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建  干丽 《法制与经济》2008,(4):115-116
大学生就业协议书制度,是在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对于规范和促进大学生就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其自身的性质不明确和客观情况的变化,适用情况并不理想,并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因素之一。本文从法律的角度经过认真分析得出“就业协议实际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合同”的结论,以及就业协议作为劳动合同所具有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由于在校大学生尚未毕业,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直接订立正式的劳动合同尚存在一定的障碍。在实践中,为了克服这一障碍,促进在校大学生就业,教育部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在校大学生订立正式劳动合同之前.先与在校大学生及其所在学校签订就业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签订前用人单位、学校、在校大学生三方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书面凭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性质及其他与劳动合同中违约佥馨款的内涵分析.认为就业协议作为民事预约合同,其违约责任不同于劳动合同中的违约责任。实践中对就业协议及劳动合同关系的误读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的原因之一。通过相应的比较分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所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劳动法》颁布以来,对于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法学分析的文章不少,但是,对于尚处于劳动合同订立阶段的双方当事人享有什么样的权利,承担什么样的义务话题相对较少,能否比照合同法之一般原理,即要约与承诺理论来诠释双方当事人劳动合同签订前之权利义务关系问题值得法学界关注。目前,我国每年400万大学毕业生,不少人签订了就业协议,这样的协议其性质如何,权利义务如何配置,本文借鉴台湾地区"雇佣内定"概念及其他国家劳动合同签订前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理论,对我国劳动合同签订前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进行法学分析,并对实践中之就业协议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5.
王显勇 《法学》2018,(12):21-39
自1994年我国《劳动法》颁布以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劳动力市场化的减震器阶段。在此阶段,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通过柔性强制缔约制度为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减轻了阻力;二是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长期化的调节器阶段。我国《劳动合同法》采用的是刚性强制缔约制度,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开始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正常雇佣形态。当前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劳动关系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平衡器阶段。在此阶段,刚性强制缔约制度凸显其存在的理论困境和实施难题,需要用"法定变更论"来替代"强制缔约论",将劳动合同期限制度改良为劳动关系稳定性和灵活性平衡发展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立法中的平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劳动合同立法中的平等观定位平等是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之一,是合同制度存在的前提。劳动合同作为规范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自然也是以平等作为其存在的前提条件。但是,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过程中,虽然法律地位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但实质上却是不平等的。与用人单位相比,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其原因在于:其一,在劳动力要素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就业机会稀缺形成“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结构中,劳动者之间的就业竞争加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的可变更、可撤销制度被认为是保护劳动者就业权、尊重劳动者自主选择权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文拟从劳动合同的立法目的及其我国劳动关系现状出发,对可变更、可撤销劳动合同的范围、构成要件、变更、撤销权的行使以及法律后果进行具体的论述,以期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可变更、可撤销劳动合同制度。  相似文献   

8.
粟瑜 《法学》2021,(3):162-177
20世纪初,围绕劳动合同的法律概念建构,以洛多维科·巴莱西、菲利普·洛特马尔为代表的一批欧陆法学家通过批判近代劳务供给契约的教义原理,以劳动人格原则为价值基础、"从属性劳动-自治性劳动"为首要区分,建立了从广义到狭义的劳动合同概念体系,为整合扩建现代劳动法、更新发展传统民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制度后发国家,我国应当充分吸收劳动合同概念起源蕴藏的劳动交换法制现代化经验,摆脱近代劳务供给契约的理念与体系束缚,抛弃过时的雇佣合同制度,通过劳动立法,正式确立"从属-自治"为劳动交换的首要区分,先以从属性为核心要件规定类合同层级的劳动合同概念,再以"标准-非标准"为框架,将劳动合同进一步类型化,以便形成保护措施的多元配置体系;通过民事立法,完善自治性劳动的合同体系,正视灵活就业中自由职业者的保护诉求,以劳动人格为价值理念,作出专门的制度回应,最终形成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平衡劳动力市场灵活与安全的劳动交换合同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科技成果、商业秘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公司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或者在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补充竞业禁止条款。竞业禁止协议的特征使其具有不可比拟的实践价值,但不恰当的利用竞业禁止协议反而可能伤害公司和员工的利益。因此清楚的认知竞业禁止协议制度并合法合理使用竞业禁止协议才能更好维权。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是我国社会主义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重要依据,是劳动法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我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招工制度的改革也有着重大作用。在招工制度中普遍地实行劳动合同势在必行。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以求教于法学界的同行。所谓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是指职工(劳动者)与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劳动力使用者)订立的有关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这种协议,职工加入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内,有义务完成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就业协议的内容与性质,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的区分,通过列举目前各种因签订就业协议书而引发的违约现象,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违约金条款是任何合同的必备条款,缺此合同便缺乏对订立双方的约束力。劳动合同作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规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对规范、稳定劳动力市场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大量存在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合同约定高额违约金限制劳动者合理流动的现象,违约金是一种极易被用人单位用来惩罚劳动者的责任形式,因此对违约金制度进行理论分析,并探讨劳动合同法中对劳动者违约金条款如何进行限制对理性地规范劳动合同违约责任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时,重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大幅度递增。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困境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保障是今后的一项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试从分析大学生就业困境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之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中外劳动合同立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关系双方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国际通行的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制定专门的劳动合同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国际比较研究。论文主要比较的问题包括劳动合同法的主体、劳动合同的期限问题和解雇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5.
姜颖  李文沛 《河北法学》2012,(8):75-76,77,78,79,80
劳动合同解除是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行政法学"帝王条款"的比例原则,试图研究其在劳动合同解除中的应用可能性与具体机制,以期为完善我国劳动合同解除制度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中带有战略性的重要问题。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制度改革正在进行等大的背景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应该用多维视角和科学发展观来思考和审视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不利因素,并努力寻找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隐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引发着理论以及实务的探讨。婚姻状况并不是隐私,"隐婚"签订的劳动合同在形式上构成了欺诈;但如果认定为欺诈,则在内容上构成了就业歧视。基于对劳动者保护的立法宗旨,根据理性目的的解释,法律不能也不应该将"隐婚"认定为欺诈而使劳动合同无效。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完善书面劳动合同规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书面的劳动合同权利义务规定明确,有利于节约争议处理、劳动监督检查等成本,提高合同履行效率,所以书面劳动合同一直以来是我国劳动合同订立形式的立法目标。不过,《劳动合同法》关于"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为久被诟病的事实劳动关系留出生存空间,背离了书面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合同唯一法定形式的立法宗旨。建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克服这个不足,进一步完善书面劳动合同制度。  相似文献   

19.
经济补偿是劳动法上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时的重要制度.从经济补偿与失业保险的关系性框架分析这一制度,可以发现经济补偿以雇员的就业安全受到影响为基本前提,以“非自愿结束劳动关系”为核心,以社会责任为基础,以补充社会保障为目的.经济补偿制度的法律定位是社会责任.依凭于此,经济补偿制度至少发挥规范解雇行为、劳动合同期限、企业社会责任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学生"回炉"现象让社会关注,这无疑是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警示。透过大学生"回炉"热,折射出教育结构存在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创新,同时也反映职业教育需回归就业本位,大学生就业观念日趋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