.
官员谈喝酒     
逸名 《政府法制》2013,(24):15-15
公款吃喝,一度是部分人的"为官之道". "今天喝酒不努力,明天努力找酒喝."广西一名县委书记坦言,真正好酒的干部很少,但为了维持"圈子",有时候没办法不喝.《嘹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全国多地采访发现,公款吃喝之风虽初步得到遏制,但受拉关系、跑项目等利益驱动,"酒桌办事"依然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4.
人性问题是一个千古问题.它是对人的一个基本定性,故而是一切有关"人之学"的前提和基础.道德以及道德教育就是针对人的品性的,因此更需要讨论人性前提.人性的基本论断大体有善和恶两种.这两种之间人性恶更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能与必要,同时也为人的生活设定了向道德超越的规定.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已经成为了学界的共识.但是超越的目标和超越的生活论意义仍然需要回归于道德.因此,即便在生活论意义上,仍旧是超越为手段,道德为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只要提起杨翔宇,大伙儿个个竖起大拇指,夸他"威力来"(侗语,能干的意思)。杨翔宇是林溪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林溪司法所原所长。有人说杨翔宇是群众身边的"和事佬",有人说他是接地气的"普法员",还有人说他是乡村振兴的法治"护航人"……群众对杨翔宇的每一个称呼.  相似文献   

6.
也许你听说过"气死人官司"、"笑死人官司",但绝对没听说过"吓傻人官司".1998年底发生在南国大都市广州的一个"吓傻人"事件,直到2002年的今天,官司仍未曾了结.面对这一令人哭笑不得的罕见官司,有人认为"肇事者"冤枉",有人认为"受害者"不值".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稀奇"、"难断"官司,2002年6月中旬,笔者进行了深入采访,成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人性恶”是法律、法治的人性基础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在法律、法治的人性基础的研究中,有一种"性恶论"颇有市场,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值得关注。经初步研究,这种观点立论的论据主要有三,即西方关于人性恶、权力腐败和法律的人性逻辑起点——"自私"的论述。我们逐一查阅和剖析了这三个方面的论述,认为他们对有关的论述的介绍是不全面和不准确的,加上对"恶"、"基础"概念理解上的片面和肤浅,因而说"人性恶",进而得出"恶"是法律的人性基础的不科学结论。从相关的论述和历史的实际看,人的本质属性是道德性,"恶"只是它的一个方面或一种表现,是"善"的阙如,是人性的一种缺陷。显然,"性恶论"歪曲和丑化了人性,因而用它来指导我国的法治建设,必然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故应坚决地抛弃这种理论,并肃清其在社会中的流毒。  相似文献   

8.
最近的评论界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法国总统萨科齐赤裸上半身的两张照片很感兴趣,"精力旺盛,健康的身体等于健康的心态",绝大多数皆持赞扬的态度.即使<巴黎竞赛画报>后来不得不承认,他们把那张萨科齐的照片的腰间赘肉改得看不见了,而有人还说,"它所表现出的'人有赘肉是不光彩的'意识,却没有错."这大概也算是对虚假的"新闻事实"的"两分法",世界老是为这种"意识没错"的丑闻蒙羞.……  相似文献   

9.
公证,犹如一头盲人面前看不见却摸得着的大象,有人说它像一面墙,有人说它像一根柱子,有人说它像一条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又不无道理.本文试从大陆法系公证制度基本点以及公共权力市场化运行角度来分析公证制度,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使公证之"象"能够较为全面、准确的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0.
《政法学刊》2016,(1):50-58
《周易》是"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的经典,在哲学、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方面,也可以称为集精蕴萃之宝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总纲,于治国理乱、处罪论刑,也为历代治平之要。因此,对《周易》中关于"罪"的相关理念与观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梳理出《周易》有关犯罪问题的逻辑脉络与学说体系至关重要。《周易》以"德道"来说明处在不同位上的人应如何"守分"才能"大有",核心则是对人欲的认识;以"中道"强调"度"的把握,即对"人欲"的"损"、"益"得当,便不会获罪;以"正道"讨论执法者心正才能不偏私、不废公。《周易》自阐发人欲而始,阐述恶与罪之辩证,主张协调利欲以化除恶与罪,以教化与刑罚交互为用,终成治世之功。  相似文献   

11.
"国酒茅台",模糊记忆里,这个词还是从爷爷那听来,爬满岁月痕迹的面孔上溢着尊崇和向往,分不清楚那种感情所寄托的是醇醇酒香,还是堂堂酒号.见到"国酒茅台"真身,依然在爷爷的饭桌上,坐在一旁,看着这个平日粗犷的老人轻啄一口的小心翼翼,看着这个酒量深不可测的人一盏酒后的满面红光,倏然明白,醉了这位古稀老人的是"国酒"却不是那53°酒精含量的玉液琼浆.  相似文献   

12.
莫清华 《政府法制》2013,(23):34-35
《孟子·梁惠王上》之中有一句非常经典、被许许多多人引用过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许多人引用孟子的这句名言,注意的常常只是前半部分,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于后半部分,"天下可运于掌",通常都疏忽了.其实,孟子这话是对治理社会的管治者的献言.你要"天下可运于掌",就必须"及人之老"和"及人之幼",舍此无他.  相似文献   

13.
1895年之后,陈子褒开始编撰新式妇孺教科书,陆续出现"子民""国民""女国民""国家之母"等内容,建构以"国家"为核心的国民观。这些教科书从"天下国家"到"国民国家",强调"国民"与"国家"同构,"国权"与"人权"统一;从"半教立国"到"女子读书",倡导"造就平等之智识",明确"以学救愚""以教育兴国";从"仁者爱人"到"一样亲爱",呼吁"我国民,要相亲",排列"爱国""爱人""爱己"顺序。陈子褒以"妇孺之仆"的实在努力,开创性建构及多样表达国民观,折射出近代知识分子的现代国家想象,彰显了新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创生的过程,也诠释了新式教科书承载的时代精神,为中国教育启蒙现代"人"开辟了重要道路。  相似文献   

14.
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最先入眼的是什么?答案一定五花八门.有人爱的是美食,有人瞧的是美女,也有人看的是美景.我这个人就有点怪,先入我"法眼"的往往是这个城市的"标语"和"告示".如果说城市是有生命的机体,那么这些花花绿绿的标语和林林总总的告示,就是陌生人和这座城市沟通的媒介,他们会无声地向你展示这座城市的零散琐碎、快乐忧愁和运行轨迹.  相似文献   

15.
四解情毒     
《检察风云》2006,(5):4-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过人生的三大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为第一大境界。婚姻诈骗的恶招和毒素,不仅让人为之伤神悲情,而且,还给被害方带来永远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一)美丽诱惑:专攻不设防的善良说到爱情,自诩“大情圣”的李敖说,“不爱那么多,只爱  相似文献   

16.
12月1日,高炉酒厂为庆祝建厂60周年,整合优势资源精心打造的战略新品"和谐家"酒,在省城合肥正式与消费者见面。从"五味双轮王"、"高炉双轮王"到"高炉家"、"传世经典家酒"、"微风皖韵家酒",回首来时路.高炉酒厂的每一只产品,都给消费者留下了醇香的记忆与回昧此次尽全力打造的"和谐家",又会给安微高档白酒市场带来怎样的惊喜与启示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和谐家"……  相似文献   

17.
近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篇>,发现亡国失位之主,大多有才.他们之所以丢掉"大位",甚至失去"无限江山",甚至落得个阶下囚的下场,是因为没有某类政客的圆滑狡诈乃至残忍铁腕,不爱逻辑推理与缜密思维,总而言之,他们为"性情中人",见不得刀光剑影.统治天下与吟风弄月毕竟是两码事.不管多么地心雄万夫,睥睨天下,终究是纸上谈兵,并不实用,应了"百无一用是文人"那句话.难怪郑板桥说:诗人杜牧之、温飞卿为天子,亦是破国亡身.也有人行,但却少得很,譬如曹阿瞒,譬如乾隆爷,等等.……  相似文献   

18.
剖析文化与腐败的关系,首先应对二者进行必要的界定和解说. 现在人们对文化的说法众多.比较权威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地说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还有人从考证文化这个词系由古拉丁语演变而来,认为它"含有耕作、开化之意".当代中国的专家学者把文化概括为"人存在的一种基本方式"、"从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以上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和它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马腾  马作武 《法学评论》2014,(3):175-182
墨子学儒者之业而自创学说,以兼爱为根本,以平等为宗旨,曾构建一个"非儒"的墨学体系。而后墨学式微,学人或尊儒辟墨,或视墨同儒,排抑消解墨学之平等思想。细绎其旨,墨子高倡"兼以易别",阐发一种异于儒家"仁爱"的"兼爱"论:兼交并举、爱利一体,表达的是具有超越意义的人类对等关系与平等法则;有见于齐、独僈等差,强调的是现实等差语境中的社会平等理念。以"兼爱"为本,纲举而目张,墨学体系沿"法仪"观将其平等哲学投射于各个环节,显现为一种平等的制度精神。"非命"、"节用"、"尚贤"、"明鬼"诸论,均拢合于墨学的平等法则。  相似文献   

20.
"一把手"是在具有中国特色政治生态中的特定称谓,长期以来普遍成为官员履政的追求目标,但在公众的心目中大有贬义化的趋势,前者"爱"之深,后者"痛"之切.原因无他,在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十七大语)的当前,"一把手"腐败尤属其中焦点与"枢纽",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